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一

作品数:35 被引量:287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5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4篇马尾松
  • 9篇胁迫
  • 7篇磷效率
  • 7篇磷胁迫
  • 6篇低磷
  • 6篇低磷胁迫
  • 5篇氮沉降
  • 5篇树种
  • 4篇N沉降
  • 3篇无性系
  • 3篇模拟氮沉降
  • 3篇木荷
  • 3篇家系
  • 3篇根构型
  • 3篇ISSR
  • 2篇性状
  • 2篇杨树
  • 2篇养分
  • 2篇育苗
  • 2篇育种

机构

  • 29篇中国林业科学...
  • 16篇浙江省淳安县...
  • 7篇安顺学院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重庆市林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淳安县新安江...
  • 1篇赣州市住房公...
  • 1篇西澳大学
  • 1篇陕西省安康市...

作者

  • 33篇张一
  • 25篇周志春
  • 16篇金国庆
  • 12篇丰忠平
  • 8篇储德裕
  • 7篇庞丽
  • 6篇谭小梅
  • 6篇马雪红
  • 4篇刘伟宏
  • 3篇杨青
  • 3篇秦国峰
  • 3篇张蕊
  • 2篇樊军锋
  • 2篇宋平
  • 1篇张东北
  • 1篇林长春
  • 1篇王剑
  • 1篇张萍
  • 1篇王秀花
  • 1篇陈爱明

