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金花

作品数:68 被引量:240H指数:9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河北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20篇黄芩
  • 19篇黄芩苷
  • 13篇溶出度
  • 10篇蒽醌
  • 10篇固体分散体
  • 9篇高效液相
  • 8篇液相色谱
  • 8篇色谱
  • 8篇相色谱
  • 8篇高效液相色谱
  • 7篇体外
  • 5篇药代
  • 5篇药代动力学
  • 5篇液相色谱法
  • 5篇皂苷
  • 5篇皂苷元
  • 5篇色谱法
  • 5篇薯蓣
  • 5篇薯蓣皂苷
  • 5篇薯蓣皂苷元

机构

  • 67篇承德医学院
  • 5篇沈阳药科大学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 67篇常金花
  • 50篇刘翠哲
  • 41篇刘喜纲
  • 33篇刘沛
  • 17篇李忠思
  • 17篇王汝兴
  • 8篇张琳
  • 7篇苗光新
  • 4篇毛晓霞
  • 4篇陈大为
  • 4篇刘丽艳
  • 3篇陈威
  • 3篇杨岚
  • 2篇魏宏伟
  • 2篇刘金霞
  • 2篇周剑宇
  • 2篇宋鸿儒
  • 2篇毕开顺
  • 2篇许海舰
  • 2篇张孟军

