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崔建

作品数:65 被引量:280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1篇肿瘤
  • 20篇切除
  • 18篇肾癌
  • 17篇手术
  • 16篇切除术
  • 16篇细胞
  • 13篇预后
  • 11篇腹腔
  • 11篇腹腔镜
  • 10篇膀胱
  • 8篇肾肿瘤
  • 8篇细胞癌
  • 8篇根治性
  • 7篇肾细胞
  • 6篇术后
  • 6篇尿管
  • 5篇预后分析
  • 5篇上尿路
  • 5篇上皮
  • 5篇上皮癌

机构

  • 65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北京市普仁医...
  • 1篇北京市怀柔区...

作者

  • 65篇张崔建
  • 54篇周利群
  • 47篇李学松
  • 40篇何志嵩
  • 19篇唐琦
  • 14篇张争
  • 13篇方冬
  • 12篇蔡林
  • 12篇姚林
  • 11篇郝瀚
  • 11篇虞巍
  • 11篇杨恺惟
  • 10篇彭鼎
  • 9篇贯华
  • 8篇宋刚
  • 8篇巩艳青
  • 8篇张骞
  • 8篇宋毅
  • 7篇林健
  • 6篇张雷

传媒

  • 11篇北京大学学报...
  • 6篇中华泌尿外科...
  • 6篇中华临床医师...
  • 5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临床泌尿外科...
  • 3篇现代泌尿外科...
  • 2篇微创泌尿外科...
  • 2篇2012北京...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国际泌尿系统...
  • 1篇科技成果管理...
  • 1篇肿瘤综合治疗...
  • 1篇CUA201...
  • 1篇GTAUF2...

