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
- 作品数:36 被引量:147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电针及生物活性物质对大鼠多形核细胞杀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1994年
- 用改良的四氮唑硝基蓝(NBT)还原法观察了电针以及生物活性物质(BAS)包括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OM)和P物质(SP)对大鼠多形核白细胞(PMN)杀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及BAS均能增强大鼠PMN的杀菌功能(P<0.01);BAS对大鼠PMN的杀菌功能具有双向调节效应。纳洛酮可阻抑电针对PMN杀菌功能的提高(P>0.05);可被BAS所翻转。电针的镇痛效应和NBT阳性细胞提高效应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P<0.01)。
- 丁一吴景兰郑乃刚
- 关键词:电针多形核细胞生物活性物质
- 应用Southwestern印迹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对大鼠DNA结合蛋白的研究被引量:4
- 1995年
- 用Southwestern印迹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对大鼠肝细胞DNA结合蛋白(DBP)的组成成分、大鼠周围血白细胞、腹腔肥大细胞和肝细胞的DBP形态学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λDNA探针检测的肝细胞核和胞质的DBP均比鼠DNA探针检测的信号强,提示λDNA较鼠DNA具有较多的DBP结合位点。这两种探针所检测的DBP,除分子量较高和较低的DBP仅位于胞核以外,胞核和胞质中所含的DBP分子量相似。提示胞核和胞质的DBP具有同源性,可能通过DBP的移位而调控基因转录活性。大鼠白细胞和肥大细胞的DBP可与内源性DNA结合,也可与外源性λDNA结合。这两种细胞的DBP主要定位于胞膜和胞质。提示白细胞和肥大细胞的DBP可作为DNA受体,分别接受血源性和腹腔液源性DNA的遗传信息而影响基因表达。与游离的白细胞和肥大细胞相比较,非游离的大鼠肝细胞DBP与内源性DNA结合较少,仅定位于近血窦胞质和部分胞核内,但具有与标记的鼠DNA或λDNA结合的潜能。以上结果提示,DBP在通过微环境而调节基因的表达中可能起介导作用。
- 丁一吴景兰
- 关键词:DNA结合蛋白SOUTHWESTERN原位杂交
- 8-Br-cAMP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0
- 1999年
- 目的探讨8-Br-cAMP对人Eca-109细胞与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育的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受8-Br-cAMP处理后,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及RNA、蛋白质斑点印迹技术研究了与细胞生长相关的几种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8-Br-cAMP可减弱EGFR、H-ras、c-myc、突变型p53等基因的表达,增强野生型p53基因表达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结论8-Br-cAMP可通过影响有关信号传递和细胞周期进程基因表达而抑制细胞生长。
- 陈奎生郑乃刚吴景兰丁一王一菱
- 关键词:8-BR-CAMP基因表达食管肿瘤
- 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突变分析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p16基因纯合缺失与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PCR方法扩增p16基因外显子 1(E1)及外显子 2 (E2 ) ,检测等位基因纯合子缺失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方法分析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2 0例胃癌组织中E1、E2纯合性缺失分别为 4例 (2 0 % )及 2例 (10 % ) ;SSCP未检出E1突变 ,E2有 2例出现泳动易位的异常单链 ,其中 1例 (Ⅲa期 ,低分化腺癌 )癌与癌旁组织均出现异常 ,2例异常标本均为进展期 ,LOH(+)胃癌。结论 :p16基因异常是胃癌发生发展中一重要事件 ,突变多见于外显子 2 。
- 杜鹏张钦宪乐晓萍丁一
- 关键词:基因突变PCR-SSCP胃肿瘤P16基因
- 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中hMSH2 mRNA的表达
- 2001年
- 目的 :研究正常胃粘膜和不同分化程度胃癌胃粘膜组织中hMSH2mRNA的表达。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对 2 7例胃癌 (高、中、低分化分别为 5例 ,9例与 13例 )和 19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hMSH2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癌组织中杂交信号阳性细胞数与正常组织相比显著减少 (P <0 0 5 )。低分化胃癌 (2 1.8± 10 .6 )与中分化胃癌 (5 0 .9± 19.3)及高分化胃癌 (72 .5± 2 3.3)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hMSH2mRNA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有关 ,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愈低 ,其hMSH2mRNA表达愈低。
- 乐晓萍张钦宪杜鹏丁一金辉吴景兰
- 关键词:胃肿瘤HMSH2MRNA分化原位杂交
- 免疫组织化学与完整细胞原位蛋白质斑点印迹联合应用的探讨被引量:2
- 1997年
- 免疫组织化学与完整细胞原位蛋白质斑点印迹联合应用的探讨郑乃刚1)吴景兰2)陈奎生2)丁一2)王一菱2)1)河南省临床检验中心郑州4500522)河南医科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郑州450052关键词斑点印迹;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与方法玻片上细胞标本的...
