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祝华
- 作品数:63 被引量:477H指数:1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72例心电图特征及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PE)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确诊的72例PE患者心电图特征及治疗前后改变。结果出现心电图改变者94.4%,最多见的为窦性心动过速,达34.7%,ST-T改变占25.0%,SⅠQⅢTⅢ征占13.9%,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占12.5%,肺型P波占11.1%,房性期前收缩占8.3%,电轴右偏占5.6%,顺钟向转位占9.7%,肢体导联低电压、室性期前收缩及心电图正常各占2.8%。结论PE的心电图表现虽缺乏特异性,且为非诊断性的,但有些特征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仍具有一定价值。
- 崔铁军倪祝华
- 关键词:肺栓塞心电描记术肺动脉
-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状态不良的发生率及其对近、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398例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行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以ST段回落程度与TIMI心肌灌注(TIMIMyocardialPerfusion,TMP)分级等指标评估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状态,患者分为4组,A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为Ⅲ级;B组为ST段回落率<50%而术后TMP分级=Ⅲ级;C组为术后TMP分级≤Ⅱ级而ST段回落率>50%;D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Ⅱ级。分析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患者的发生率及其对近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STEMI急诊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relatedartery,IRA)前向血流达到TIMIⅢ级而TMP分级为Ⅱ级以下者占37.2%,心电图ST段回落小于50%者占37.2%,均接近1/3。12.5%的患者具有远端栓塞。术后ST段回落率>50%并且TMP分级为Ⅲ级者占总人数的39.8%,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Ⅱ级占总人数的14.3%。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者与心肌组织灌注状态良好者相比平均住院日更长,左室EF值更低,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更高,远端栓塞发生率更高,IABP辅助应用比率更大,心功能恶化、心脏性死亡更高。与D组相比,随访期间MACE的发生风险在C组为43%(P=0.11),在B组为24%(P<0.01),在A组为2.7%(P<0.01)。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后IRA再通者仅有不到40%的患者其心肌组织水平得到了良好的再灌注,其近、远期预后较好,而剩余约60%的患者其心肌组织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再灌注障碍,其中有大概约超过10%的患者其心肌组织水平存在较差的再灌注状态,这些患者在住院期间以及远期随访期间有着极高的MACE发生风险。
- 王红石张大鹏王乐丰葛永贵李惟铭徐立倪祝华夏昆连勇薛永利杨新春
-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
- 急性左主干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左主干(LM)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表现,总结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从1995年1月至200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共完成1793例AMI患者的急诊经皮介入治疗(PCI),其中共有15例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3~85)(60.6±10.4)岁。回顾性分析这15位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和介入治疗情况、以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1例患者表现为aVR导联以外的广泛导联ST段压低,其余14例均表现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0例(66.7%)患者术前存在严重心源性休克,所有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接受急诊PCI治疗。急性期死亡9例(60.0%),存活的6例患者均完成3个月随访,其中1例于术后4年猝死。对比分析的结果,提示术前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可能是影响此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LM急性闭塞所致的AMI患者病情凶险,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急性期死亡率高。IABP支持下急诊PCI治疗可以挽救部分病人的生命和改善预后。
- 徐立王乐丰杨新春葛永贵王红石佟子川李惟铭倪祝华崔亮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左主干
- 可降解涂层与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 比较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Excel)与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 Select)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的22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至Cypher组(113例)和Excel组(115例).主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次要终点为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再狭窄.结果 术后9个月Cypher组和Excel组分别有43例(38.1%)和48例(42.1%)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两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17±0.26)mm比(0.18±0.33)mm,P=0.483]、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0.19±0.36)mm比(0.20±0.42)mm,P=0.419)和支架内再狭窄(2.3%比2.1%,P=0.937)、节段内再狭窄(4.7%比6.3%,P=0.738)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Cypher组和Excel组死亡(3.5%比2.6%,P=0.692)、心肌梗死(1.8%比2.6%,P=0.658)、靶血管重建(1.8%比2.6%,P=0.658)、主要不良心脏事件(5.3%比6.1%,P=0.788)及支架内血栓形成(4.4%比3.5%,P=0.724)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降解涂层与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可能是一致的,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李强王乐丰杨新春葛永贵王红石李惟铭徐立倪祝华夏昆
- 关键词:心肌梗死
