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广润

作品数:50 被引量:179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细胞
  • 8篇蛋白
  • 7篇缺血
  • 7篇微量元素
  • 6篇基因
  • 6篇出血
  • 5篇血管
  • 5篇文献复习
  • 5篇脑出血
  • 5篇脑缺血
  • 5篇老龄
  • 5篇老龄大鼠
  • 5篇复习
  • 4篇凋亡
  • 4篇灶性
  • 4篇细胞凋亡
  • 4篇脑血
  • 3篇血管疾病
  • 3篇血小板
  • 3篇血性

机构

  • 42篇山东大学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同济医科大学...
  • 2篇青岛市海慈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扬州市第一人...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0篇徐广润
  • 13篇方思羽
  • 12篇张苏明
  • 9篇周盛年
  • 7篇杨渊
  • 6篇迟兆富
  • 5篇张东君
  • 4篇郭瑞友
  • 3篇邓小梅
  • 3篇王勤周
  • 3篇卢振铎
  • 3篇王胜军
  • 3篇王传新
  • 3篇韩恩吉
  • 3篇焉传祝
  • 2篇张旭华
  • 2篇陈炜
  • 2篇秦延江
  • 2篇乔珊
  • 2篇刘学伍

传媒

  • 8篇中华神经科杂...
  • 7篇山东大学学报...
  • 3篇卒中与神经疾...
  • 3篇山东省泰山微...
  • 3篇山东省微量元...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科学...
  • 1篇医学与社会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实用医药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8
  • 8篇2006
  • 7篇2005
  • 9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量元素与AD
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ps disease,简称AD)是发生在老年期或者老年前期的一种慢性、持续性、退化性的脑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脑萎缩、脑组织内老年斑、脑血管沉淀物和神经元纤维缠结等,临床表现为记忆...
徐广润周盛年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氏病微量元素脑变性疾病病理特征大脑萎缩病理作用
PC12细胞缺氧培养后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探讨PC12细胞缺氧后细胞凋亡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末端标记法 ,结合流式细胞术观察PC12细胞缺氧培养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现象 ,以及DNA损伤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 在缺氧 0 .5h开始出现凋亡细胞 ,p5 3、p2 1wafl/cipl蛋白表达也开始增高。至缺氧 1h凋亡细胞达高峰 ,p5 3、p2 1蛋白表达亦最高 (P <0 .0 1) ,缺氧 6~ 12h ,则以坏死为主 ,以上基因的表达均减弱。结论 缺氧后PC12细胞凋亡部分是由于DNA损伤严重、损伤不能及时得到修复所致。
徐广润张苏明张旻方思羽
关键词:缺氧细胞凋亡DNA损伤细胞培养
抗GQ1b和GT1a抗体阳性的不完全型Miller Fisher综合征1例报告
2023年
Miller Fisher综合征(Miller Fisher syndrome,MFS)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急性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由于部分患者可进展为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因此MFS被认为是GBS的变异型[1]。MFS通常以共济失调、腱反射下降和眼肌麻痹3大主征为特点,通常伴有血清抗GQ1b抗体阳性[2]。如果三联征中缺少一种症状,则将其归为不完全型MFS[3]。当患者以单纯的眼外肌麻痹为唯一表现就诊时,由于症状不典型早期容易误诊。在此,本文报道1例以急性眼外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不完全型Miller Fisher综合征患者,旨在增强对疾病的认识,以更早地诊断和治疗。
孔文程崔新宇贾俊丽王维荣徐广润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患者的护理
2005年
李晓君徐广润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引流护理
选择性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MS-275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发的癫痫持续状态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MS-275 对癫痫所致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5 只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5 组:对照组、匹鲁卡品组、治疗I 组(致痫后7d 连续腹腔注射MS-275,20 ...
乔珊韩涛李文娜王胜军赵秀鹤苏磊徐广润杨雪迟兆富刘学伍
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08年
对比分析28例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和99例未发生DEACMP的急性CO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与未发生DEACMP者相比,发生DEACMP者年龄较大、昏迷时间较长、合并症较多、接受高压氧治疗较晚、高压氧及综合治疗时间较短,且恢复期多受到精神刺激。认为DEACMP好发于高龄重症急性CO中毒患者;早期、足量高压氧治疗可减少DEACMP发生。
