王运来
- 作品数:108 被引量:564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医药卫生更多>>
- 一项针对“空心”大学生缘何“空心化”的质性研究被引量:9
- 2018年
- 基于人的整全发展理论,"空心"是个体对人生缺乏规划、对人生价值迷茫进而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审视和追求的一类教育现象。文章采用质性访谈法以研究型大学14位具有典型"空心"特征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研究型大学的大学生的"空心化"主要源自于自我认识的片面化、自主发展的受限化、知识探索的边缘化和成就认可的异质化。我们应从学生、教育工作者及校园多角度丰满大学生人生意义来源,充盈出他们对人生意义深刻全面的理解。
- 朱燕菲王运来吕林海
- 关键词:大学生
-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办学之道撷要被引量:2
- 2015年
-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们的办学理念与治校方略虽然不尽相同、有的观点甚至还截然相反,但是却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真实地体现出大学校长办学的自主性和思想的多元化。从育人、研究、服务、文化(以文化人、化民成俗)四个高等教育职能的维度来探讨他们的办学之"道",便可描绘出这样多元化的"四大道":育人之道,重专、重通、重平衡;研究之道,重学、重术、重事功;服务之道,重用、重教、重推广;文化之道,重传、重改、重引领。而自主性大、多元化强、自洽度高,或许正是孕育和产生著名大学校长的必备条件与优势所在。
- 王运来
- 美国补救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变迁探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美国的补救和发展教育政策从殖民地时期发展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殖民地学院的补救教育初具雏形,基础教育公立化背景下补救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展教育的兴起,到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补救和发展教育面对质疑积极进行改革的尝试。从推动教育公平到追求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并重和统一,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的政策选择,从经验决策到循证决策,从传统学历教育到终生教育的跨越是美国补救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变迁的逻辑特点。
- 杨奕枫王运来
- 关键词:发展教育
-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被引量:56
- 2017年
- 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建设一流学科的要义之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贯穿大学治理始终,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演进和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涌现进一步规约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知识的整合创新和人才培养已成为学科建设的双重内核。秉持价值理性教育观,实现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自觉遵从,坚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教育实践中的统一,既是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精要所在,也是大学治理的逻辑起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共同的核心素养,是大学场域下同一大学治理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以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为主要实践路径交融统一于国家主义教育理念之下。
- 倪亚红王运来
- 关键词:学科建设
- 试论江苏高等教育主体的近代化被引量:3
- 2000年
- 王运来
- 关键词:近代化
- 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规划的文本及行动转化研究——以香港3所大学为例被引量:14
- 2017年
- 大学战略规划是自身组织对未来环境的应对策略。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的战略规划包括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要素和发展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大学战略规划是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综合环境、技术、资源配置等形成的;合乎大学组织特性的制度安排、组织保障和认知建构将有助于规划文本转化为集体行动。我国内地高校可通过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推进基于特色学科的项目建设,增强保障机制的针对性,促进战略规划向集体行动的转化等方面研制战略规划。
- 全守杰王运来
- 关键词:香港高等教育大学战略规划
- 金陵大学人才质量之四维论要
- 2019年
- 南京大学有两个前身,一个是众所周知的民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一个是中国教会大学中的翘楚金陵大学。①金陵大学常被称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并非没有根据。早在192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誉志久野就曾根据开设课程、学校设备、学习年限和留美毕业生的表现,对中国大学进行评估分级,只给金陵大学和1925年后的燕京大学这2所私立大学以及7所中国公立大学定为甲级或乙级。
- 王运来
- 全面抗战时期国立大学发展与校长管理风格的分析与启示被引量:1
- 2018年
- 全面抗战时期被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国立大学校长表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通过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建立研究框架,将抗战时期国立大学的发展状态划分为创建、发展、提升三个阶段,分析校长在大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风格。具体阐释国立大学处于存亡之际,校长如何处理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国立大学处于发展时期,校长在大学师资、教学、科研、国际化等方面如何实现多方并举;国立大学处于提升阶段,校长如何通过个人领导魅力来实现大学的文化引领。这为理顺当代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发挥高等教育文化引领的功能,强化"教育家办学"的政策导向,扩大校长的大学内部治理权限,提供了历史参照。
- 张玥王运来
- 关键词:抗战时期大学校长大学治理
- 师范生公费教育的政策创新与实践检视被引量:31
- 2019年
- 师范生"公费教育"是对"免费教育"政策的"提档升级",其核心指向教师职业"公共性"的提升,试图缓解免费师范生"下不去"的矛盾与冲突、解决培养高校"动不了"的掣肘与无奈、减少政府部门"合不来"的博弈与冲突。但是在工具理性思维的支配下,政策实施过程中逐步表现出公费师范生片面强调增加入学机会、保障未来就业的工具目标,培养高校强化作为争取政策倾斜、经费资源投入的有利工具,政府部门居于理性"经济人"思维的利益博弈。为此,应进一步突出"公共"价值意蕴,建构达成共识的"沟通理念";坚持"系统"思维模式,形成各利益主体共同"治理机制";完善"二次"遴选办法,择优培养乐教适教的"四有好教师";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切实加强政策实施的"资源保障"。
- 吴东照王运来王运来操太圣
-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师教育
- 中国产生世界一流大学困境的文化根源考察被引量:3
- 2019年
- 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产生的文化根源得益于本国本社会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体系三者彼此独立与高效运转。文章立足于这个根源,在深刻剖析近代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以来的开放派(西化派)与保守派(新儒家)两大派别知识分子关于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追寻的基础上,从科学民主崇拜与传统文化崇拜两个范畴对支撑一流大学产生的文化根源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中国至今都难以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层根源在于价值信仰系统与社会政治系统的政教合一,理应彼此独立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体系三者在中国社会却裹挟在一起;在新时代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由于这种纠缠不清的传统惯性,给为一流大学的自由、理性与法治提供价值层面的合理性基础,引领中国大学在21世纪的一流走向、展现一个崭新的意义世界带来一定的挑战。
- 王飞王运来
- 关键词: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