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红 作品数:38 被引量:137 H指数:7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2006年 目的评价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在诊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疑似脉络膜血管瘤35例患者。方法对临床疑似为脉络膜血管瘤患者35例,彩色眼底照相后,行30°及150°视野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检查。主要指标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的成像特征。结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为所有35例患者动脉前期或动脉期即显荧光,至动静脉期荧光增强、融合,荧光素渗漏,其间夹杂斑点状弱荧光;静脉早期瘤体呈多湖状,可见血管网形态,晚期荧光素渗漏呈强荧光区。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早期可清晰显现瘤体由脉络膜血管团组成,随后染料渗漏,荧光增强,融合呈强荧光灶。150°广角视野共聚焦激光扫描眼底成像提供了瘤体的整体形态。结论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中FFA和ICGA同步造影及全景造影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朱晓青 田蓓 魏文斌 王光璐 杨丽红 丁宁 史雪辉关键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微小色素上皮脱离: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同步检查法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渗漏点 田蓓 魏文斌 王光璐 杨丽红 汪东生黄斑前膜患者激光视网膜成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 探讨基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在黄斑前膜(ERM)患者中的诊断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病门诊,确诊为ERM的患者共26例(32只眼).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进一步明确诊断.应用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视网膜成像技术和传统彩色眼底照相对患者进行视网膜成像的比较,根据SD-OCT扫描结果对每个ERM视网膜图像进行分析并评分.结果 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视网膜成像技术对ERM的评分中,蓝绿加强炫彩成像(3.44±0.80)、标准炫彩成像(2.84±0.85)、绿光反射(2.16±0.77)、蓝光反射(2.09±0.78)均明显高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1.28±0.81)(P值均<0.001).而cSLO视网膜成像中的红外反射评分(1.13±0.71),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无明显差别(P=0.282).结论 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技术对于ERM患者所获得的视网膜图像的成像质量明显好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技术,结合SD-OCT断层扫描图像可以帮助医师更好地诊断并监测ERM. 霍妍佼 杨丽红 魏文斌关键词:检眼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 共焦 光学相干 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眼底成像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对老年人黄斑前膜检出结果比较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 比较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眼底成像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对老年人黄斑前膜(ERM)的检出结果.方法 行常规体检的退休职工184人3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3人304只眼,女性31人59只眼.年龄47~92岁,平均年龄74.35岁.所有受检者均行传统眼底彩色照相、cSLO眼底成像及高分辨率光相干断层扫描(HD-OCT)检查.对比观察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和cSLO眼底成像的图像质量评分以及两种检查设备对ERM检出与HD-OCT检出的阳性符合率.结果 363只眼中,HD-OCT检出ERM 122只眼,检出率为33.6%;传统眼底彩色照相检出ERM 33只眼,检出率为9.1%;cSLO眼底成像检出ERM 76只眼,检出率为20.9%.传统跟底彩色照相ERM检出与HD-OCT ERM检出的阳性符合率为27.0%;cSLO眼底成像ERM检出与HD-OCT ERM检出的阳性符合率为62.3%.cSLO眼底成像ERM检出与HD-OCT ERM检出的阳性符合率明显高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81,P<0.001).结论 对于老年人群,cSLO眼底成像ERM检出率及其与HD-OCT ERM检出的阳性符合率均较传统眼底彩色照相更高. 霍妍佼 郭彦 杨丽红 魏文斌关键词:黄斑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荧光素钠吲哚青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 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荧光素钠及吲哚青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治疗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对9例9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分析比较2种检查影像学特征。结果FFA检查主要影像学表现为动脉前期或动脉早期瘤体部位血管丛状或斑状高荧光;静脉期高荧光灶渗漏融合;晚期瘤体呈弥漫性强荧光。其中3例瘤体表面夹杂不规则的点片状低荧光;6例瘤体表面及周围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5例可见与瘤体周围RPE带状萎缩相应的透见荧光。ICG早期可见瘤体由不规则血管网状高荧光组成;中期瘤体呈强荧光团;晚期所有病例均有特征性的“冲洗现象”。ICGA比FFA更清晰显示瘤体范围。结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ICGA影像比FFA影像更具特征性,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边界;FFA则能显示视网膜血管及RPE的继发性损伤。