传媒

  • 6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林业科学研究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西北林学院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林业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植物学报
  • 1篇中国林学会林...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尾松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利用ISSR标记分析了马尾松测交亲本遗传距离与11年生子代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发现亲本遗传距离在0.158~0.657范围时与子代各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较低,而当遗传距离在0.264~0.529区间时与子代胸径、材积性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3和0.469,一元线性回归拟合效果均达显著水平,表明随着亲本间遗传距离的增大,马尾松胸径、材积等性状呈显著线性增加。当遗传距离位于0.357~0.529区间时,遗传距离与生长性状的相关系数比其在0.264~0.529区间时的相关系数增加,与材积性状相关系数为0.635。本研究证实马尾松亲本间ISSR分子遗传差异对于子代生长预测和杂交亲本选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由于相关系数较小,尚不能提供决定性作用,而在本研究基础上建立更完善的分子标记实验模型,将利于有效进行马尾松杂种优势辅助聚合。
张一储德裕金国庆周志春
关键词:马尾松ISSR生长性状
柏木无性系扦插育苗技术的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对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不同无性系、母树年龄、插穗类型、扦插基质和插穗处理等5 个因素扦插育苗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的扦插成苗率差异极其显著,变幅15% - 100%;利用6 年生以下母树上的穗条扦插都可获得较高成苗率,但随着采穗母树年龄的递增其扦插成苗率和苗木质量会有明显降低;ABT1 促根处理对柏木嫩枝扦插成苗率和生根数等性状无显著影响,但对扦插苗的高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柏木嫩枝扦插一般在6 月上旬进行,选用3 - 6 年生优良无性系或优良单株上生长旺盛的当年生嫩梢采穗,并按要求扦插,大规模扦插成苗率可达75%以上一年生移栽苗苗高、地径和一级分枝数可分别达30.00 cm、3.00 mm 和15.0 支左右.
楼君金国庆丰忠平陈爱明储德裕张一刘伟宏
关键词:柏木无性繁殖扦插育苗
油葵修复严格管控区复合型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果
2025年
【目的】探究种植油葵修复镉(Cd)、汞(Hg)、砷(As)、铅(Pb)等重金属复合型污染农田土壤的效果及枯草芽孢杆菌的辅助效应,筛选一种适合江西赣州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的理想植物。【方法】在江西省赣州市有色金属矿区的典型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以油葵为主要试验材料,龙葵、鬼针草为对比材料,同时设置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处理,开展污染农田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试验。【结果】油葵整株的Cd富集量平均达到了1.5mg plant-1,以本试验的油葵种植密度83000~84000 plants hm^(-2)计算,每年可移走、清除污染农田土壤中Cd元素124.5~126 g hm^(-2)。油葵对污染土壤中Hg的富集和清除能力相对较弱,而对Pb的富集能力较强,同时菌剂施加显著增强了油葵根系对Pb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其根系对As的富集和清除能力都较强,平均每株油葵As积累量为0.14~0.20 mg plant-1,但芽孢杆菌菌剂添加对油葵的As富集能力并无显著影响。油葵对Cd的富集能力显著优于龙葵和鬼针草,而三种植物对Hg、As、Pd的富集能力并无显著差异。对油葵籽粒所提取的油脂进行分析,其Cd的含量为0.078mg kg^(-1),As、Pb、Hg均未检测出,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而油葵籽粒榨油后剩余的油粕Cd的含量为8.27 mg kg^(-1),需作为有害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结论】与本试验的龙葵、鬼针草相比,油葵对Cd的富集、清除效率具有显著优势。此外,油葵兼具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可以认为是一种适合江西赣州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的理想候选植物。
严雯雯赵浪吴双衡启蒙王频刘建军王星刘金萍吴明月温昱斌甘金花张一
关键词:油葵芽孢杆菌复合污染植物修复
持续N沉降对低P下2年生马尾松苗木菌根共生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低P胁迫下N沉降持续增加对马尾松菌根化苗木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有效调控以充分发挥菌根潜力提高苗木对土壤P表的吸收、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尾松优良家系为试材,设置持续2个生长季的N沉降与同质低P(介质表层与底层均缺P)、异质低P(介质表层P丰富、底层缺P)耦合条件下菌根共生的盆栽试验,量化分析不同低P胁迫下持续N沉降对马尾松菌根化苗木生物量积累、根系发育、N和P效率以及菌根土养分等的影响。【结果】1)同质低P下,土壤中N素累积、P素相对严重匮缺,从而显著抑制马尾松苗木的菌根侵染,降低菌根化苗木的生物量积累;异质低P下,土壤原有的N/P改变,从而促进菌根真菌对马尾松苗木的侵染及植株对N和P素的吸收,最终促进苗木生物量的增加。2)同质低P下,植株的N/P显著增加,导致苗木生长受P素的限制,而对N素的增加不敏感,从而抑制菌根化苗木的生长;异质低P下,持续的N输入增加菌根作用的有效性,促进苗木对土壤P素和N素的吸收,植株N/P降低,从而改善苗木的生长状况。3)同质低P下,菌根土养分状况改善,土壤N和P含量均增加,p H值未显著改变,这可能因为菌根对土壤作用的有效性增加;异质低P下,接种菌根菌对土壤养分的抑制程度降低,土壤p H值显著降低。【结论】2种P素环境下,菌根作用的有效性对持续增加的N沉降的响应不同:同质低P下,菌根土养分状况得以改善,但随着土壤有效N的不断累积,导致土壤P素相对严重匮缺,植株N/P显著增加,使苗木生长受P素的限制程度增加,最终抑制苗木的生长;异质低P下,持续N沉降降低菌根菌对土壤养分的抑制程度,改变土壤原有的N/P,增加菌根作用的有效性,最终显著增加苗木的生物量。
庞丽周志春张一丰忠平
关键词:马尾松土壤养分
异质低磷胁迫下马尾松家系根构型和磷效率的遗传变异被引量:21
2011年