年份

  • 6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9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9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人肾母细胞瘤的治疗及其长期随访结果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分析并报道成人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对1970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成人肾母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对临床表现、肿瘤分期、手术情况、病理结果、术后辅助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定期随访,并统计随访时间、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结果:通过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共有1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中位年龄33.5岁,男、女各5例,左侧4例,右侧6例,其中80%的患者因临床症状而就诊,30%的患者以腹部肿物为首发症状,30%的患者在就诊时即已经存在远处转移。肿瘤分期为Ⅰ、Ⅱ、Ⅲ和Ⅳ期的患者分别为2、1、4和3例。除1例患者只接受肾肿瘤穿刺活检外,其余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2~18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其中1例患者失访,5例患者已经死亡,2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并带瘤生存,2例患者无复发生存,中位生存时间42个月。结论:长期随访数据显示,成人肾母细胞瘤的预后较差,较早的肿瘤分期及手术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患者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
张崔建李学松虞巍吴问汉何志嵩金杰周利群
关键词:WILMS瘤外科手术随访研究成年人
CLDN7启动子甲基化促进肾透明细胞癌进展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巩艳青李一帆彭鼎宁向辉刘漓波李学松龚侃张崔建周利群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淋巴清扫被引量:2
2022年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远低于膀胱癌,占全部尿路上皮癌的5%~10%[1-2]。UTUC的发病率存在地域分布差异,我国和东南亚国家UTUC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西方国家,食用了含有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的中草药是重要诱因[3]。根据我国台湾地区的统计数据,UTUC曾一度占所有尿路上皮癌的20%~25%[4]。虽然同为尿路上皮起源的肿瘤,但二者的生物学行为及基因突变特征存在显著差异,UTUC往往更具有侵袭性,60%的患者在诊断时即属于进展期肿瘤[1]。因此,如何改善UTUC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崔建何志嵩周利群
关键词: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淋巴结清扫预后泌尿系肿瘤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评价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74例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男性53例,女性21例,中位年龄55.4岁。治疗方案:初始剂量400mg,每天2次,4周为1周期,出现疾病进展时剂量递增或停药,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时暂减量或停药。结果 7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5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这74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23.0个月(范围:3~88月)。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13.0个月(范围:0~88月)。74例患者可用于疗效分析,根据RECIST标准评价最佳疗效:完全缓解3例(4.1%),部分缓解13例(17.6%),疾病稳定48例(64.9%),疾病进展10例(13.1%)。不良反应多为1至2级。通过减药、暂停药或对症治疗,大多不良反应可控并耐受。结论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患者可取得较长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一线及二线治疗晚期肾癌有较高疾病控制率,且不良反应多可耐受。
余霄腾张崔建李学松何志嵩虞巍张争方冬黄立华宋毅周利群
关键词:肾癌肿瘤晚期靶向治疗索拉非尼
机器人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专家共识
2024年
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是一类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手术。随着机器人手术技术的普及,机器人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为更好地规范及推广该项技术,特邀请国内泌尿外科领域专家,聚焦术前评估、手术要点及术后随访管理,针对某些不清晰甚至争议的细节问题共同制定机器人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专家共识,供泌尿外科广大同道们参考学习。
董文李宏召吴开杰徐啊白陈海戈张朋张崔建张洪宪胡海龙吴剑平吕强牛海涛刘卓炜陈俊星肖克峰沈罡黄健
关键词:膀胱肿瘤膀胱切除术原位新膀胱
切缘环形缝合技术在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 探讨在肾部分切除术中采用切缘环形缝合技术处理肾门部肾细胞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肾部分切除术,且术中采用切缘环形缝合技术的31例肾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48- 75岁,平均(58±13)岁.所有患者采用相同的技术路线:术前留置患侧肾脏的输尿管导管;阻断肾动脉,30 s后阻断肾静脉;切除肿瘤,环形连续缝合肾脏切缘;经输尿管导管逆行注射亚甲兰溶液,修补破损集合系统;解除静脉阻断,修补破损静脉;解除动脉阻断,修补破损动脉.对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14例,开放手术17例.肿瘤最大径1.9-4.8 cm,平均(3.3-1.2)cm;R.E.N.A.L.评分为7-11分,中位值为8分.血管阻断时间为18.4-37.5 min,平均(24±8)min.术中出血量为90- 350 ml,平均出血量(125 ±45) ml.术中未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患者因肾静脉分支瘤栓形成术中改为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3个月内无出血、血尿、尿瘘及肾脏失功能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肾部分切除术中采用切缘环形缝合技术来处理肾门部肿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应用于复杂性肾门肿瘤的处理.
张崔建曹剑哲李学松姚林虞巍张骞何志嵩周利群
关键词:肾肿瘤肾切除术保留肾单位手术肾门
术后局部复发肾癌患者二次手术的可行性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病灶切除的可行性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5例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后局部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4例,女21例,男女比例约为3.5∶1。中位年龄56(14~82)岁。患者总体中位复发时间为25(2~164)个月,其中52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中位复发时间22(3~118)个月,43例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中位复发时间30(2~16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单一部位复发72例,多部位复发23例。95例中57例于本院接受初次手术治疗。二次手术采用腹腔镜手术22例,开放手术63例;射频消融治疗10例,其中8例为解剖性或功能性孤立肾的肿瘤复发,2例为腹膜后孤立复发病灶。初次手术为肾部分切除术的52例中,二次手术时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9例,肾部分切除术5例,射频消融治疗8例。分析不同亚组患者二次手术的肿瘤控制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95例二次手术中位手术时间为148(35~330)min。中位出血量150(20~3000)ml。术后发生Ⅰ~Ⅱ级并发症8例,包括伤口感染、贫血等,对症治疗后缓解;Ⅲ级并发症1例,为肾部分切除术后血尿,行介入栓塞止血后缓解。95例中位随访时间29(2~113)个月。8例再次出现局部复发,10例发生远处转移;6例死亡,其中5例死于肿瘤进展。二次手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为85.8%,5年无瘤生存率为53.3%。残留肾脏、肾窝及腹壁复发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78个月,长于肾上腺及淋巴结复发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49个月,P=0.141)。结论对于术后局部复发的肾癌患者,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行二次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在保证复发病灶完整切除的前提下,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远期肿瘤控制效果。
唐琦姚林郝瀚张崔建蔡林李学松周利群何志嵩
关键词:复发二次手术预后
核转出蛋白对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稳定性的调节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位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配体结合域中具有出核转运信号肽的核转出蛋白(nuclear export signal of androgen receptor,NESAR)对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蛋白表达和稳定性调节的机制。方法: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 EGFP-AR(1-918aa),p EGFP-NESAR(743-817aa),p EGFP-NAR(1-665aa)和p EGFP-NAR-NESAR,及NESAR的赖氨酸突变体(赖氨酸K突变为精氨酸R)p EGFPNESAR K776R,p EGFP-NESAR K807R和p EGFP-NESAR K776R/K807R,瞬时转染前列腺癌细胞PC3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免疫沉淀,检测NESAR对雄激素受体稳定性的调节。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含NESAR的融合蛋白呈胞浆定位,荧光信号强度比不含NESAR的融合蛋白明显减弱,且含NESAR的融合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不含NESAR的融合蛋白表达水平。在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处理下,GFP-NESAR和GFP-NAR-NESAR的半衰期小于6 h,而对照GFP和GFP-NAR的表达相对更稳定,半衰期大于24 h。融合蛋白GFP-NESAR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的处理下,其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并呈现剂量依赖性,而MG132对GFP蛋白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在蛋白合成被抑制的情况下,MG132同样显著抑制了GFP-NESAR融合蛋白的降解,且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的增加。GFP免疫沉淀的结果显示,GFP-NESAR融合蛋白的泛素化水平明显高于GFP对照。赖氨酸位点K776和K807突变的NESAR的泛素化水平显著降低,且蛋白稳定性提高,赖氨酸位点K776和K807是介导NESAR发生泛素化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结论:核转出蛋白NESAR具有降解不稳定性,作为多聚泛素化修饰的识别信号,介导了其融合蛋白在前列腺癌细胞中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降解。本研究为AR蛋白水平和/或活性的调控开辟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对AR降解分子机制的了解和在前列腺癌产生去势抗性的过程中对AR靶向的密切调控。
巩艳青张崔建何世明李学松周利群郭应禄
关键词:雄激素受体降解
中国人群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特征性系列研究
2021年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其起病被认为可能与服用含有马兜铃的中草药相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缺乏大样本的有关中国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同时,如何早期识别高危复发患者,为患者制定标准规范而又适宜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周利群李学松慈维敏方冬巩艳青何世明熊耕砚张雷唐琦张崔建杜毅聪
关键词: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个性化治疗方案马兜铃
腹腔镜手术马蹄肾峡部处理初步经验报道
唐琦张崔建李学松杨昆霖郝瀚何志嵩周利群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