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栋
- 作品数:58 被引量:559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一种基于OCSSD的持久键值存储方法、设备及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OCSSD的持久键值存储方法、设备及系统,属于键值存储领域,其compaction操作包括:将从第L层选中的SSTable以及第L+1层中与所选中的SSTable存在键值范围重叠的SSTable读取到...
- 童薇冯丹詹天奇黄栋
- 湖北省碳排放估算及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文章结合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运用IPCC推荐的参考方法,对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各产业行业碳排放量分别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排放特征。研究表明: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碳排量是1995年的2.3倍,其中工业部门碳排量比重占主导地位;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02年以来有所反弹,人均碳排放持续增加。湖北省碳排放特征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重工业化的产业结构有关。
- 陈幸祎黄栋
- 关键词:碳排放
- 网络效应对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作用分析
- 2006年
- 结合我国中药产业现状,分析网络效应对中药产业标准发展的影响作用,然后从网络效应的临界容量角度指出,中药产业标准发展应注重标准的制定与推广。
- 黄栋周晶
- 关键词:网络效应临界容量
- 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合作状况及可持续路径选择--基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被引量:3
- 2021年
- 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为研究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框架,不仅提供了选取合作内容的客观标准,也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解释了区域合作展开的内在动力,更是为中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全面启动以来,中国与东盟合作水平不断深化,合作范围不断拓宽,这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类区域公共产品供给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视角出发,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供给具备了基本动力,但是区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还受到国家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其外部性导致的多元利益主体的行动都会制约各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面对各种挑战,通过“背驮”的方法,挖掘、深化中国—东盟区域内已有的合作机制中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内容显得迫在眉睫。同时,中国也要注意自身在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角色,树立和维护好中国形象。
- 黄栋吴琳
- 关键词:区域公共产品
- 构建武汉·中国光谷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被引量:5
- 2002年
- 本文首先分析了“十五”期间武汉·中国光谷的资金需求情况 ,然后对武汉·中国光谷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武汉·中国光谷融资制度创新的对策。
- 朱清海黄栋
- 关键词:光谷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中小企业
- 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被引量:79
- 2009年
- 在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备受国际关注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总结了它们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提出中国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 黄栋李怀霞
-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公共政策
- 我国风电发展的障碍与对策:基于“源创新”理论的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基于"源创新"理论研究视角,结合当前我国风电发展现状,深入分析风电发展存在问题,构建我国风电生态系统发展体系框架,可为我国风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 黄栋吴宸雨
- 关键词:风电创新动力创新生态系统
- 多源流理论视角下东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文章利用金登(Kingdon)的多源流理论对东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自然灾害加剧是东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东盟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方案的选择上较为统一,差异和分歧主要体现在具体措施和执行细节上。
- 黄栋
- 关键词:气候变化政策多源流理论
- 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及模式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从中国的能源状况以及节能减排需求来看,中国必须发展核电产业。核电发展的重点是进行核电技术创新。我国核电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分为自主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基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分析我国核电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核电技术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 黄栋刘雪姣
- 关键词:技术创新
- 城市社区冲突治理困境及其化解路径——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
- 2022年
- 城市社区冲突治理面临着三方面困境:治理结构单一,权责边界不清;治理主体分散,行动协调困难;治理理念异化,市场机制扩张。城市社区冲突的治理涉及基层政府、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社区非营利组织等多个主体,在社区冲突治理中分别发挥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机制。但因其主体地位不同,利益关联程度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对社区冲突的反应和行动不一,仅依靠单一主体无法实现“善治”。因此,为进一步解决城市社区冲突治理难题,提出构建城市社区冲突的协同治理机制、强化党组织的引导和调解功能、完善公共空间的合作供给策略、提升民主协商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认同、提高社区主体对话协商参与度等优化路径,为解决我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难题提供参考。
- 杨文材黄栋
- 关键词:协同治理民主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