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顺
- 作品数:15 被引量:43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采后荔枝果实中氧化和过氧化作用的变化被引量:173
- 1988年
- 采后的荔枝(Litchi chinensis)果实的果皮和果汁中的抗坏血酸及果汁的谷胱甘肽含量逐渐下降。果皮的谷胱甘肽含量先增多(采后3天)接着减少。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随采后时间加长而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及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高。采收7天后果皮中丙二醛含量增加2倍,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6—7倍,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只为原来的44%。内源清除活性氧能力的减弱与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表明,荔枝果实的衰老与活性氧的伤害有关。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可作为果实衰老的一个指标。
- 林植芳李双顺张东林刘淑娴李月标林桂珠陈绵达
- 关键词:荔枝采后生理果实成熟果实衰老过氧化物酶
- 全文增补中
- 芦荟叶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 1991年
- PCK型的CAM植物芦荟(Aloc vera)叶片表层绿色组织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EC.4.1.1.49)活性和光合放氧速率呈单峰形日进程变化,中午前后达最大值。温度、水分和不同照光时间皆导致绿色组织圆片中PEPCK活性和光合速率发生类似的变化。OAA,苹果酸+ADP,以及NaHCO_3对光合放氧有促进作用。Mg^(2+)和ATP刺激PEPCK活性。DCMU,DL-甘油醛和DNP抑制光合作用和PEPCK活性。结果表明PEPCK活性和光合作用相互制约,光下PEPCK的活性与电子传递及CO_2消耗有关。
- 林植芳林桂珠孙谷畴李双顺
- 关键词:芦荟光合作用
- 热带亚热带农作物和森林植物光合作用生态生理研究
- 林植芳孙谷畴李双顺林桂珠郭俊
- 利用现代植物生理与生态手段,结合热带地区特点,从个体到群体水平深入研究,内容广泛丰富。所得结果已被国内外内行和学术文摘广为引用,具有高学术价值,对制订大农业规划和植被重建有重要参考意义。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 关键词:
-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光合作用森林植物亚热带热带
- 亚热带人工林松树^(13)C/^(12)C比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54
- 1993年
- 1 引言 亚热带季风阔叶林自然林被破坏后,代之以人工林,由于自然林郁密的树冠层的消失,引起环境因素明显变化,如太阳辐射的增强,气温变幅变大,同时由于风速增大,加大了蒸腾的需要量,造成空气相对湿度降低和土壤水分亏缺,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尤为显著。该林地中除被动适应这一生境的1年生草本外,尚有灌木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 孙谷畴林植芳林桂珠李双顺
- 关键词:松树人工林水分利用效率
- 鼎湖山南亚热带地区植物的叶片矿质元素被引量:22
- 1989年
- 本文分析了64种植物叶片中19种矿质元素的含量,讨论了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积累的影响。研究表明:64种植物叶片的19种矿质元素的频数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不同植被型及生活型,子叶数及光合途径对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和组成有显著的影响。密林植物含较多P和Mg,有较高的微量元素/大量元属比;疏林植物含较多Al和Mn;木本型植物缺Mo;草本型植物积集较多的K、Ca、Si、Mg、P和Ti。草本中的双子叶植物平均矿质元素总量高于单子叶,尤以Ca与B较为明显。单子叶中的C_4植物叶片含较多的Na。
- 林植芳李双顺孙谷畴王伟林桂珠詹姆士.阿勒林格克列斯托夫.费尔德
- 关键词:亚热带地区植物叶片矿物元素
- 叶龄对苋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 林植芳李双顺林桂珠
- 关键词:苹果酸酶脱羧酶苋菜
- 采后荔枝果皮色素、总酚及有关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65
- 1988年
- 成熟度约八成的“淮枝”在采收后2天内,色素的合成代谢仍相当活跃。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的含量增高,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增大,总酚保持原有水平,叶绿素降解,反映了果实达到完全成熟的特征.随后,上述各项参数因果实的衰老而下降,与采收当天相比,7天后花色素苷为90%,类黄酮为59%,总酚为71%,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为46%。讨论了酚类、花色素苷及两种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及对荔枝果实在成熟、衰老褐变中的作用。
- 林植芳李双顺张东林林桂珠李月标刘淑娴陈绵达
- 关键词:酚类多酚氧化酶采后生理苯丙氨酸解氨酶
- 全文增补中
- 丙二醛对菠菜光合羧化酶和细胞保护酶
- 二醛(MDA)处理的菠菜叶片无细胞提取物中的三种与光合作用碳素还原环有关的酶RuBPC、PEPC、GAPDH和三种能防御活性氧毒害的酶SOD、CAT和POD的活性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较低浓度的MDA影响下,RuBPC/...
- 林植芳李双顺林桂珠
- 关键词:脱羧酶细胞更新菠菜光合作用丙二醛细胞保护酶
- 菠萝叶片PEP羧激酶活性及草酰乙酸与腺苷酸库的昼夜变化被引量:2
- 1994年
- 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菠萝植株,其叶片的PEP羧激酶的脱羧与可逆羧化活性于中午12时达最大值。脱羧/羧化比值在上午明显高于下午和晚上。脱羧反应底物OAA含量于夜间增高,至次日早晨6时最高,随后下降。白天的OAA/Mal值高于夜间。参与Mal及OAA形成转化的PEPC和MDH活性的昼夜变化与PEP羧激酶(PEPCK)活性的图式相似。PEP羧激酶脱羧反应的另一底物ATP在夜间0~6时内处于低水平,白天9~15时内则显著增高。
- 林植芳彭长连林桂珠李双顺
- 关键词:草酰乙酸腺苷酸菠萝
- 菠萝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比与PEP羧化酶及PEP羧激酶活性被引量:5
- 1994年
- 专性景天酸代谢(CAM)植物菠萝(Ananascom osus (L.) Merr.)的下数第5 到第35 位叶为材料,研究稳定性碳素同位素(δ13C)值,磷酸稀醇式丙酮酸(PEP)羧化酶和PEP羧激酶活性的变化。11 个不同叶位叶片的δ13C值平均为- 12.94‰,最大变幅相差- 2.06‰。两个酶的活性呈单峰形变化,第8—11 位叶的活性最高,低位叶的酶活下降。本试验条件下,PEP羧激酶平均活性比PEP羧化酶高3.4 倍。结果表明,CAM 植物的暗下羧化与光下脱羧之间具有一定的协调性。老叶虽然酶活较低,但总的看来,CAM
- 林植芳彭长连林桂珠李双顺
- 关键词:菠萝碳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