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艾丽曼

作品数:21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5篇历史地理
  • 4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1篇古族
  • 10篇蒙古族
  • 4篇文化变迁
  • 4篇教育
  • 2篇信仰
  • 2篇语言
  • 2篇青海蒙古族
  • 2篇宗教
  • 2篇宗教信仰
  • 2篇族群认同
  • 2篇文化
  • 2篇论略
  • 2篇蒙古语
  • 1篇定居
  • 1篇新区
  • 1篇信仰变迁
  • 1篇仪式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语言文字
  • 1篇人类学

机构

  • 15篇云南民族大学
  • 7篇厦门大学

作者

  • 21篇艾丽曼

传媒

  • 6篇青海师范大学...
  • 3篇湖北第二师范...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柴达木开发研...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青海民族学院...
  • 1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红河学院学报
  • 1篇四川民族学院...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语的衰退与复兴被引量:3
2011年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因社会环境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制约,藏传佛教的影响,长期与周围藏族往来等原因,蒙古族自身原有的传统民族文化发生改变,许多表层文化现象如服饰、饮食、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已基本与当地藏族相同。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和蒙古族群众开始蒙古语教育复兴工作,试图通过制度化的教育有效传承蒙古族文化,然而这一工作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蒙古语的学习陷入困境。本文以此为案例,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河南蒙古语教育发展状况作了剖析。
艾丽曼
关键词:蒙古族语言教育
康巴地区蒙古族族源记忆与身份认同——以四川项脚蒙古族乡为例
2022年
蒙古族自历史上进入康巴地区,在与周围民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呈现出独特的族源脉络历史遗存及社会文化实践形态。在族群边界模糊、复杂的边缘地带,其生计模式、文化选择、民族认同、社会记忆等都形成自身独特的印记。项脚蒙古族乡的蒙古族与周边民族族际关系的历史积淀及在此基础上呈现的民族认同意识,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
艾丽曼陈皓天
关键词:身份认同
从传统游牧走向定居游牧——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定居游牧调查被引量:4
2010年
蒙古族早期的游牧方式是"天牧",即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随季节流动。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一年中要根据气候变化对放牧地进行季节性的更换,以轮牧方式保护草场的持续利用。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公社化时期,青海牧区实行集体所有制经济体制,1984年以后随着草山承包制度的实行开始定居游牧,延续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游牧方式被彻底改变。
艾丽曼
关键词:定居草场资源
文化变迁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被引量:12
2008年
本文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分析了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由于文化要素的变化,族群边界变得模糊,族群认同也呈现出多重表述的现象。
艾丽曼
关键词:文化变迁族群认同
论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09年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制约,藏传佛教的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河南县蒙古族在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与当地藏族基本相似。本文对影响河南蒙古族文化变迁原因作了分析。
艾丽曼
关键词:文化变迁影响因素
“城中村”改造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以昆明市子君古彝村为个案被引量:3
2013年
随着昆明市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中村"改造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居住在滇池东岸的子君村是彝族支系子君人世代聚居的少数民族村落,迄今仍保留有古老的彝族文化,但是在昆明新的"造城"运动中,子君村原有的土地不断被征用,民族文化也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民族地区的"城中村"改造应该更多的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文化多样性是城市产生、存在的根本,有益于地方秩序稳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艾丽曼
关键词:城中村传统文化保护
从一个学校的消失看蒙古语教学的处境
2016年
由于蒙语授课专业偏窄,毕业生就业难;单位在招聘中注重汉语水平等原因,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蒙古语授课学校生源锐减、难以为继的现象。新疆额敏县蒙古族中学"三中",在经历了艰难的生存处境后,最终也面临关门的结局。如何既能保护民族语言文化又能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是相关部门应该关注的问题。
艾丽曼
关键词:蒙古族语言文字教育
青海河南亲王与拉卜楞寺
2017年
明清以来,青海蒙古族在青藏地区修建了不少藏传佛教寺院,其中一些在历史上声名显赫。青海河南亲王察罕丹津出资兴建的拉卜楞寺作为安多地区最大的黄教寺院,对安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甘青两省分治后拉卜楞寺划归甘肃省,彻底割裂了河南蒙古与拉卜楞寺的行政领属关系,河南亲王逐渐失去实际统治权。但时至今日,拉卜楞寺仍是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地。
艾丽曼
关键词:青海蒙古族
青海省河南县蒙古族服饰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被引量:3
2008年
青海河南县蒙古族服饰的变化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文章通过特定的民族服饰语言,揭示了河南蒙古服饰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艾丽曼
关键词:服饰文化内涵
青海蒙古族文化变迁的类型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自元至明、清,蒙古诸部陆续进入青海,对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布于青海不同区域的蒙古族受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宗教等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文化变迁呈现出差异性和多元化,至20世纪已经形成不同的文化变迁类型,各自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艾丽曼
关键词:青海蒙古族文化变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