- 郑乃刚吴景兰陈奎生丁一王一菱
- 关键词:斑点印迹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
- 表皮生长因子和甲硫氨酸脑啡肽诱导人白细胞c-fos基因表达的研究
- 1997年
- 由健康人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及溶血处理后的全白细胞,以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和甲硫氨酸脑啡肽培育后取细胞悬液制成滴片和滴膜,用生物素标记的c-fos c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和斑点印迹杂交.结果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和甲硫氨酸脑啡肽两组c-fos原癌基因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P<0.05).
- 史学义吴景兰丁一王一菱丰艳
- 关键词:C-FOS白细胞表皮生长因子甲硫氨酸脑啡肽
- ICAM-1、IGF-1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了解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CAM 1、IGF 1表达水平及分布 ,并讨论其临床意义和相互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 16例实验组标本和 16例对照组标本进行检则。结果 实验组ICAM 1为 72 .9375± 2 1.14 0 8,对照组为 5 1.375 0± 17.0 876 ,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 ;IGF 1实验组为 5 0 .1875± 13.5 2 88,对照组为 33.312 5±17.82 81,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2 ) ;患者组ICAM 1、IGF 1增高呈明显的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银屑病皮损中ICAM 1、IGF 1表达增高且密切相关 ,在银屑病病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李红文丁一邓新国秦艳茹
- 关键词:银屑病细胞间粘附分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大鼠多形核细胞杀菌功能改变的双因素方差分析被引量:2
- 1994年
- 用改良的NBT还原法观察电针刺及生物活性物质(BAS)包括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OM)和P物质(SP)对大鼠多形核细胞(PMN)杀菌功能的影响,对电针组、钠洛酮组和对照组三组动物的实验数据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处理,其结果表明,电针及生物活性物质均能增强大鼠的PMN杀菌功能,并且BAS对大鼠PMN的杀菌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钠洛酮可阻抑电针对PMN杀菌功能的提高,但可被BAS翻转。
- 李锁柱丁一侯紫燕严广松
- 关键词:生物活性物质免疫功能生物统计多形核细胞
- 银屑病皮损区IL-8、HLA-DR、PLA_2、ANAE、EGFR mRNA、c-fos mRNA的定位研究被引量:5
- 1999年
-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白介素8(IL 8)、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 DR)、磷脂酶A2(PLA2)、酸性α 乙酸萘酯酶(ANAE)、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GFRmRNA)、c fos基因(c fosmRNA)在皮损的表达定位。方法对2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0例正常人的皮肤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结果IL 8免疫反应主要定位于表皮的基层、棘细胞层和颗粒层、血管内皮细胞及间质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DR免疫反应及ANAE分型染色主要定位于浸润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及T辅助淋巴细胞(TH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PLA2 活性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的胞膜及角层和间质细胞 ;以上观察指标在皮损区反应均较强或反应细胞较多 ;c fosmRNA的杂交信号皮损区弱于对照区 ;EGFRmRNA在皮损区杂交信号虽较强 ,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IL 8及其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在银屑病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使PLA2活性增强 ,淋巴细胞激活。c fos原癌基因在增殖的角质形成细胞中呈弱表达 ,提示其终末分化较差。而EGFRmRNA的表达强度则与银屑病无显著相关关系。而IL 8与HLA DR和TH细胞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1)。
- 李红文吴景兰丁一王一菱时建业王诗淇付世珍
- 关键词:银屑病HLA-DR磷脂酶A类FOS基因I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