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杭源
- 作品数:78 被引量:301H指数:10
-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血地寄防应用性科研课题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感染者特异性、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和意义
- 2009年
- 对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行HBV基因型检测,比较CHB患者B、C基因型之问HBV特异性CTL及非特异性CTL的差别,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 顾锡炳蒋祥虎蒋跃明王栋华忠吴杭源陈浩坤徐月琴陆忠华
- 关键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基因型感染者特异性CTL基因型检测
-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2a疗效观察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HBV DNA阳性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8例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的同时加用恩替卡韦600 mg/d口服;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随访2 a。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病毒学、Child-Pugh计分等改变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治疗2 a后,观察组70%(21/30)、对照组46%(13/28)患者病情缓解稳定,肝功能好转或恢复正常(P<0.05);治疗组患者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12周、26周、52周、104周分别有70%(21/30)、80%(24/30)、83%(25/30)、83%(25/30)在检测水平以下(<500 copies/mL),对照组患者HBV DNA水平没有显著下降,均可检测出。治疗组Child-Pugh计分由治疗前(10.4±0.8)分降至(5.8±0.6)分,对照组由治疗前(10.3±0.9)分降至(8.6±0.7)分,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04周治疗组病死率13%(4/30),对照组32%(9/2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伴有病毒复制的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能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减缓病情发展,提高生存率,并且安全性好。
- 吴杭源周秀琳
- 关键词: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恩替卡韦
-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与HBV基因型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关系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关系。方法80例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B基因型和C基因型各40例),HBVDNA阳性、HBeAg阳性、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观察1年后的疗效及其与HBV基因型、HBV特异性CTL的关系。结果HBVDNA转阴:B基因型感染者40例(100%),C基因型感染者治疗至9、10个月时各有1例发生YMDD变异加阿德福韦酯治疗,其余38例中HBVDNA转阴26例(68.42%),HBVDNA转阴率C基因型感染者低于B基因型感染者x^2=14.91,P〈0.01,HBeAg转阴:B基因型感染者18例(45%),多于c基因型感染者(7例,18.42%)x^2=6.32,P〈0.05,外周血HBV特异性CTL水平:治疗前,B基因型感染者(0.33±0.03)%,高于C基因型感染者[(0.11±0.02)%],t=8.12,P〈0.001,治疗后1年:B基因型感染者0.44±0.04%,高于治疗前,t=4.01,P〈0.001,也高于c基因型感染者治疗后1年[(0.23±0.03)%],t=5.63,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恢复正常:B基因型感染者38例(95%),多于C基因型感染者[(28例,73.68)%]x^2=6.79,P〈0.01。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基因型感染者的疗效差于B基因型感染者,其机制可能与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特异性CTL水平低于B基因型感染者有关。
- 王栋顾锡炳朱银芳杨小娟蒋祥虎黄利华邱源旺吴杭源俞萍
- 关键词:拉米夫定肝硬化
- 替比夫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被引量:1
- 2009年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是两大重点。本院采用替比夫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对肝纤维化逆转的可能性.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 吴杭源邱源旺孙彤俞萍
- 关键词:肝纤维化药物治疗复方鳖甲软肝片
- 不同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了解不同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所有5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患均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 g,每周一次。A组30例疗程24周,B组29例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结果:在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24周时,B组抗病毒效果以及改善肝纤维化的程度均优于A组。结论: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时间,能明显提高抗病毒能力及抗纤维化能力。
- 俞萍周红燕吴杭源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抗纤维化
- 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单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各30例,分别设为A、B和C组,分别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lightcycle基因荧光定量分析仪检测HBV DNA,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外周血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总胆红素水平高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t=4.725、3.292、3.012;A组与C组比较t=4568、3.126、3.217,P均〈0.05);A组HBV DNA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6,P〈0.05)。A组外周血IFN-γ、TFN-α表达水平较B组、C组增加,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2、3.413,P均〈Q05)。A组外周血IL-4、IL-13表达水平高于B组,低于C组,但与B组和C组之间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t=0.721、0.452、A组与C组比较t=0.625、0.632,P均〉0.05)。结论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Th1类细胞因子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 邱源旺黄利华吴鹏飞华海涌牛雪花吴杭源朱宏英杨小娟姚上志李燚光
- 关键词:晚期血吸虫病TH1/TH2类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
- 大黄蛰虫丸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的临床观察
- 2012年
- 目的:观察大黄蛰虫丸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在病原治疗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蛰虫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组疗程均为52周。观察2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HBV-M)、HBV DNA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HBV DNA水平、Child-Pugh评分、ALT复常率、HBV DNA在检测水平以下的比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玻璃酸(HA)、AL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他指标较治疗前虽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ALT水平、HBV DNA水平、Child-pugh评分、ALT复常率、HBV DNA在检测水平以下的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因肝功能损害加重死亡。结论:大黄蛰虫丸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近期安全、有效。
- 邱源旺黄利华华海涌牛雪花吴鹏飞吴杭源朱宏英杨小娟姚上志李燚光
- 关键词:晚期血吸虫病乙型肝炎拉米夫定
- 大黄蛰虫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临床疗效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观察大黄蛰虫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确诊的62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1例,分别采用大黄蛰虫丸和常规治疗,疗程均为5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学的变化。结果大黄蛰虫丸治疗组患者治疗52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量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黄蛰虫丸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黄蛰虫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安全有效。
- 牛雪花吴鹏飞华海涌黄利华吴杭源朱宏英杨小娟姚上志李焱光邱源旺
- 关键词: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疗效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水平与HBV特异性CTL、非特异性CTL计数的关系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非特异性CTL的关系。方法148例CHB患者根据ALT水平分为3组:甲组35例,ALT≥2×正常值上限(ULN)~5×ULN(100~250IU/L);乙组53例,ALT〉5×ULN~≤10×uLN(251~500IU/L);丙组60例,A岍〉10×ULN(〉500IU/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非特异性CTL,对其中74例(甲组17例,乙组27例,丙组30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CHB患者检测HBV特异性CTL。比较三组的HBV特异性CTL、非特异性CTL、HBV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结果HBV特异性CTL:甲组[(0.42±0.10)%]高于乙组[(0.25±0.08)%],t=6.37,P〈0.01,乙组高于丙组[(0.17±0.004)%]t=5.14,P〈0.01。非特异性CTL:甲组[(15.01±3.01)%]低于乙组[(18.1±5.02)%],t=2.81,P〈0.01,乙组低于丙组[(21.5±6.11)%]t=3.07,P〈0.01。HBVDNA水平:甲组[(4.97±0.86)log^10拷贝/ml]低于乙组[(5.92±0.92)log^10拷贝/ml],t=4.87,P〈0.01,乙组低于丙组[(6.37±0.71)log^10拷贝/ml]t=2.92,P〈0.01。HBeAg阳性:甲组15例(42.86%),低于乙组(32例,占60.38%),χ^2=2.59,P〉0.05,乙组低于丙组(41例,占68.33%),χ^2=0.788,P〉0.05,甲组低于丙组χ^2=5.929,P〈0.05。结论CHB患者非特异性CTL越高,AIJT水平越高^[1],而HBV特异性CTL越低,HBV复制越强。
- 顾锡炳杨小娟王栋华忠吴杭源徐月琴陆忠华
- 关键词:丙氨酸转氨酶
- 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感染者特异性、非特异性CTL的变化和意义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B、C 基因型之间特异性、非特异性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 CHB 患者用 PCR 微板核酸杂交-ELISA 技术进行...
- 顾锡炳蒋祥虎蒋跃明王栋华忠吴杭源陈浩坤徐月琴陆忠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