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美莲

作品数:17 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75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技/社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6篇基因
  • 5篇细胞
  • 5篇免疫
  • 5篇EGFR基因
  • 4篇组织化学
  • 4篇细胞块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EGFR
  • 3篇突变
  • 3篇胃肿瘤
  • 3篇基因突变
  • 3篇肺癌
  • 3篇表达及临床意...
  • 3篇病理
  • 2篇胸水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原位杂交
  • 2篇荧光原位杂交...

机构

  • 12篇解放军第17...
  • 7篇厦门大学附属...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漳州卫生职业...
  • 1篇解放军175...

作者

  • 17篇刘美莲
  • 14篇孟加榕
  • 14篇温路生
  • 10篇禹乐
  • 9篇张闽峰
  • 9篇郭以河
  • 7篇戴太监
  • 4篇唐忠辉
  • 3篇潘羡心
  • 3篇黄仲庆
  • 1篇王柏桦
  • 1篇陈锦珊
  • 1篇陈亚勤
  • 1篇刘金发
  • 1篇严娟凤
  • 1篇王艺红

传媒

  • 4篇现代肿瘤医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药学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东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胸水细胞块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肺癌EGFR基因中的应用
目的:将胸水制成细胞块应用于荧光原位杂交(FISH),为肺癌的EGFR基因检测建立无创标本收集平台。方法:采用肺癌患者阳性胸水离心获取肿瘤细胞制作成石蜡细胞块,免疫组化分型后进行HSH检测,荧光显微镜观察EGFR基因扩增...
郭以河张闽峰孟加榕禹乐戴太监温路生刘美莲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肺癌EGFR基因
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观察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的浓度与过敏性鼻炎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5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和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的浓度,记录身体质量指数和吸烟情况,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浓度与过敏性鼻炎发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的浓度显著性升高,有统计学差异,并且这种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和吸烟等因素影响。结论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浓度与过敏性鼻炎发病显著相关。
程守军刘美莲刘浩
关键词:血红素加氧酶-1过敏性鼻炎IGE
HRM方法检测肺腺癌胸水细胞块中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HRM方法检测肺腺癌患者胸水细胞块中癌细胞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3例肺癌阳性胸水标本,制作胸水细胞块,经HE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肺腺癌,常规提取DNA,应用HRM方法检测EGFR基因第18-21外显子突变。所有标本均经基因测序法验证。结果:43例肺腺癌胸水细胞块中,HRM法检测出EGFR基因突变共15例,总突变率为34.88%。基因测序检测出EGFR基因突变共14例,总突变率为32.56%。两者的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难以获得肺癌组织标本的肺腺癌患者可应用HRM方法检测胸水细胞块,筛查EGFR基因突变,指导EGFR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应用。
孟加榕郭以河张闽峰温路生刘美莲禹乐戴太监
关键词:HRM肺腺癌EGFR
肺腺癌胸腔积液上清液和细胞块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比较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方法检测肺腺癌胸腔积液上清液和细胞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为寻找有效的胸腔积液成分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3年5月临床送检肺腺癌胸腔积液标本43例的上清液和细胞块,分别提取DNA,应用HRM方法检测其EGFR基因第18、19、20、21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胸腔积液上清液与细胞块EGFR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基因突变均为第19、21外显子突变,第21外显子基因突变上清液与细胞块结果完全一致。第19外显子基因突变两者略有不同。结论肺腺癌胸腔积液上清液和细胞块均可用于检测其EGFR基因突变状态,但存在假阴性的可能和肿瘤异质性,故建议EGFR检测前兼顾细胞学及HE结果。
孟加榕潘羡心郭以河温路生刘美莲禹乐戴太监
关键词:高分辨率熔解曲线胸腔积液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不同固定方法对胸水细胞块组织形态及免疫细胞化学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液对细胞块的固定效果和免疫细胞化学标记的影响,寻找一种理想的细胞块的固定液及制作方法。方法:利用4%中性甲醛、乙醇乙醚(1∶1)混合固定液、丙酮三种不同固定液对同一阳性胸水进行固定,制作出细胞块3μm切片,行HE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染色效果和抗体标记情况。结果:4%中性甲醛固定细胞块HE染色鲜艳清晰,细胞无变性,免疫标记定位准确清晰;乙醇乙醚固定HE染色鲜艳,细胞略有变性,免疫标记欠佳;丙酮固定HE染色鲜艳,细胞略有萎缩变性。结论:在病理制片过程中,固定相当重要,在细胞块的固定液选择中,通过对比,4%中性甲醛是胸水离心细胞块最理想的固定液。
