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锐

作品数:42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经济周刊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经济管理
  • 7篇农业科学
  • 6篇政治法律
  • 4篇天文地球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军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地震
  • 3篇信贷
  • 3篇农村
  • 3篇农民
  • 3篇文化
  • 3篇河西走廊
  • 2篇贷款
  • 2篇新农村
  • 2篇遗产
  • 2篇银行
  • 2篇震灾
  • 2篇政府
  • 2篇生态
  • 2篇丝绸之路
  • 2篇厅长
  • 2篇投资贸易
  • 2篇投资贸易洽谈...
  • 2篇气候
  • 2篇洽谈会
  • 2篇专访

机构

  • 36篇中国经济周刊
  • 6篇《中国经济周...
  • 3篇人民日报社

作者

  • 42篇包锐
  • 29篇李开南
  • 4篇林治波
  • 3篇杨东营
  • 2篇李凤桃
  • 2篇刘启舒
  • 1篇志锋
  • 1篇罗斌
  • 1篇李天琪
  • 1篇鲁丁
  • 1篇白朝阳
  • 1篇吴春威
  • 1篇宋爱民
  • 1篇文馨

传媒

  • 42篇中国经济周刊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9篇2010
  • 14篇2009
  • 8篇2008
  • 1篇2007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庆阳:老区新飞跃被引量:1
2011年
资源量与"中国能源第一大市"相当昔日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庆阳,正凭借资源优势和科学发展的新观念,着力打造区域能源中心和化工基地。一个新的西北能源化工基地正在崛起。
林治波包锐李开南
关键词:革命老区能源化工基地能源中心资源量
并购非洲金矿收购北美页岩气 甘肃出海
2014年
丝路黄金段甘肃积极探索外向经济路径,以国家“走出去”战略为契机,当地企业纷纷试水海外,投资并购矿产资源,进军工程承包市场,一时间风生水起.
包锐李开南
关键词:投资并购页岩金矿
石破天惊,波谲浪恶,劫后余生——舟曲居民回忆8月7日惊魂夜
2010年
8月7日。舟曲之夜,天气异常闷热。 家住县城南门电力局附近、白龙江边上的舟曲县居民王芳。晚饭后出去纳凉,和邻居聊天。白龙江水哗哗地流着,路堤下面的农田里,玉米长势正好。
林治波包锐李开南
关键词:回忆县城
“我与甘南草原一起成长”
2009年
杨雄、昂格、尕藏吉,他们是生活在甘肃省安多藏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广袤草原上的三个普通藏族人,他们或者经营商贸带动一方致富,或者以开发特色文化为己任,或者成长为少数民族优秀的领导干部……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他们的成长经历不仅见证了一个藏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见证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为藏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历史性巨变。
包锐李开南
关键词:草原安多藏区领导干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藏族人
甘肃:小额贷款一半给妇女
2010年
去年10月,甘肃省妇联在先期开展"陇原妹"妇女劳务输出、巾帼致富小额信贷等促进妇女就业的基础上,启动了一项以妇女为主角、旨在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试点工作。
林治波包锐李开南
关键词:妇女就业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劳务输出小额信贷创业就业
“发现”洮商
2009年
广袤雄伟的青藏高原突兀于中国的西南角,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誉为“地球第三极”。这里常年高寒缺氧,生态极度脆弱。境内群峰林立,山势险峻,大江奔流,湖泊众多,人口密度小。居住非常分散,许多地方的村落和集镇至今交通不畅,仍需靠人畜供应物资商品。
包锐李开南杨东营
关键词:企业家商业文化
兰州:疯狂的鸡蛋
2010年
从7月下旬开始,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兰州市场的鸡蛋零售价上涨了1元多,并维持至今。面对飞速上涨的价格,市民抱怨"鸡蛋吃不起了",销售商抱怨"鸡蛋不好卖了",养殖户抱怨"还在亏本经营",而市场人士预计,蛋价短期内不会下降。兰州鸡蛋,在还历史的旧账?
包锐李开南
关键词:鸡蛋疯狂市场人零售价抱怨销售商
兰州路桥费续征风波
2009年
试征两年的兰州路桥费在经过十余天“暂停”之后,于11月15日零时又正式恢复征收。出入意料的是,征收期限“伸长”到18年.加上此前两年试行期,共计20年。
包锐李开南
关键词:风波征收
百万采棉大军进新疆被引量:1
2008年
这是一支季节性的劳务大军,浩浩荡荡地行进于千里陇海线上。每年8月下旬,来自甘肃、河南、宁夏、四川等省份的近百万采棉大军,奔赴新疆广袤的棉田。这种由各级政府劳务部门进行组织、协调的采棉专列,上演了声势浩大的短期季节性劳务输出。采棉农民不仅增加了收入,一些人还因此改变了命运。如有的人留在新疆承包土地种棉花,有的则成为职业劳务经纪人。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80%的成员是年龄在1850岁的农村女性,他们利用夏秋之间的相对农闲时间,挣回了数十亿的收入。在创造了巨大的劳务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解决了新疆劳动力的紧缺问题。近百万采棉大军,在短短的70天时间内的"往返大流动",已经成为每年8月底11月初的一道"动人景观";也堪称是当代中国"开发西部、建设西部、掘金西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神奇景观"。10月中旬,正值新疆采棉高峰期,《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远赴新疆,对这一浩大的劳务经济现象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包锐李开南
关键词:棉田劳务经纪人劳务输出季节性省份
解决拾花工紧缺是长期任务——专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局外来劳动力管理部部长李建军
2008年
多渠道、多元化引进外省农村劳动力 《中国经济周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拾花工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呢? 李建军:积极引进和合理使用外来拾花工,努力解决兵团拾花工的紧缺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兵团党委、兵团高度重视劳动力的引进管理工作,把合理调节和有序引进劳动力作为棉花丰产丰收的一项重要举措。
包锐李开南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来劳动力管理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