传媒

  • 11篇中成药
  • 8篇中国医院药学...
  • 7篇承德医学院学...
  • 5篇中国药房
  • 4篇中草药
  • 3篇中国实验方剂...
  • 3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中国医药工业...
  • 2篇天津药学
  • 2篇中国处方药
  • 2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河北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5篇2023
  • 10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0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栀子金花滴丸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栀子金花滴丸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配制栀子金花滴丸物料、滴制等步骤。本发明栀子金花滴丸崩解迅速、溶出快、生物利用度高、药效试验表明本发明栀子金花滴丸泻下效果优于栀子金花丸。本发明栀子金花滴丸生产设备相...
刘喜纲刘翠哲刘沛常金花李忠思王汝兴薛禾菲张孟军
一种木犀草素固体分散体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犀草素固体分散体及制备方法,涉及药物制备技术领域。所述固体分散体的药物成分为木犀草素,所述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为PVP/VA64或<Image file="DDA0003986110050000011....
刘喜纲黄子婷常金花刘沛王汝兴
一种鼻腔给药野黄芩苷镁温度敏感原位凝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鼻腔给药野黄芩苷镁温敏原位凝胶及其制备方法,是以野黄芩苷镁为原料药,采用泊洛沙姆407和泊洛沙姆P188为基质,羟丙基‑β‑环糊精为吸收促进剂,各组分的质量浓度为:野黄芩苷镁0.5%~15%,泊洛沙姆407 17%~...
刘翠哲常金花张琳王雨欣毛晓霞
黄芩苷镁盐肠溶颗粒的制备及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
2020年
采用高速搅拌制粒法制备了黄芩苷镁盐肠溶颗粒。首先通过正交设计优选颗粒内芯的制备工艺,再用Eudragit L30D-55包肠溶衣。结果表明,优化后颗粒在0.1 mol/L盐酸和pH 6.8介质中2 h内累积释放率为(4.12±0.62)%和(99.33±1.11)%。大鼠体内药动学试验表明,黄芩苷镁盐的cmax为(0.80±0.49)mg/L,AUC0→t(20.23±4.89)mg·L^-1·h,与同法制备的黄芩苷肠溶颗粒[(1.16±0.38)mg/L和(22.59±3.88)mg·L^-1·h]无显著性差异,可以为黄芩苷镁盐的继续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邢文改刘喜纲常金花杜晓鹃刘翠哲
关键词:黄芩苷正交设计药动学
一种大黄蒽醌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大黄蒽醌毒副作用的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组合物及其用途。该组合物是由冷冻干燥处理大黄蒽醌和辅料组成的,其辅料选自结肠特异性酶降解材料、在pH≥6.8介质中溶解的材料、填充剂与粘合剂。本发明的组合物在结肠定位给...
刘翠哲刘喜纲李忠思刘沛苗光新魏宏伟常金花
文献传递
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体内5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在大鼠血浆、尿液、粪便中含有量的HPLC法。方法分析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分别为甲醇-1%甲酸水(78∶22);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血浆与尿液,以及甲醇-1%甲酸水(75∶25),体积流量0.8 mL/min,检测粪便;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0℃。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达到70%以上,RSD值均在12.6%以下。结论该方法可用于体内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测定。
张琳张宝琦王志轩刘一鑫常金花刘翠哲
关键词: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三黄速崩片与糖衣片的溶出度比较
2007年
目的:比较三黄速崩片和糖衣片的溶出度。方法:以黄芩苷为指标,按照《中国药典》中溶出度的检测方法测定三黄速崩片和糖衣片的溶出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速崩片与糖衣片的溶出参数有显著性差异,在水递质中,45min糖衣片累积溶出百分率为43%~73%,而速崩片在90%以上。结论:三黄速崩片溶出度高于糖衣片。
刘翠哲常金花刘喜纲陈大为毕开顺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溶出度黄芩苷
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葫芦素B-PLGA纳米粒的制备工艺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优化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纳米制剂载体材料,将葫芦素B制备成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葫芦素B-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CuB-PLGA/NPs),以粒径、PDI和ζ电位为评价指标,对CuB-PLGA/NPs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单因素考查,再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利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处方,并对CuB-PLGA/NPs的形态、粒径等进行表征。结果:筛选的最优处方与工艺为:CuB用量为10.31 mg、PLGA用量为13.56 mg、F68用量为0.75%、有机相体积为5 ml、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4、超声功率195 W、超声8 min。制备的CuB-PLGA/NPs的粒径为(122.9±3.14)nm,ζ电位为(-15.67±0.69)mV,包封率为99.86%,载药量为12.63%。结论:制备的CuB-PLGA/NPs粒径小,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葫芦素B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新思路。
王梦颜姚鹏利任娅博常金花刘喜纲
关键词:葫芦素B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BOX-BEHNKEN设计
粉防己碱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2024年
目的:制备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SD),以增加TET的溶解度及体外溶出度。方法:以PVPVA64为载体,通过溶剂法制备TET-SD,分别以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扫描电镜(SEM)以及热重分析(TG)对TET原料药及TET-SD进行表征,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溶出度。结果:DSC、XRD、FTIR、SEM和TG的结果显示,所制备的TET-SD处于无定型状态,TET与PVPVA64之间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TET-SD在120 min内的体外累积溶出度为92.95%,与TET和二者的物理混合物相比,体外溶出度在120 min内显著提高。结论:TET-SD的制备方法简单、可靠,提高了TET的体外溶出度。
杨岚常金花刘沛马帅刘喜纲王汝兴
关键词:粉防己碱固体分散体
基于介质研磨法的蛇床子素纳米结晶的制备、表征及体外水溶性评价
2024年
目的以蛇床子素(osthole,OST)为模型药物,研究纳米结晶技术提高OST水溶性的适用性。方法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蛇床子素纳米混悬液(OST-NSs),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为指标,优化处方和工艺参数;对蛇床子素纳米结晶(OST-NCs)的晶体形态、晶型及其与稳定剂相互作用进行表征;并考察其表面润湿性、平衡溶解度及其在多种介质中的体外溶出度,f2值评价溶出曲线相似性。结果OST-NCs处方和工艺参数为:OST(30 mg·mL^(-1)):聚乙烯吡咯烷酮-乙酸乙烯酯聚合物(PVP-VA64)-脱氧胆酸钠=25∶5∶1;研磨珠(0.4~0.6 mm)与OST混悬液的体积比2∶1,450 r·min^(-1)研磨70 min;90 mg·mL^(-1)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制备OST-NCs。OST-NSs的稳定性随着温度增加而降低;OST-NCs复溶后,粒径为(354.2±9.857)nm,PDI为(0.259±0.023),Zeta电位为(-22.2±0.896)mV;OST-NCs基本保持晶体结构,呈棒状,OST和稳定剂之间无相互作用,表面润湿性优于OST及其物理混合物;OST-NCs在纯水中平衡溶解度是OST的2.31倍;在6种溶出介质中,OST-NCs的溶出速度和累积溶出度均显著优于OST及其物理混合物,而且与OST的溶出曲线相比,物理混合物的f2值均大于50,而OST-NCs的f2值均小于50。结论介质研磨法制备OST-NCs,重现性好;在制备OST-NSs时,应降低研磨温度,减少研磨时间;OST-NCs的溶出行为与OST显著不同,粒径减小是OST-NCs提高OST水溶性的主要原因;提示基于介质研磨法的纳米结晶策略能够有效改善OST的水溶性和疏水性,在OST新药开发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梦颜杨曼巨倩茹聂嘉璇高丹刘喜纲常金花
关键词:蛇床子素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