-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分析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近、远期预后。方法从1999年1月至2014年5月,共完成5798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入选经急诊造影证实梗死相关血管(IRA)为ULMCA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存在CS将患者分为休克组和对照组,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分析ULMCA病变导致AMI患者合并CS的临床特点,以及合并CS对该类患者近、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最终有58例ULMCA病变所致AMI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1例患者(53.4%)存在CS。与对照组比较,CS组患者术前侧支循环2—3级的比率、最终的TIMI血流3级比率和左室射血分数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则提示仅有较低的术前侧支循环2-3级是住院期间发生CS的预测因素(OR=0.19,P=n02)。住院期间一共死亡23例(39.7%),其中休克组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4.5%郴.11.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S是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因素(OR:6.94,P=0.01)。35例患者存活出院,完成中位数42.0个月(12.0,60.0)的随访。Kaplan—Meier分析估算无休克患者的总累计生存率为51.8%,而休克患者的总累计生存率仅为20.3%(Log—rank,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期间存在CS则是ULMCA病变所致AMI患者总病死率的唯一预测因素(HR=4.67,P=0.004)。结论ULMCA病变所致的AMI患者病情凶险,CS发生率高,CS与该类患者近、远期病死率相关。
- 徐立王乐丰杨新春李奎宝张大鹏王红石刘宇李惟铭孙昊倪祝华夏昆迟永辉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左主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部(左主干),阐述两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方法冠心病患者129例,其中合并糖尿病史40例,无糖尿病史89例。所有患者在进行左冠状动脉系统的介入检查和治疗时,给予左主干的血管内超声检查,并在每间隔1mm的超声断面上测量血管外腔面积、内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钙化角度,然后将所有检测断面的相应数值相加,从而得到整个左主干的外腔容积、内腔容积、斑块体积和总的钙化负荷,最后比较各检测数据在合并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的差别。结果不论在最小内腔面积的血管断面还是在整个左主干,血管内外腔和斑块大小在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的钙化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67.5%对44.9%,P=0.022);定量测量最小内腔面积的血管断面上总钙化角度,糖尿病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27);整个左主干总的钙负荷,糖尿病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即使左主干的内外径和斑块的大小不存在差异,管壁的钙化情况和斑块的构成却显著不同,前者钙化出现的阳性率和钙化程度均明显高于后者。
- 高晓慧杨新春王乐丰崔亮葛永贵王红石倪祝华李惟铭徐立刘宇
-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糖尿病冠状动脉硬化
- 75岁以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一年随访结果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12例年龄75岁以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125处罪犯病变行PCI治疗,共置入了140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结果112例PCI均成功,未发生与PCI有关的并发症。2例于术后18 h内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术后第3天死于心脏破裂,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1年临床随访,有1例术后3个月发生猝死,另有2例术后5个月再次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无其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急诊PCI中应用有较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李惟铭杨新春王乐丰葛永贵王红石徐立倪祝华刘宇夏昆
- 关键词:西罗莫司随访研究
-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肌桥2例被引量:2
- 2006年
- 王乐丰倪祝华杨新春邹阳春李惟铭
- 关键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肌桥冠状动脉前降支肌纤维束
- 应用血管内超声显象(IVUS)对正常和动脉样硬化血管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以及应用IVUS观察血管对不同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
- 第一部分:应用血管内超声显像对正常和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定性及定量研究.目的:应用IVUS技术研究血管(弹性动脉)形态,结构,确定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若存在则确定斑块的性质,大小,并测量正常和异常血管内膜中膜厚度,同...
- 倪祝华
-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显像罂栗碱
- 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时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和球囊辅助指引导管成功跨越痉挛段33例分析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血管通路痉挛应用PCI导丝和球囊辅助跨越痉挛段血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临汾市人民医院、晋城心脑血管病医院、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烟台海港医院经桡动脉路径PCI伴有桡动脉和(或)肱动脉痉挛应用PCI导丝和球囊辅助成功越过痉挛段的33例冠心病患者(A组),并与同期其他术者用常规方法处理痉挛的38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方法指引导管通过痉挛段的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以了解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 两组患者痉挛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但肱动脉痉挛的发生率均较桡动脉高。A组指引导管通过率显著高于B组[33例(100.0%)比15例(39.5%),P=0.000];对于指引导管成功通过痉挛段的两组患者,A组较B组所需时间更短(P=0.000),A、B组指引导管通过时间≤5 min的患者分别为30例(90.9%)和2例(13.3%),5~15 min的患者分别为3例(9.1%)和7例(46.7%),〉15 min的患者分别为0和6例(40.0%)。A组患者前臂血肿发生率较B组降低[(2例(6.1%)比7例(1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结论经桡动脉路径PCI血管痉挛应用PCI导丝和球囊辅助可非常安全有效地使指引导管跨越痉挛和(或)夹层段,较应用抗痉挛药物这一常规方法更为安全可行。
- 倪祝华王乐丰杨新春王红石徐立李惟铭夏昆刘宇何冀芳迟永辉张大鹏邓俊萍王益民刘广军张小良赵建红张继强刘佳胜祁树莹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