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筱敏
- 作品数:552 被引量:6,981H指数:5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变差函数在沉积微相自动识别中的应用被引量:23
- 2006年
- 提出了一种建立沉积微相测井识别模式的新方法,即利用变差函数对测井曲线的形态进行研究,并将不同方向上的变程作为定量刻画参数,来分析各个方向变程所蕴含的沉积学意义。0°方向的变程反映沉积环境的能量稳定程度;90°方向变程反映水动力动荡程度;45°和135°方向变程分别反映正韵律和反韵律特征。变程星形图可全面地刻画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反映沉积环境的水动力变化规律。以多方向变程为主要参数建立的定量识别模式,对微相分类明显,易于导入各类模式识别方法中,从而提高微相识别的效率和准确度。
- 靳松朱筱敏钟大康
- 关键词:变差函数沉积微相沉积环境测井曲线
- 陆相盆地源—汇系统要素耦合研究进展被引量:78
- 2017年
- 源-汇系统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地球科学领域广为关注的重要课题.陆相盆地作为源-汇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相对于洋陆边缘源-汇系统,其源-汇系统要素多样、过程复杂、沉积体系多变,耦合模型预测难度大,且尚处于起步阶段.陆相盆地源-汇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驱动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深时古气候、沉积盆地古物源区演化恢复与古水系重建、源-汇系统要素分析及剥蚀-搬运-沉积过程单因素分析与耦合模式探讨.基于钻井、岩心、分析化验数据的多方法物源示踪分析与三维地震数据的地震地貌学或地震沉积学分析,为地下陆相盆地古源区恢复、古水系重建及沉积体系的沉积地貌和沉积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关注不同母岩区源-汇系统差异,开展现代考察与古代源-汇相结合,并尝试定量化源-汇系统耦合-过程研究,最终形成工业化标准与规范是陆相盆地源-汇研究的发展趋势.
- 朱红涛徐长贵朱筱敏曾洪流姜在兴刘可禹
- 关键词:沉积学陆相盆地
- 基于地震沉积学恢复断陷湖盆古水系及其演化过程——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盘山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为例被引量:1
- 2022年
- 陆相断陷湖盆演化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源-汇系统多样,利用沟谷体系刻画或沉积物粒度变化来推测古水系搬运路径等传统方法无法有效恢复其古水系,特别是勘探程度较低的深洼区的古水系演化过程的恢复难度更大。为提升古水系恢复结果的准确度,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测井、录井和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层切片和井震标定,划分古水系级次,半定量化表征古水系的发育程度(水系长度和展布面积),重建了辽河坳陷西部凹陷盘山洼陷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沉积期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古水系空间展布特征。研究表明,沙三段下亚段(SQ1)沉积期,盘山洼陷地形起伏较大,受断裂活动影响,其主水系分布局限;沙三段中亚段(SQ2)沉积期,同沉积断裂持续活动,受沉降作用和西部物源供给影响,盘山洼陷西南部扇三角洲前缘水系逐渐发育,并于SQ2^(2)沉积期展布面积达到最大;沙三段上亚段(SQ3)沉积期,研究区基本继承了SQ2沉积期的构造格局,但该阶段盘山洼陷裂陷活动减弱、地势落差减小,导致西南部扇三角洲前缘水系发育受阻;SQ3沉积末期,西部凹陷北部基底构造隆升,北部物源供给量增加,该阶段盘山洼陷北部扇三角洲前缘水系逐渐发育,东部和南部地区广泛发育重力流沉积水系,而西南部主水系快速萎缩,并向南部低洼区偏移。基于地震沉积学恢复断陷湖盆古水系及其演化可以为寻找有利储集体、开展精细油气勘探提供一定技术借鉴和理论支撑。
- 刘宇刘宇张自力朱筱敏杨棵张自力郭峰
- 关键词:古水系物源体系沙河街组三段
-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研究主要科学问题与发展分析被引量:24
- 2021年
- 沉积相研究发展与人类的生存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密切相关。该文在简单回顾了近200年的沉积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和中国沉积学关注的学科热点问题。国际沉积学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深时气候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源汇系统、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混合沉积、微生物岩、陆架边缘三角洲、重力流、细粒沉积、构造沉积学、火山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中国的沉积学家的研究则主要着眼于陆相沉积、陆相盆地沉积模型、南海沉积、不同类型盆地沉积过程差异、浅水三角洲与陆架边缘三角洲、不同尺度与不同地质年代源汇系统、中国南部小型克拉通盆地内的碳酸盐岩沉积等问题。总体上,当前研究热点主要包括:(1)陆相沉积环境;(2)滨岸与浅水沉积;(3)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4)碳酸盐岩沉积;(5)沉积过程与新方法。开展多类型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创建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陆相沉积学理论体系、多学科交叉渗透、开展综合定量沉积学研究、创新沉积学研究方法和高效油气勘探开发是未来中国沉积研究的主要发展态势,沉积学这一重要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将会更有效地指导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
- 朱筱敏董艳蕾刘成林叶蕾张美洲
- 沙垒田凸起西部断裂陡坡型源—汇系统被引量:29
- 2017年
- 沙垒田凸起西部发育完整的受断裂陡坡带控制的源-汇系统.基于最新的钻井、薄片资料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沙垒田凸起西部源-汇三要素(即物源体系、搬运体系及沉积体系),探讨要素间相关性并建立耦合模式.通过岩石学分析,物源区以混合花岗岩为主,结合古地貌恢复,划分4个三级汇水单元并定量拾取垂向高差与汇水面积参数,明确古沟谷与断槽物源通道的分布及尺度,应用地震沉积学精细刻画沙三段内部3个亚段扇三角洲沉积时空展布及演化.定量探讨源-汇各要素间的相关性,明确汇水单元面积与垂向高差是沉积扇体发育规模的主控因素,构建断裂陡坡带控制下的混合花岗岩-古沟谷或断槽与断面组合的物源通道-近源粗粒扇三角洲-浊积扇-湖泊体系耦合模式.
