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平
- 作品数:53 被引量:468H指数:13
-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华南森林有害植物的生态控制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森林有害植物的生态控制方法,首先清除枯死的乔灌木和入侵植物;然后在清除了入侵植物的地域,种植幌伞枫、橄榄、朴树、五指毛桃、鸭脚木、展毛含笑、锥栗、阴香或潺槁中的几种土著植物,进行植被重建;植被重建后,及时...
- 彭少麟陈宝明周婷侯玉平刘淑超甘倩
- 昆嵛山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被引量:3
- 2012年
- 根据野外典型样方调查结果,以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群落垂直结构特征、群落多样性几项指标,分析山东半岛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肤木Rhus chinensis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盐肤木群落共出现种子植物66种,隶属于32科57属。在盐肤木群落属的区系组成中,群落植物主要由温带区系和热带区系成分组成,其中温带植物属占显著优势,其次为热带分布属,说明该群落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并具有过渡特征。群落层次分明,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个层次,各层次的优势种依次为盐肤木和赤松Pinus densiflor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盐肤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低均匀度导致物种丰富度最高的草本层具有最低的物种多样性。调查显示盐肤木幼苗幼树多,自我更新良好,群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通过对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揭示了昆嵛山盐肤木群落的自然生态规律,为保护和开发利用盐肤木提供了科学依据。
- 侯玉平牛凯峰朱家华赵雪王仲礼
- 关键词:盐肤木群落特征区系物种多样性
- 土壤盐分对三角叶滨藜抗旱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浇灌后进行干旱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三角叶滨藜幼苗在干旱持续过程中植株生长状况、叶片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植株水分状况等的变化,以分析土壤盐分对三角叶滨藜耐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用0.1—0.4mol/L NaCl溶液浇灌后进行干旱处理(干旱+NaCl)的三角叶滨藜幼苗在干旱持续期间植株生长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明显高于用水浇灌后进行干旱处理(干旱)的三角叶滨藜幼苗,且后者在干旱处理的后期导致了叶片光合机构的明显损伤,前者则无。同时,干旱+NaCl处理的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干旱处理的,且前者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后者。进一步分析各处理土壤和植株水分状况发现,与干旱处理相比,干旱+NaCl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了植株对Na+的吸收和积累,降低了叶片渗透势。由此可见,土壤中适量盐分存在能够增加三角叶滨藜对Na+的吸收和积累、降低组织渗透势、维持较强的吸水和保水力,从而减弱因干旱脱水导致的过量活性氧自由基产生对细胞膜系统的损伤和对光合机构的破坏,有利于维持相对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细胞的持续生长,最终表现为耐旱性能的增强。
- 谭永芹柏新富侯玉平张振华
- 关键词:土壤盐分三角叶滨藜抗旱性
- 外来植物火炬树(Rhus typhina L.)入侵对不同林型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5年
- 生物入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严重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决定植物的竞争力以及分布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影响外来植物入侵力和生态系统可入侵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有关研究已成为植被生态学与入侵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引自北美的外来植物火炬树(Rhus typhina L.)已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入侵木本植物之一。比较了火炬树单优林型、火炬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混交林、火炬树+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混交林、火炬树+银白杨(Populus alba L.)混交林4种不同林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特征。结果表明:火炬树单优林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各混交林型,而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土壤酶活性方面,火炬树单优林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高,土壤磷酸酶活性低;火炬树的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和硝态氮含量,同时明显降低了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的增高可能与火炬树入侵造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土壤硝化速率高有关;而火炬树入侵降低了土壤铵态氮含量,说明该物种可能更易于吸收利用铵态氮。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火炬树可以改变土壤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土壤酶活性并影响土壤相关营养元素循环,从而可能使其在与当地植物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为自身的入侵创造有利条件。
- 侯玉平柳林初航马淑杰赵丹梁荣荣
- 关键词:火炬树生物入侵土壤微生物群落
- 五爪金龙对薇甘菊的化感效应研究被引量:44
- 2007年
- 五爪金龙是薇甘菊入侵群落中伴生的主要藤本植物之一。运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以薇甘菊种子为受体,测试了五爪金龙水浸提液对薇甘菊的化感效应,结果如下:五爪金龙叶片0.1、0.2和0.3g·mL^-1(以鲜叶质量计)的三种浓度水浸提液对薇甘菊种子萌发及根长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效应随浓度增加而增大,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72、-1.2和-2.49,综合抑制率分别为35.29%、50.39%和67.27%。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薇甘菊的种子萌发抑制率从30.77%增至61.54%,而根长生长的抑制率则从60.65%增至82.92%,其受到的化感效应RI值是同浓度下种子萌发率的3-3.6倍,表明浸提液对薇甘菊根长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大。浸提液处理使薇甘菊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比值均降低,说明薇甘菊的光合作用也受到抑制。上述结果表明五爪金龙具有较强的抵御薇甘菊入侵危害的化学性防御潜力,这对其在薇甘菊入侵群落中的伴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 廖周瑜赵则海侯玉平彭少麟
- 关键词:MICRANTHA
- 丽江老君山地区重要的珍稀、濒危种子植物被引量:3
- 2003年
- 调查了云南省丽江老君山地区最为重要的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对其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依照该地区濒危植物的现状,讨论了保护对策;结合国内同种植物的调查统计,按照IUCN标准对其进行了濒危级别划分.