马永春赵勇军徐广润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高压氧治疗
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DNA修复蛋白:增生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被引量:7
2000年
目的 :探讨增生细胞核抗原 (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 PCNA)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空表达改变的规律。方法 :采用 2 6月龄 Wistar大鼠 ,在光化学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后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从蛋白质和 m RNA水平观察不同时间和空间状态下 PCNA表达的改变。结果 :缺血 4小时缺血周边区有少许核染色为棕褐色颗粒的神经元和大量的胶质细胞 ;缺血 2 4小时在缺血中心区仍无 PCNA的表达 ,在缺血周边区则 PCNA表达较 4小时组增强 ( P<0 .0 1 )。缺血 5天组缺血周边区 PCNA表达则较 4小时明显减弱 ( P<0 .0 5)。除了缺血 4小时组缺血中心区及周边区其 m RNA水平较对照组增加 ( P<0 .0 5)外 ,其余各时间点基本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相一致。结论 :脑缺血后衰老神经细胞 DNA损伤后存在切除修复现象 ,其修复能力的减弱参与了衰老神经元缺血后的死亡机制。
徐广润张旻杨渊张苏明方思羽
关键词:脑缺血DNA修复
老年脑血栓形成患者血小板微颗粒、表面膜糖蛋白Ⅱb-Ⅲa、聚集率的检测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检测脑血栓形成患者血小板微颗粒 (PMP)的变化 ,研究其与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 (GP)Ⅱb Ⅲa及血小板聚集率 (PAgT)的关系 ,同时检测血脂水平 ,探讨其在脑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和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脑血栓形成患者PMP、GPⅡb Ⅲa的表达和PAgT ,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 (LDL)水平。  结果 脑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前PMP、GPⅡb Ⅲa、PAgT、TC、TG、LDL〔(2 2 3± 5 4 ) / 10 4Plt、(77 98± 14 2 2 ) %、(6 9 78± 16 93) %、(5 12± 0 85 )mmol/L、(1 78± 0 2 8)mmol/L、(3 4 9± 0 6 6 )mmol/L〕与治疗后PMP、GPIIb IIIa、PAgT、TC、TG、DL〔(136± 18) / 10 4Plt、(4 0 71± 11 6 4 ) %、(5 8 12± 12 5 1) %、(4 84± 0 73)mmol/L、(1 4 3± 0 33)mmol/L、(3 0 3± 0 6 2 )mmol/L〕水平对照组〔(6 6± 17) / 10 4Plt、(10 2 3± 3 4 4 ) %、(4 9 4 2± 14 83) %、(4 2 8± 0 5 3)mmol/L、(1 0 7± 0 31)mmol/L、(2 77±0 5 4 )mmol/L〕 ,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1) ;PMP与GPⅡb Ⅲa、PAgT存在明显正相关 ,(分别为r =0 86 ,P <0 0 1和r =0 71,P <0 0 5 )。 结论 PMP可作为血小板体内活化的特异性?
王传新卢振铎邓小梅韩恩吉徐广润
关键词:血小板微颗粒PMP血脂
电刺激大鼠海马建立复杂部分性癫痫动物模型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电刺激Wistar大鼠海马 (分为单侧、双侧点燃及左右侧交替点燃三组 )来建立复杂部分性癫痫的动物模型 ,探讨三种方法在建立癫痫动物模型中的可能机制。 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 6 0只 ,随机分成三组 :单侧点燃组、双侧同时点燃组、双侧交替点燃组。按Goddard方法将电极分别植入左侧海马 (单侧 ,UK组 ) ,双侧海马(双侧 ,BK组 ;交替点燃组 ,AK组 ) ,每日接受电刺激 ,刺激条件为 :刺激强度 4 0 0 μA ,频率 6 0Hz,波宽 1ms。持续时间 1s。 结果 BK组与UK组相比 ,两者点燃率有显著差异 (10 0 %vs 5 5 % ,P <0 .0 5 )。点燃速度也显著减慢(P <0 .0 5 )。与AK组与UK组大鼠达到 5期惊厥的刺激次数 (19.36± 3.4 7)相比 ,AK组痫性发作出现的速度显著增快 (10 .85± 1.98) ,且点燃成功率为 10 0 % ,与UK组相比 (5 5 %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大鼠单侧海马电刺激建立癫痫的动物模型时 ,出现点燃的延迟现象 ,表现为部分性发作和低水平的双侧海马ⅡS活动。大鼠双侧海马交替电刺激建立癫痫的动物模型时 ,表现出点燃的拮抗作用。
张东君周盛年徐广润于美娟
关键词:海马
微量元素与脑血管疾病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直接参与一些重要蛋白合成、影响许多重要酶的活性,与脑血管疾病关系较密切;近年来研究表明:脑血管病的发病可能与血清微量元素水平异常有关;因此,微量元素检测和调整人体元素的平衡对防治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陈炜党恩训周盛年徐广润
关键词:微量元素脑血管疾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