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越 作品数:21 被引量:230 H指数:7 供职机构: 广州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天文地球 更多>>
基于互联网房产数据的住宅容积率多尺度时空特征——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9 2016年 基于网络爬虫技术获取房产时空数据,结合时间序列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在"小区—街道—区级"多尺度上探索广州市住宅容积率时空模式与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近三十年广州市居住空间呈现中心城区集聚开发—向南、北方向近郊区拓展—往南、北、东方向远郊区外扩的演变过程,容积率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2随着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住宅容积率逐渐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体现了住宅开发与规划有序性的提高。3区级尺度上容积率呈现较强的自相关性,越秀区与天河区为HH集聚区,从化区为LL集聚区。街道尺度上容积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性,区位交通条件较好的街道成为容积率HH集聚区,而LL集聚区主要分布于生态旅游重镇。 李少英 吴志峰 李碧莹 刘轶伦 陈晓越关键词:容积率 多尺度 东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2023年 随着东莞市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东莞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探讨东莞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该研究使用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东莞市近2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变化幅度和迁移方向特征,并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造成东莞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期间,东莞市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减少了425.71 km^(2)和225.9 km^(2);建设用地规模持续扩张,总面积共增加了680.20 km^(2),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化而来;相比之下,草地、水域和其他土地发生的变化较不显著。(2)各个驱动因子对东莞市近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距城镇中心的距离、距主要道路的距离、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和高程为其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交互探测均表现出双因子增强的效果,这表明多种因子的共同作用加剧了东莞市土地利用变化。 陈晓越 朱敏珍 龚建周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广东省2035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模拟预测 被引量:1 2022年 明确区域未来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是解决土地资源短缺和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的前提。文章以我国GDP排名连续第一的广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探测器剖析土地利用变化的主控因素,采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未来203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最后用FLUS模型模拟预测未来广东省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2035年广东省建设用地增长最快,林地减少最多,这与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持续侵占耕地、林地密切相关。耕地和林地的保护仍然是未来解决人地矛盾的重点与难点。 许贤炯 龚建周 陈晓越短时间间隔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被引量:5 2011年 传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已无法完全满足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急剧扩张的要求,利用光学遥感数据对地观测也受到天气和云层覆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Radarsat-1等雷达遥感数据可以在"全天候"的条件下对地表进行观测。论文以Radarsat-1图像获取的24 d时间周期为最短时间间隔,分析了24 d、48 d和72 d时间间隔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对短时间间隔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结果进行了总结。监测的结果需要在精度与时间间隔之间做出取舍。对于大部分的情况,24 d的时间间隔已可以得到60%以上精度的结果,部分月份的监测需要48 d的监测时间间隔。若需要更高的精度,则需要72 d甚至更长。 陈晓越 叶嘉安 齐志新关键词:遥感 雷达 土地利用变化 近30年来中国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区域差异 2023年 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的区域差异导致人口频繁迁移,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而且成为改变区域人口结构的关键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造成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和人口结构的新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基于4次城乡人口普查数据(省级),运用人口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值区域图等研究方法,探讨1990—2020年中国城乡人口数量和内部结构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揭示城乡融合发展中面临着突出的人口问题。结果表明:①中国乡村地区面临日益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而黑龙江省城镇地区也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现象;②中国城乡人口仍保持“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不平衡的分布格局,但东西区域差异有所缩小;③中国城乡处于人口老龄化加剧阶段,乡村和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则具有“起步早、程度深”的特征,但其成因存在明显差异;④近30年来,中国城乡抚养比由“高少儿、低老年”模式向“中少儿、中老年”模式转换,城乡人口抚养结构趋于恶化,尤其是乡村地区面临着更为沉重的人口抚养负担。