- 胡晓立侯玉平王跃华
-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
- 东亚生态恢复——2006年东亚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综述被引量:3
- 2006年
- 彭少麟侯玉平
- 关键词:生态恢复CONFERENCE景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EASTASIA
- 东北沙地7种植物高温时段的生理适应对策被引量:10
- 2014年
- 测定我国东北松嫩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自然生境中不同科属7种沙生植物高温时段叶抗氧化酶活力、渗透调节物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1)7种沙生植物所测定指标的日均最高和最低值,叶丙二醛含量相差2~3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分别相差2.2,7.5,2.5倍;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分别相差35,1.0,2.0倍。2)猪毛菜和差不嘎蒿日均 MDA 含量较低,日均 SOD,POD,CAT 活力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和糖含量也较低;扁蓿豆和小叶锦鸡儿日均 MDA 含量较高,日均POD和 CAT活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也较高;叶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与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含量正相关。3)在渗透调节物种类上,豆科植物依靠脯氨酸,黄柳和冰草依靠可溶性糖;在抗氧化酶种类上,扁蓿豆、小叶锦鸡儿和冰草依靠 POD和 CAT,胡枝子和黄柳依靠 SOD。可见,东北沙地7种植物通过维持高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物含量抑制膜脂过氧化以适应风沙环境。
- 周瑞莲解卫海侯玉平王艳芳黄清荣
- 关键词:沙生植物生理调节抗氧化酶
- 外来植物薇甘菊对本地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被引量:9
- 2008年
- 外来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H.B.K.)已入侵华南许多地区,并造成严重危害。探讨了外来植物薇甘菊凋落物对4种本地植物大叶榕(Ficus virens)、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和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凋落物分解采用网袋法,将薇甘菊凋落物分别与本地植物凋落物按3个比例混合,3个比例为,m(薇甘菊)∶m(本地植物)=M1(1∶4),M2(1∶1)和M3(4∶1)。分解60 d后,测定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养分释放。结果表明,薇甘菊与本地植物凋落物混合比例为M1时,凋落物分解速率变慢,但在M3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变快。与单独本地凋落物养分释放相比,薇甘菊凋落物混入后C释放有所下降,而N素释放量有所提高,这种N释放量的增加可能会对薇甘菊的入侵产生正反馈作用。
- 陈宝明彭少麟侯玉平任文韬
- 关键词:薇甘菊凋落物外来植物养分循环
- 五指山不同林型土壤对金钟藤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3年
- 金钟藤在海南和广州的爆发成灾严重威胁着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林型被金钟藤入侵的程度不一样,干扰严重、透光度较高的次生林容易被入侵,而自然林则不易被入侵。本研究比较金钟藤幼苗在海南五指山干扰林及自然林下土壤上生长的差别,以说明是否土壤性状的差别可部分解释金钟藤入侵性的差别。于2011年11月在五指山自然林和干扰林山坡分别取土及表层凋落物,带回实验室放入花盆中。一半的花盆中加入活性炭以检验凋落物可能释放的化感物质对金钟藤幼苗生长的影响。金钟藤种子经萌发后种入花盆中。在14.72%的透光度及排除地上部分天敌的条件下,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7在大棚内种植8个月后收获、烘干并称重。结果表明:自然林土壤的全氮、全磷、有效氮含量高于干扰林土壤,而有效磷含量低于干扰林土壤,说明土壤资源并不是在干扰林下更高。在自然林土壤生长的金钟藤幼苗地下、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496±0.14 g、3.22±0.31 g,比在干扰林土壤生长的生物量略大(1.129±0.135 g、2.93±0.357 g),但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地下:t=1.881,P=0.072。地上:t=0.662,P=0.539);添加活性炭以吸附凋落物化感物质并不显著改变金钟藤地下、地上部分生物量。本实验说明,在一定的光照及排除地上部分天敌的条件下,仅是自然林下的土壤本身并不能抵抗金钟藤的入侵。然而,在野外观察到金钟藤种子可以在自然林下萌发但幼苗却难以存活,说明其他因素造成了金钟藤幼苗的死亡。未来研究这些因素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黄乔乔沈奕德范志伟李晓霞宋鑫程汉亭侯玉平
- 关键词:金钟藤入侵土壤性状凋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