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德懋

作品数:27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4篇细胞
  • 12篇贫血
  • 11篇再生障碍性贫...
  • 11篇障碍性贫血
  • 11篇外周
  • 11篇外周血
  • 9篇树突
  • 9篇树突状
  • 9篇免疫
  • 8篇树突状细胞
  • 7篇细胞治疗
  • 7篇核细胞
  • 6篇集落
  • 6篇集落刺激因子
  • 6篇钙离子载体
  • 5篇单个核细胞
  • 5篇中毒
  • 5篇体外
  • 5篇外周血单个核
  • 5篇外周血单个核...

机构

  • 14篇广州军区广州...
  • 13篇广州市第十二...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职业病...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26篇杨德懋
  • 12篇王晓怀
  • 10篇巫进明
  • 9篇陈嘉榆
  • 9篇陈玲珍
  • 9篇余卫
  • 8篇詹昱
  • 8篇王捷
  • 8篇冯可欣
  • 8篇吴军
  • 7篇曲佳
  • 6篇杨太成
  • 6篇谭雪芳
  • 5篇杨郁青
  • 5篇陈政良
  • 5篇刘薇薇
  • 4篇谭明珠
  • 3篇肖扬
  • 3篇杨志前
  • 3篇吴绿波

传媒

  • 3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华劳动卫生...
  • 2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国工业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第十七次全国...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生物...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苯接触和慢性苯中毒病人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及治疗研究
陈嘉榆李扬秋刘薇薇陈玲珍黄建伟杨力建陈少华巫进明杨德懋余卫韩素芳
该研究利用RT-PCR和基因扫描分析TCR Vβ24个亚家族T细胞技术引入苯对免疫系统损伤的研究中,率先提供了苯接触人群、苯中毒患者外周血中TCR Vβ24个亚家族的表达特点和克隆性增殖情况,并通过免疫调节治疗证明了苯对...
关键词:
关键词:免疫调节治疗
IL-2/GM-CSF体外处理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31例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IL-2/GM-CSF体外处理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31例获得性原发性AA患者,中位年龄26(2~77)岁,重型AA71例,...
詹昱陈玲珍曲佳巫进明冯可欣杨郁青谭明珠谭雪芳罗英杨德懋
IL-2/GM-CSF体外处理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31例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IL-2/GM-CSF体外处理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住院或门诊随访的131例获得性原发性AA患者,中位年龄26(2~77)岁,重型AA71例,非重型AA60例.92例(70.2%)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均无效或不能耐受.取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IL-2、GM-CSF等作用下培养48h后进行静脉输注,每周1~2次,根据疗效及不良反应决定输注疗程.结果131例患者接受细胞输注中位60(15~160)次,中位治疗时间14(3~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4~150)个月.30例(22.9%)完全反应,74例(56.5%)部分反应,总有效率79.4%;27例(20.6%)无效.治疗有效患者从细胞治疗开始到脱离输血、网织红细胞〉20×109/L、Hb增长30g/L以上、ANC〉0.5×109/L、PLT〉20×109/L以及获完全反应的中位时间分别是5(1~21)个月、4(1~16)个月、11(3~27)个月、12(6~25)个月、9(2~35)个月、27(10~56)个月.83例(63.4%)患者在治疗前CD4+/CD8+细胞比值倒置(〈1),治疗后66例不同程度升高,其中55例均为治疗有效患者.部分患者细胞输注过程中出现短暂寒战、发热,无其他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结论IL-2/GM-CSF体外处理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输注有助于改善AA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纠正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临床观察未发现发热以外的其他不良反应.
詹昱陈玲珍曲佳谭雪芳冯可欣巫进明杨郁青谭明珠罗英杨德懋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介素-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个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分化、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吴军杨太成王晓怀王捷冼江杨德懋杨洁
该研究系列发现了CI能快速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造血干细胞及幼稚的白血病细胞向DC的分化,解决了传统组合性细胞因子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培养时间长、费用高、易污染等,对DC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CEA重组痘苗...
关键词:
关键词:肿瘤生物治疗树突状细胞诱导分化信号转导
IL-2/GM-CSF体外处理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49例长期随访被引量:3
2011年
本研究回顾分析2001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采用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取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IL-2和GM-CSF作用下培养48小时后进行静脉回输,细胞总剂量为6×106-1×108,每周1次,连用4-22个月。外周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评价造血恢复,流式细胞术测定输注细胞的组成以及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T细胞TCRVβ克隆性。结果表明:49例患者中痊愈37例,随访至今无1例出现复发;5例部分缓解,3例明显进步,4例无效,总有效率91.8%(45/49)。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比例倒置者39例,治疗后31例(79.5%)恢复正常。11例患者行外周血TCRVβ克隆性分析,受抑制的亚群重新得到恢复,出现多克隆的表达图像。未发现晚期克隆性疾病及其它远期不良反应。结论 :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疗法疗效肯定,其机制可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有关。
陈玲珍陈嘉榆余卫巫进明詹昱冯可欣杨德懋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个核细胞
CIK细胞治疗苯中毒的临床研究
