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
- 作品数:139 被引量:604H指数:13
- 供职机构:深圳市血液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1例HIV窗口期献血者早期治疗血清学检测结果追踪分析
- 目的 动态分析明确1例HIV窗口期献血者早期治疗后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临床灵敏度.方法 1例献血者确认HIV窗口期后早期治疗,10次追踪过程中,补充进口、国产HIV抗体ELISA检测,HIV RNA单人份核酸实验,蛋白免疫...
- 曾劲峰赵锦桂文进许晓绚赵方熊文洪文旭王立林
- 关键词:化学发光
- 定期无偿献血者NK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 2009年
- 目的分析定期无偿全血捐献者、血小板捐献者的NK细胞数量以及细胞毒活性,评价定期捐血对机体NK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三组人群(定期无偿全血、血小板和首次捐血者,后者为对照组)外周血中NK细胞群的数量进行分析。采用效/靶细胞混合培养的方法,计算出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结果全血捐献者NK细胞数量及其对靶细胞的杀伤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捐献者NK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全血捐献者献血间隔期较长(〉3个月),机体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NK细胞数量及其细胞毒性,而血小板捐献者献血间隔期短,机体通过NK细胞数量的增加来调节由于其功能降低对机体造成的影响。
- 李桢熊文程良红唐斯王飞张艳艳
- 关键词:NK细胞免疫功能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
- IL-10对体外培养的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 2001年
- 熊文万军梅孙业红
- 关键词:IL-10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
- 因鉴定RHD基因和基因合子型而建立的测定技术
- 邵超鹏刘辉周一炎熊文袁宏安万新徐恒瑰
- 该项目新发现的主要应用领域为临床医学的血液疗法、检验医学等学科领域。该技术即通过特定的手段测定个体RHD基因的三种合子型:D/D纯合型、d/d纯合型、及D/d杂合型。该研究的检测系统结合二管简易的PCR反应,一管特异性检...
- 关键词:
- 关键词:RH血型等位基因
- 追踪分析深圳地区3例SARS-CoV-2抗体确证阳性献血者流行病学特点
- 目的追踪分析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筛查确诊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抗体阳性献血者流行病学特点...
- 熊文卢亮朱为刚刘晋洪曾劲峰王立林
-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点献血者
- 1例D^(VI)Ⅲ型孕妇的免疫状态和RHD基因分析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追踪研究 1例弱D表型孕妇 (G4P0 )的胎母免疫状态和其RHD基因型。方法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DNA序列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术。结果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 PCR)检测RHD第 3~ 7、9~ 1 0外显子显示第 3~ 6外显子为阴性 ;编码区全长序列分析显示第 1~ 2 ,7~ 1 0外显子序列与正常RHD基因 致 ,其余外显子缺失 ,证实个例为部分D表型DVIⅢ型 ,其RHD基因型鉴定为CDVIe/cde。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母亲体内存在胎儿红细胞 ,即胎母出血反应阳性 ,但血清中未发现抗 D ,胎儿出生后无新生儿溶血病 (HDN)发生。结论本例虽未发生HDN ,但在输血实践及临床抗D同种免疫的预防和监护中 。
- 熊文邵超鹏邹红岩
-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
- 一个弱D15型家系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 调查Rh血型D抗原弱表现型(弱D15)等位基因的家系遗传。方法 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和PCR技术检测各家系成员Rh D、C、c、E和e抗原表型,间接抗球蛋白实验确认D抗原。依据弱D15型等位基因(RHD845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PCR),检测一个弱D15型先证者的4名家系成员,同时应用双管PCR技术鉴定全部家系成员的RHD基因杂合型。结果在全部4名家系成员中检出弱D15型等位基因;RHD基因杂合型结果显示4名家系成员均为RHD^+/RHD^+纯合型。先证者的父母、外甥均有1条正常的RHD基因,为弱D15型等位基因携带者,表现为正常D阳性;先证者和姐姐各携带2条弱D15型等位基因,基因型为RHD845A/RHD845A,形成D抗原弱表现型。结论 先证者为弱D15型等位基因纯合体,弱D15型等位基因为亲代遗传基因,非个体基因变异。
- 熊文秦建江刘艳周一炎邵超鹏
- 关键词:等位基因
- 贮存血小板形态变化与凋亡因子磷脂酰丝氨酸表达的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储存期间机采血小板形态变化、凋亡因子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 serine,PS)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确立血小板体外保存时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May-Grunwald-Giemsa染色方法观察机采血小板储存0-8d时的形态变化,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的膜PS表达率。结果储存至第4天,血小板形态出现损伤,表现为形态学计分与新鲜血小板相比显著下降(t=2.341,P<0.05);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血小板形态学计分持续下降,至第7天,形态学计分下降31%。血小板凋亡因子PS表达,储存1d组与新鲜血小板0d组相比有明显升高(t=3.088,P<0.05);储存1-3d,PS表达无明显变化,储存至第4天,PS表达显著增加(t=2.1612,P<0.05);储存5-8d,PS表达持续增加,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血小板形态学变化分值与膜PS的表达随储存时间延长呈负相关性(r=-0.9923,P<0.01)。结论储存血小板形态学变化分值与膜PS表达率高度负相关。
- 熊文竺展坤邬旭群张印则周丹邵超鹏
- 关键词:血小板形态学磷脂酰丝氨酸流式细胞术
- 经病毒核酸筛查淘汰献血者召回的策略探讨
- 熊文古醒辉王宋兴曾雪珍曾劲峰
- 深圳地区抗-HCV阴性/NAT初筛阳性献血者的HCV窗口感染期确认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血液筛查中抗-HCV阴性/NAT初筛阳性献血者的检出情况及其HCV窗口感染期的确认。方法 2008-2014年本中心采用酶免(ELISA)及病毒核酸检测方法(NAT)筛查492 325份无偿献血者样品,获得6例抗-HCV阴性/NAT初筛阳性献血者,使用荧光定量检测方法(QPCR)和巢式PCR(Nested-PCR)确认其HCV RNA是否存在并随访跟踪复查,以确定6例献血者核酸检测结果假阳性或HCV窗口感染期的性质。结果本中心在这7年期间,492 325份献血者的抗-HCV阴性/NAT初筛阳性检出率为1/82 054(6/492 325);6例抗-HCV阴性/NAT初筛阳性献血者,确认1/6例(16.7%)处于HCV窗口感染期,1/6例(16.7%)判定为核酸检测采血管血样污染HCV造成假阳性结果,4/6例(66.7%)判定为核酸仪器检测过程中出现假阳性导致NAT初筛阳性。故本中心目前献血者HCV窗口感染期检出率为1:492 325。结论目前核酸检测存在假阳性情况,需建立额外核酸扩增方法及追踪随访才能确定样品性质,确保病毒感染窗口期结果的准确性。
- 张宏郑欣曾劲峰吴桂丹熊文许晓绚杜鹏
-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