其研究成果可为了解中国城乡人口发展现状提供参考,也能从人口的角度,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供借鉴,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林港特 龚建周 陈康林 陈晓越 邱霓关键词:城乡人口 内部结构 人口问题 长时间序列Radarsat图像的神经网络模拟及土地覆盖变化的快速检测 被引量:6 2007年 土地覆盖的短期时空变化模式研究,对土地覆盖的快速、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遥感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利用2000—2001年的时间序列Radarsat图像,采用功率谱分析方法,对土地覆盖的短期时—空变化的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由此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影像分析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从植被主要生长季节的时间序列雷达卫星影像获取训练样本,对研究区域的典型土地覆盖的短期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学习。学习后的模型能够利用多个时间序列的Radarsat影像对下一时刻的影像进行模拟,并进一步检测变化。在模拟结果基础上,定义相对变化距离函数和检测门限,对模拟影像及实际影像中的变化区域进行了检测。检测精度范围在66.67%(农村居民点)—91.67%(水体)之间,平均检测精度为81.66%。由于时间序列信号的引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好地获取土地覆盖的短期动态变化信息。 钱峻屏 黎夏 叶嘉安 艾彬 刘凯 陈晓越关键词:RADARSAT 土地覆盖变化 神经网络预测 变化检测 时间序列 近35a来广州城市绿色空间及破碎化时空分异 被引量:22 2016年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空间作为城市基础性要素之一,其稀缺性和作用日益凸显。论文以1979—2014年为研究时段,基于覆盖广州市域的7个时相Landsat影像获取城市绿色空间的信息,首先分析城市绿色空间数量变化与强度,再从研究区整体、境内各行政区单元和自中心城区向外人为划定的梯度景观等不同尺度对绿色空间破碎化的时空分异进行量化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城市空间自中心向外扩展蔓延;城市绿色空间总量在研究始末变化不大,但随不同的时段呈起伏变化,其中1979—1990、2000—2005年间增幅较大,分别为2.3%和5.3%,1990—2000年则降幅较大,为-2.7%。绿色空间破碎化的时空差异明显,研究区绿色空间破碎化波动变化,呈减少(1990—2000年)—增加(2000—2005年)—减少(2005—2014年)之态势;而行政区的尺度上,与中心区毗邻的番禺、白云和花都区的阶段性特点突出,破碎化程度较大;在自中心区向外围的圈层梯度景观,也同样呈现阶段性变化特点。表明经济发展与对绿色空间的重视未尽同步,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足够重视和优化绿色空间。 陈康林 龚建周 刘彦随 陈晓越关键词:城市绿色空间 破碎化 红树林湿地植被生物量的雷达遥感估算 被引量:73 2006年 根据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建立了红树林湿地植被生物量的估算模型,并运用遗传算法确定其中非线性模型的最优参数。对比分析表明,雷达后向散射系数模型比NDVI模型在植被生物量估算中有更高的精度。使用NDVI指数有可能导致某些植被类型的生物量估算出现较大的误差。这是因为一些具有密集冠层的草本植被(例如互花米草等)有比红树林高得多的NDVI值。而雷达遥感所具有的侧视特点及一定的穿透能力能有效地获取植被的垂直信息,大大减低植被生物量估算的误差。 黎夏 叶嘉安 王树功 刘凯 刘小平 钱峻屏 陈晓越 何执兼 覃朝锋关键词:雷达遥感 生物量 红树林湿地 NDVI Short-interval Land Use Change Detection with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Data 2014年 As the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expansion, it is dififcult for traditional methods to monitor land use changes in short time interval. Moreover, remotely sensed data acquired by optical sensors is often limited by bad weathers and cloud cover. SAR images, such as RADARSAT-1, are an ideal tool for weather-proof observation on ground surfac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land use change detections with time lags of 24, 48 and 72 days according to the period of acquisition dates of RADARSAT-1. The results need a compromise between accuracies and efifciencies related to the time lags. For most of the situation, it is sufifcient of using a time lag of 24 days to obtain accuracy of 60%or above. In some cases of months, a time lag of 48 days is needed. For obtaining higher accuracies, longer time lag such as 72 days is needed. 陈晓越广州市主干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联关系分析 2025年 河流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进行城市内部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联关系分析,有利于城市水环境的管理与保护。为探究不同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关系,以珠江流域下游的广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0年广州市水质监测数据与Landsat 8 OLI数据,分析各站点的氨氮、溶解氧、总磷及化学需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冗余分析方法研究水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整体水质较差,多数站点水质长期为劣Ⅴ类;(2)水质参数季节性变化明显,丰水期优于枯水期;(3)不同尺度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对水质参数影响有所不同,500 m、1000 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对水质参数解释率较高;(4)土地利用与水质参数相关性上,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与NH_(3)-N、TP、COD显著正相关,林地与DO显著正相关。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对水质有一定负面影响,林地对水质有明显的净化作用。控制生产与生活污染物排放,并合理保护林地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方法。 许泽嘉 陈晓越关键词:珠江流域 土地利用 水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