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杨
- 作品数:29 被引量:142H指数:8
-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 《和谐话语论:人际关系的跨文化多学科研究》评介
- 2015年
- 1引言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人类繁荣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代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战略,这是中华传统和谐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中国哲学的传统实质是探究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谐话语论:人际关系的跨文化多学科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一书通过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从语言文化的视角,分析和探讨了跨文化语境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 李秋杨林云姣
- 关键词:话语跨文化文化学科
- 虚拟位移表达的空间和视觉体验阐释被引量:13
- 2012年
-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观,探讨延伸路径类和相对框架路径类虚拟位移表达产生的空间和视觉感知体验。研究发现,虚拟位移表达的产生和人们的身体经验有直接关系,它存在于人类认知系统的各个层面。虚拟位移现象一方面说明了人类语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同时肯定了人在意义构建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它融合了人的视觉经验和百科知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 李秋杨陈晨
- 关键词:视觉体验概念化
- “以动写静”——虚拟位移事件的主观性体验被引量:4
- 2012年
-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观,探讨延伸路径类和相对框架路径类虚拟位移表达产生的空间和视觉感知体验。研究发现,虚拟位移表达的产生和人们的身体经验有直接关系,它存在于人类认知系统的各个层面。虚拟位移事件一方面说明了人类语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同时肯定了人在意义构建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它融合了人的视觉经验和百科知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 李秋杨
- 关键词:主观性
- 汉英思维概念的认知模式考察
- 2010年
- 从汉英思维名词的角度看,思维概念的认知模式分为六种:思维是容器、思维是斗争、思维是有机体、思维是无生命的物体、思维是感觉、以及思维是身体。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基本上相同,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中会出现同样或类似的表达方式的现象。
- 李秋杨陈晨
- 语音偏误标记与语音对比——谈泰国学生语音习得问题被引量:17
- 2008年
- 基于在泰国的教学实践,文章归纳了泰国学生区别于其他国家学生的语音偏误标记,并借助汉语和泰语的语音共时层面的对比,分析泰国学生在汉语语音习得过程中由于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干扰所造成的“化石化”难点,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陈晨李秋杨
- 关键词:化石化
- 认知指称词语使用情况的相关社会因素分析——以沈阳市民阶层为例
- 2009年
- 认知指称词语在语义来源和认知方式上,有着和亲属称谓语以及社会称谓不一样的特点。本文对沈阳市民阶层使用认知指称词语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认知指称语的使用与市民阶层的社会背景因素: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声望以及在东北以外地区生活或工作的年限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确定了影响被试使用认知称谓词语的关键社会因素。
- 李秋杨陈晨
- 关键词:指称词语社会因素
- 默会知识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被引量:3
- 2008年
- 默会知识理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理论界的一种知识论、认识论。文章概述了默会知识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把默会知识理论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讨论语言知识、言语知识、语言能力与默会知识的关系,探讨该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意义:第二语言的传授者和学习者都应该高度重视默会知识;默会认识和外显指导协同作用,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凸显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认识者"。
- 陈晨李秋杨
- 关键词:默会知识语言能力第二语言教学
- “中国制造”国际形象传播的文化话语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话语传播是危机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式,重视话语互动的方法与原则是中国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宏观层面出发,考察'中国制造'国际形象传播中,中方在话语主体、话语主题、话语渠道、话语反应速度以及话语效果方面呈现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中国制造'国际形象传播的文化话语途径。本研究为中国当代话语研究提供了话语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范例。
- 李秋杨
- 关键词:文化话语
- 社会因素对媒体语言选择的影响被引量:6
- 2006年
-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查语言的选择问题,通过对比The Guard ian和Daily Express中两篇相同的实事报道的语言运用来分析社会因素对语言选择的影响。
- 李秋杨
- 关键词:社会因素社会等级性别差异社会身份
- 汉语量词“把”的认知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了量词"把"的语义及句法演变。在共时层面上分析了量词"把"的属性项的语义延展关系以及各个范畴及次范畴间的相互关联性;在历时层面考察"把"的语法化演变过程以及其演变的认知动因。
- 李秋杨陈晨
- 关键词: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