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强

作品数:66 被引量:32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专著

领域

  • 23篇哲学宗教
  • 15篇政治法律
  • 12篇文化科学
  • 7篇社会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军事
  • 1篇文学

主题

  • 19篇哲学
  • 15篇文明
  • 11篇文化
  • 8篇中国哲学
  • 8篇中华文明
  • 7篇社会
  • 6篇主义
  • 5篇知识
  • 5篇书记
  • 5篇总书记
  • 5篇唯识
  • 4篇代文
  • 4篇哲学史
  • 4篇中国哲学史
  • 4篇社会科学
  • 4篇现代文
  • 4篇现代文明
  • 4篇佛学
  • 3篇道德
  • 3篇中国式现代化

机构

  • 62篇中国社会科学...
  • 8篇中国社会科学...
  • 6篇北京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3篇上海大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台湾东海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牛津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62篇张志强
  • 2篇丁耘
  • 2篇渠敬东
  • 2篇王铭铭
  • 2篇邓小南
  • 2篇章永乐
  • 1篇姚洋
  • 1篇罗岗
  • 1篇谭同学
  • 1篇赵世瑜
  • 1篇邓正来
  • 1篇彭国翔
  • 1篇李猛
  • 1篇杨立华
  • 1篇贺照田
  • 1篇唐文明
  • 1篇陈立胜
  • 1篇倪文尖
  • 1篇周飞舟
  • 1篇孙歌

传媒

  • 7篇开放时代
  • 7篇中国哲学史
  • 5篇文化纵横
  • 4篇哲学动态
  • 3篇哲学研究
  • 3篇社会科学文摘
  • 2篇人民论坛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哲学年鉴
  • 2篇哲学门
  • 2篇甘肃政协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新华文摘
  • 1篇思想政治工作...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学术研究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管理...

年份

  • 1篇2025
  • 8篇2024
  • 4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被引量:10
2006年
甘阳邓正来汪晖杨立华舒炜罗岗耿传明赵晓力彭国翔谢茂松张志强毛丹武
关键词: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文化当代语境道德评价
加快构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2021年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上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总体定位,对哲学社会科学在反映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体现一个国家发展水平方面的重要功能进行了全面刻画,对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设定了更高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定了更高任务。五年来,哲学界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张志强
关键词:《讲话》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哲学体系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被引量:1
2023年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创性论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清晰地区分了“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并对“第二个结合”进行重点阐述,深刻凸显了“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第二个结合”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根本性标志。
张志强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提出的首创性意义
2023年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充满理论的深度和学术的厚度。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充分把握“第二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原理和根本标志的重要意义,将“第二个结合”真正贯彻落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张志强
关键词: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贡献被引量:1
2024年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2023年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了这一判断,并着重说明:“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①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正是这一点,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是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看待的,是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国本和国运的意义上来把握的。
张志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代文明国运
传统与当代中国——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传统复兴现象的社会文化脉络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进入21世纪的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逐渐兴起一股草根性和民间性的传统复兴热潮。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波传统复兴热潮的社会文化脉络及其所蕴含的时代问题?我们是否可能透过这波所谓的传统复兴热潮来进一步把捉当代精神文化的走向?本文从当代虚无主义发生的脉络出发,尝试将传统复兴现象理解为一种时代的症候性反应,其所对治的时代问题是在经历了革命与发展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基层生活共同体,如何重建一种可能贯通古今且面向未来的社会体制。为此,文章与当代几种关于传统的理解展开了论辩,强调了从中国现代问题出发理解传统问题的重要性,并尝试在儒教与儒学之间进行辩证的区分,探索儒学传统是否仍然可能作为一种批判导引的力量继续发挥其引领中国历史的作用,以重建一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社会体制。
张志强
关键词:儒学儒教文化政治
再造“中国”
2014年
我把那种站在所谓更高的文明价值的立场上批评中国的模式,称之为自暴自弃的模式。
张志强
关键词:文明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义
2024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0月28日视察殷墟时首次公开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又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张志强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使命现代文明
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几个关系
2023年
为了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从中华文明中关于文明的理解出发,重新定义文明与文化,把文明理解为文化生命体的生命实践。二是“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我们需要从文化生命体和生命实践角度来理解文明的定义,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古老中华文明之间是文化生命体生长的不同阶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有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现代文明。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展现。
张志强
关键词:生命实践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主体性
时代·传统·中国哲学——时代课题与中国哲学史研究三十年来的演进逻辑
2008年
张志强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研究演进逻辑中国哲学研究知识逻辑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