慢性苯中毒是常见的一种职业病,为此,寻找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亦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CIK细胞疗法治疗苯致不同阶段中毒患者,尤其是苯中毒致SAA取得可喜的疗效,这一方法为苯中毒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刘薇薇陈嘉榆余卫杨志前吴绿波张成杨德懋
关键词:慢性苯中毒CIK细胞治疗临床疗效
晚期恶性肿瘤经外周淋巴管途径回输过继性免疫治疗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与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经淋巴管途径回输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Ag-NORs)的影响。方法:5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经施行足部皮...
陈怀宇王晓怀杨德懋杨太成李荔霞
关键词:晚期恶性肿瘤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淋巴管外周血
组合性细胞因子与钙离子载体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能否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及其抗肿瘤免疫。方法:选择2004-01/09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或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7例。分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在体外给予钙离子载体100μg/L培养3~5d(钙离子载体组),或1000U/mL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0U/mL白细胞介素4和500U/mL肿瘤坏死因子α培养7~10d(组合细胞因子组)。通过细胞形态的观察及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测鉴定树突状细胞,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实验及细胞毒实验检测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变化:钙离子载体组及组合细胞因子组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均可获得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的成熟树突状细胞,但钙离子载体组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面CD80,CD86,CD83,CD40,CD54等分子的表达较组合细胞因子组明显增高。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钙离子载体组所诱导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及激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活力比组合细胞因子组强。结论:钙离子载体能高效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比组合细胞因子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功能更强。
吴军单桂秋杨德懋肖扬王捷王晓怀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细胞因子类离子载体树突细胞
钙离子载体在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研究钙离子载体 (CI)能否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 ,并初步探讨其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分离健康献血者的PBMC ,在体外用CI(A2 31 87)或人重组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 CSF)和CI培养 4 0h ,或rhGM CSF和白细胞介素 4 (IL 4 )培养 7d ,部分PBMC预先用W 7或CsA或KT5 92 6处理 30min后 ,再加入上述细胞因子或CI。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 4、CD80、CD86、CD83等分子的表达 ,MTT比色法检测其对同种异体混合T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结果 健康献血者的PBMC经CI培养 4 0h ,或rhGM CSF与CI培养 4 0h ,或rhGM CSF与IL 4培养 7d ,均可获得DC的典型形态和表面分子的表达 ,包括CD1 4表达下调、共刺激分子 (CD80、CD86 )表达上调 ,以及较强刺激同种异体混合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CI诱导的DC其CD1 4分子的下调及CD83分子的上调更明显 ,刺激混合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更强 ;rhGM CSF可协同CI诱导PBMC向DC的分化。经rhGM CSF及CI处理的PBMC ,其形态、表面标志物及对T细胞的刺激增殖能力 ,均受到W 7或CsA或KT5 92 6不同程度的抑制 ;而rhGM CSF及IL 4所诱导的PBMC其形态、表面分子的表达以及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却不受上述抑制剂的影响。
吴军王晓怀杨德懋杨太成王捷陈政良富宁
关键词:PBMCRHGM-CSF人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
钙动员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信号转导
2005年
目的初步探讨钙离子载体(CI)在体外迅速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分离健康献血者的PBMC,在体外用人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CI培养40h或rhGMCSF和TNFα培养5d,部分PBMC用环胞菌素A(CsA)预处理30min后,再加入CI或TNFα;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4、CD80、CD86、CD83、HLADR等分子的表达;MTT比色法检测其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检测不同方法培养的细胞其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活化水平。结果健康献血者的PBMC经rhGMCSF与CI培养40h或rhGMCSF与TNFα培养5d,均可获得DC的典型形态和表面分子的表达,包括CD14表达下调,CD80、CD86及HLADR等分子表达的上调,以及较强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中CI诱导的DC其CD80、CD86、CD83、HLADR等分子的上调更明显,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更强。经TNFα及CI所诱导分化的DC均具有较好的NFκB活性。但经CI诱导的DC,其形态、表面标志物、对T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能力及NFκB的活性,均受到CsA的抑制;而TNFα所诱导的DC却不受CsA的影响。结论CI比TNFα更迅速、更高效地诱导PBMC向DC分化的原因,是信号转导途径的不同,但不论上游信号转导途径有何不同,两者最终都通过激活NFκB来诱导细胞的分化。
吴军张宏斌王捷王晓怀郭振辉杨德懋陈政良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钙离子载体树突状细胞信号转导核转录因子-ΚB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