郭以河张闽峰孟加榕禹乐戴太监温路生刘美莲
关键词:细胞块固定液免疫细胞化学
RRM1、CD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RRM1、CD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侵袭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90例术前未行放化疗的胃癌石蜡标本及与其对应正常胃黏膜蜡标本3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RM1和CDX2在两种组织中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1)RRM1、CDX2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86.7%vs 40.0%,P<0.01;61.1%vs 16.7%,P<0.01)。(2)90例胃癌中,RRM1与CDX2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_s=0.223,P=0.034);RRM1、CDX2表达与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CDX2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RRM1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相关(P>0.05)。结论 RRM1、CDX2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胃癌的诊断和预后的预警。
王柏桦孟加榕唐忠辉温路生刘美莲黄仲庆禹乐
关键词:胃肿瘤RRM1CDX2免疫组织化学
汗腺螺旋腺瘤2例被引量:1
2009年
1病例报道 例1男,36岁,因“腰背部数个皮下结节伴压痛1个月余”就诊。曾服用过抗生素治疗,无明显变化。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消瘦、多汗,大小便正常。患者既往无重大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皮肤科情况:腰背部可见数个绿豆大的褐色皮下结节,轻度隆起皮面,各结节不融合,质硬,有压痛。手术切除皮下结节,行病理活检。大体:灰黄色肿物3个,
孟加榕张闽峰温路生刘美莲
肺癌胸水细胞块与组织学EGFR基因扩增检测对比研究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对比肺癌胸水细胞块与组织学中EGFR基因扩增情况,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阳性胸水细胞块检测EGFR基因扩增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阳性胸水离心获取肿瘤细胞制作成石蜡细胞块,其中有28例的组织学对照,免疫组化分型后进行FISH检测EGFR基因,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因扩增情况。结果:28例细胞块有组织学EGFR基因检测对照,在有组织学对照细胞块EGFR基因检测相符率100%。肺腺癌31例中,EGFR基因簇状扩增4例(12.9%),点状扩增14例(45.2%),无扩增13例(41.9%),肺腺癌扩增率为58.1%;肺鳞癌25例中,EGFR基因簇状扩增2例(8.0%),点状扩增9例(36.0%),无扩增14例(56.0%),肺鳞癌扩增率为44.0%;其他类型NSCLC患者4例中2例点状扩增,扩增率为50%。结论:肺腺癌及肺鳞癌胸水细胞块EGFR检测结果与组织学一致,EGFR基因在肺腺癌的扩增率高于肺鳞癌。应用FISH技术检测胸水细胞块中的EGFR基因扩增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孟加榕郭以河张闽峰禹乐戴太监温路生刘美莲
关键词:细胞块EGFR基因肺鳞癌
胸水细胞块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肺癌EGFR基因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将胸水制成细胞块应用于荧光原位杂交(FISH),为肺癌的EGFR基因检测建立无创标本收集平台。方法采用肺癌患者阳性胸水离心获取肿瘤细胞制作成石蜡细胞块,免疫组化分型后进行FISH检测,荧光显微镜观察EGFR基因扩增情况。结果胸水细胞块技术应用于FISH检测EGFR基因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胸水细胞块完全能够为肺癌患者提供准确的EGFR基因扩增情况的结果,指导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
郭以河张闽峰孟加榕禹乐戴太监温路生刘美莲
关键词:细胞块荧光原位杂交肺癌EGFR
藏药镰形棘豆抗深Ⅱ度烧伤活性部位筛选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优选出藏药镰形棘豆抗深Ⅱ度烧伤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采用热铜棒烫伤法建立SD大鼠深Ⅱ度烧伤模型,9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空白基质组、阳性对照组(湿润烧伤膏)和给药组(镰形棘豆总黄酮组、总多糖组、总生物碱组),分别每日2次给药。采用硫酸纸描图观察创面愈合情况,HE染色评价大鼠皮肤愈合进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总黄酮组和总多糖组均能明显缩短大鼠脱痂时间(P<0.01),促进皮脂腺和毛囊增生,表皮修复;且总黄酮组能够减轻炎性渗出(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总黄酮组脱痂时间和渗出时间无显著性差异,总多糖组脱痂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初步实验表明,镰形棘豆抗深Ⅱ度烧伤活性部位为总黄酮、总多糖,两者均能明显促进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提高同期愈合率,作用效果与阳性对照药相当。
王艺红蔡小辉曾棋平杨丽娜刘美莲陈锦珊
关键词:镰形棘豆总黄酮总多糖总生物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