以7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一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为材料,设置同质低磷(P)胁迫和异质低P胁迫模拟的盆栽试验,系统研究马尾松家系对不同类型低P胁迫的适应机制和P效率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参试马尾松家系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等P效率指标均表现出显著的家系变异,主要P效率指标的家系遗传力均较高,干物质积累量的广义遗传力大于0.80,揭示了马尾松P营养效率的较大遗传改良潜力。马尾松对不同类型低P胁迫的适应机制有所差异。在同质低P胁迫下,‘3201’、‘1217’等高P效率家系的根系主要参数均高于低P效率家系,表明整体根系参数的适应性变化是P效率和生物量形成的决定因素。在异质低P胁迫下,高P效率马尾松家系在表层富P介质的根系分布量、分布比例均显著增加,表层根系参数与马尾松家系P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揭示根系空间构型的适应性变化是决定马尾松高P效率的重要生物学基础。表层根系生物量、表层根相对比例的家系遗传力达0.88和0.72,证实了以马尾松根构型的适应变化为突破口,选育具有理想根构型和较高P效率的马尾松家系。
杨青张一周志春马雪红刘伟宏丰忠平
关键词:家系磷效率马尾松根构型
模拟氮沉降对低磷胁迫下马尾松不同家系根系分泌和磷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近年来大气氮(N)沉降的增加,导致森林土壤中有效N含量增加、N:P发生改变,研究N沉降对低磷(P)胁迫下林木根系分泌和P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家系作为试验材料,设置模拟N沉降与同质低P(介质表层与深层均缺P)、异质低P(介质表层P丰富、深层缺P)耦合的二年生盆栽实验,系统研究了模拟N沉降对低P胁迫下马尾松根系分泌性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有机酸分泌以及P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质低P和异质低P下,模拟N沉降均显著提高了植株N:P化学计量比、增加了P素的相对匮乏程度,从而诱导根系增加了APase和有机酸的分泌,而同质低P比异质低P下增加幅度更大,其中有机酸分泌均与马尾松生长呈正相关关系,而APase活性与P效率相关性较小;(2)同质低P下,N沉降虽然增加了根系分泌,但未提高马尾松P素吸收和生长量,其原因在于,同质低P下植株N:P过高,因而植株对N沉降敏感性低;在异质低P下,植株表现为N、P共同限制,因而对N敏感性较高,N沉降增加了根系分泌,同时提高了N和P吸收效率、增加了生物量;(3)马尾松根系分泌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家系差异。同质低P下,家系71×20的有机酸分泌和生物量对N沉降的响应幅度较大;异质低P下,家系36×29、71×20和73×23对N沉降的响应幅度较大。
庞丽张一周志春丰忠平储德裕
关键词:N沉降马尾松
杉木不同家系对异质养分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差异被引量:15
2008年
构建异质和同质两种养分环境,选择3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优良家系作试验材料,并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参照,通过量化分析不同养分环境中植株生长量、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根系形态、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等,研究杉木家系对异质养分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差异。结果表明,3个杉木参试家系对不同养分环境的生长反应差异显著,‘锦屏45’家系在异质养分环境中苗高生长量大、干物质积累量多、根系发达,而‘龙15’和‘靖398’两个家系则在同质养分环境中表现较好。杉木不同家系的根系均主要在异质养分环境之贫养斑块中大量增生,根系形态可塑性与觅养精确性较低。作为参照的马尾松,对异质养分环境反应敏感,根系广布性大、觅养精确性高。在3个参试杉木家系中,‘龙15’和‘靖398’对异质养分环境的生长反应敏感度低,根系生理可塑性一般,而‘锦屏45’对异质养分环境的生长反应敏感度较高,根系生理可塑性较高。试验观测到不同杉木家系在异质养分环境中根系N、P、K吸收效率通常低于同质养分环境。在富养斑块中的根系养分吸收效率明显低于贫养斑块,这与马尾松在富养斑块中根系养分吸收效率较高有很大的差异。然而杉木家系在富养斑块中根系的养分含量却不同程度地高于贫养斑块或与之相近。‘锦屏45’家系在异质环境中生长表现显著地优于同质养分环境,除因其具有较高的根系生理可塑性外,还与较多比例的干物质和营养元素分配至地上部分、根冠比较小有关。
马雪红周志春张一金国庆
关键词:杉木家系适应性
低磷胁迫下不同种源马尾松的根构型与磷效率被引量:25
2012年
以浙江淳安、福建武平、广西岑溪和广东信宜4个代表性的马尾松种源为试材,设置异质低磷胁迫、同质低磷胁迫等不同磷素处理,研究马尾松种源感知不同类型低磷胁迫的根构型及磷效率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无论在异质低磷还是同质低磷胁迫下,参试种源马尾松的主要生长性状和磷效率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种源间变异.异质低磷胁迫下,广东信宜、福建武平种源马尾松表现出较高的磷效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根构型发生适应性变化,富磷表层介质中的根系参数显著高于低磷效率的广西岑溪和浙江淳安种源.这是磷高效种源具有较高的磷素吸收效率和磷效率的重要机制.不同种源的表层富磷介质根系参数与其整株干物质积累量相关系数在0.95以上.同质低磷胁迫下,高磷效率种源马尾松的磷吸收率显著高于低磷效率种源,但表层介质中的根系参数和整株根系参数与整株干物质积累量的相关性较低.不同种源马尾松适应同质低磷胁迫和异质低磷胁迫的生物学机制有所差异,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土壤磷素的森林立地并推广磷营养高效的马尾松种源.
杨青张一周志春丰忠平
关键词:马尾松种源根构型磷效率
马尾松杂种优势模式和分子辅助聚合杂种优势研究
张一金国庆王秀花谭小梅
马尾松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面积占中国森林面积18%、蓄积量居第4位,然而马尾松分子辅助育种研究相对薄弱。该项目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马尾松第1代、第2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变异规律,提出了马尾松杂种优势分子辅助聚合的策...
关键词:
关键词:马尾松育种方法人工用材林
杨树脯氨酸合成关键基因PagP5CS1全长克隆及功能验证被引量:1
2023年
杨树是重要的工业用材树种。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匮乏,干旱已成为影响杨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游离脯氨酸的积累常常在植物应对干旱等渗透胁迫时出现,以缓解干旱胁迫带给植物的损害。P5CS作为编码脯氨酸合成关键酶的基因,对于植物调控游离脯氨酸合成、增强耐干旱能力非常关键。该研究克隆84K杨脯氨酸合成代谢的关键基因PagP5CS1并在银中杨内进行遗传转化,从表型、分子和生理水平上对PagP5CS1转基因杨树株系进行了功能鉴定。本研究构建的PagP5CS1超表达载体通过叶盘法转化至银中杨叶片,成功获得12个PagP5CS1超表达杨树株系,其中P5CS1基因表达量最高的转基因株系为野生型表达量的8.3倍。经过干旱胁迫处理,相对于野生型,超表达株系叶片萎蔫程度更低;在干旱胁迫下,超表达株系中P5CS1基因表达量和脯氨酸含量均高于野生型,说明P5CS1超表达增强了杨树的耐旱性,P5CS1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发挥了正向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杨树P5CS1基因对干旱胁迫高度响应,PagP5CS1超表达杨树会通过增加脯氨酸积累来增强杨树的耐旱性。
任若寒王海泽吴承生衡启蒙陈文义孙甜甜张丽娟贺浩冉李想张银燕樊军锋张一
关键词:杨树脯氨酸干旱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