- 刘强虎朱筱敏李顺利徐长贵杜晓峰李慧勇石文龙
-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
-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低渗储层成因被引量:20
- 2014年
- 为了阐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低渗储层成因,应用岩心和储层分析资料,通过储层岩石特征、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分析,指出东营凹陷北部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由长石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等构成,储层经历了较强机械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碳酸盐和长石溶解作用等成岩作用,现储层埋深1 700~3 500 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形成了中低孔低渗(孔隙度平均为11.3%,渗透率平均为23.12×10-3μm2)储层。储层中低孔低渗主要受控于较强的压实作用和较强的碳酸盐胶结作用,但溶蚀成岩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在2 900~3 200 m深度段,有机酸对砂岩长石颗粒的溶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到25%,渗透率达到1 000×10-3μm2)。显然,发现溶蚀作用及其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深度段对于预测有利储层是非常重要的。
- 朱筱敏吴冬张昕王星星韩雪芳张守鹏
- 关键词:近岸水下扇有利储层低渗储层沙河街组东营凹陷
- 中亚南部湖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识别标志与沉积模式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以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为标志,通过对中亚南部湖盆Aryskum组古地理背景、砂体展布、水动力条件、沉积构造及地球物理响应等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其属于浅水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支河道和支流间湾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支河道比较发育,不同方向的河道相互叠置,平面上连片分布,可形成有利的储集砂体。
- 张义娜朱筱敏孙作兴
- 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35
- 2014年
- 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而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又是深层领域油气勘探的焦点。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复杂,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息息相关。沉积环境是形成有效储层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性成岩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能有效改善储层物性。较低的古地温环境、快速深埋的埋藏方式、地层中发育异常高压、上覆厚层膏盐、烃类早期充注、颗粒黏土矿物包壳和深层流体活动等条件均有利于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在深层储层演化过程中,构造应力作用可直接导致孔隙体积缩小,但构造应力形成的裂缝可改善储层孔隙沟通及渗流能力,形成裂缝型有效储层。因此,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可总结归纳为"沉积物质为基础,成岩演化为关键,构造作用为调整"。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储层物质组成的研究与成岩模拟实验研究及创新利用不同学科交叉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 潘荣朱筱敏王星星张剑锋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基于碎屑锆石定年的饶阳凹陷蠡县斜坡沙河街组物源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为明确饶阳凹陷蠡县斜坡沙河街组沙一段物源组合与沉积体系配置关系,针对饶阳凹陷蠡县斜坡沉积缓坡带多物源供给的特征,结合传统物源研究方法,通过碎屑锆石年龄谱与物源区基岩年龄对比,精细刻画沙河街组沙一段物源体系.依据沙一段古地貌差异及钻井分布特征,将斜坡划分为A、B、C 3个区,对应3个物源体系,研究表明,西北部物源体系母岩为华北北缘及兴-蒙造山带晚古生代(Pz)火成岩,由古大清河水系自西北向斜坡A区供源;西部物源体系母岩为涞源地区中生代(Mz)火成岩、中-新元古界(Pt_(2+3))侵入岩、中-新太古代(Ar_(2+3))变质岩,由古唐河水系自西向斜坡B区供源;西南部物源体系母岩为五台地区古元古代(Pt1)滹沱系变质岩、中基性火成岩,由古大沙河水系自西南向斜坡C区供源.且碎屑锆石含量与流域面积成正相关关系.
- 陈贺贺朱筱敏黄捍东施瑞生罗亚能崔刚
- 关键词:物源体系锆石U-PB定年古水系
- 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油气勘探实践证明,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对我国多个陆相湖盆的系统研究,发现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大量发育于坳陷盆地中,同时断陷盆地萎缩期也可发育。沉积体系特征受地形条件、水体深度、沉积基准面升降旋回、物源供给、气候变化及盆地构造运动6大因素控制。以岩性、垂向沉积相组合、古生物、地震及测井4种浅水三角洲识别标志,将其分为6种成因-结构类型:冲积扇供给物源,发育于断陷湖盆初始裂陷期及前陆湖盆初始形成期的毯式、吉尔伯特式浅水扇三角洲;辫状河供给物源,发育于坳陷湖盆初始形成期的短轴两侧、前陆湖盆和断陷湖盆萎缩充填期的缓坡背景下的毯式、吉尔伯特式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曲流河供给物源,发育于坳陷盆地的毯式、吉尔伯特式曲流河浅水三角洲。
- 刘诗奇朱筱敏王瑞金婷
- 关键词:浅水三角洲陆相湖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