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史雪辉 杨丽红 王光璐关键词:脉络膜血管瘤 眼底血管造影 荧光素钠 吲哚青绿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2006年 魏文斌 杨丽红关键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邻苯二甲酸酐 流体动力学 PAUL 静脉注入 化学家 分频辐去相干影像OCT技术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 2015年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病变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传统的CNV检测和评价方法主要依靠眼底血管造影术,但为有创检查方法。分频辐去相干影像(SSADA)OCT可快速获得清晰的血管信号,但SSADA—OCT对CNV的检测价值尚不清楚。目的利用SSADA—OCT检测并定量分析CNV的血流信息,评价其在眼科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6—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单眼CNV患者13例,应用高速频域OCT系统扫描黄斑中心6mm×6mm区域,最终得到SSADA—OCT血流图像。应用Photoshop软件分别在视网膜和脉络膜层面上测量CNV面积并计算平均灰度值。结果SSADA—OCT可显示视网膜内界膜层、内丛状层、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及脉络膜层面血流情况。不同病因CNV患者的SSADA—OCT表现均呈黄斑区边界清楚的团状高反射信号。13例CNV患者患眼平均CNV面积为(0.15±0.09)mm^2,平均灰度值为75.40±32.35,对侧眼选择黄斑中心300μm的区域进行测量,平均灰度值为26.99±22.87,患眼CNV平均灰度值明显高于对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6,P〈0.001)。结论OCT血管影像技术是一种快速、非侵人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观察技术,可对CNV的面积和活动性进行定量分析。 霍妍佼 杨丽红 魏文斌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 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脉络膜血管瘤(choroidal hemangioma,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DT治疗的13例(13眼)C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10例(10眼),Sturge-Weber综合征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diffused choroidal hemangioma,DCH)3例(3眼)。PDT治疗采用维替泊芬6mg.m-2体表面积剂量10min内匀速静脉注射,5min后激光照射,功率密度600mW.cm-2,曝光时间83~166s,能量强度50~100J.cm-2。照射1~3个光斑以完全覆盖整个CCH瘤体;治疗前后进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眼部超声检查。结果 PDT治疗后3~6个月,10眼CCH中,3眼视力提高,达到0.4~0.8,瘤体均位于颞上或颞下血管弓旁;5眼患者视力无变化,其中2眼瘤体位于颞上或颞下血管弓旁,1眼位于视盘鼻下,2眼位于黄斑中部;2眼视力下降,瘤体位于黄斑中部。眼底检查部分患眼CCH橘红色病灶缩小,表面有少许色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荧光素渗漏减轻,部分消退。超声检查治疗前CCH瘤体平均厚度为(3.40±2.00)mm,治疗后平均厚度为(2.22±1.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治疗前,CCH瘤体平均最大直径为(8.97±3.12)mm,治疗后平均最大直径为(7.27±3.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0,P=0.07)。PDT治疗后,DCH3眼中,2眼视力无变化,1眼下降。PDT治疗前后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瘤体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PDT治疗CCH安全有效,可作为CCH的首选治疗方法,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与CH瘤体的位置及厚度有关;单次PDT治疗DCH的疗效不确定,需要进一步探讨。 史雪辉 魏文斌 杨丽红 王光璐 王诏华关键词:脉络膜血管瘤 光动力疗法 维替泊芬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脉络膜厚度改变 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定量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改变。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脉络膜深层成像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检查后,确诊的23例单眼CS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屈光状态与CSC组相匹配的2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EDI—OCT技术及仪器内白带软件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患者组患眼与对侧眼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患者组患眼和对侧眼脉络膜厚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非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并以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结果CSC患者组的患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464.434-97.15)μm,对侧眼为(399.91±124.01)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3,P〈0.05)。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13.09±70.67)μm,患者组的患眼和对侧眼脉络膜厚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7,-2.085;P〈0.05)。患眼的对侧眼中ICGA高灌注眼脉络膜厚度为(506.444-75.66)μm,非高灌注眼为(331.434-97.94)Ix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9,P〈0.05)。结论CSC患者的患眼脉络膜厚度较对侧眼及对照组增厚,对侧眼中ICGA高灌注眼的脉络膜厚度较非高灌注眼增厚。EDI—OCT检测技术是观察脉络膜血管通透性改变的无损伤手段之一。(中华眼科杂志.2012,48:874-877) 杨丽红 田蓓 史雪辉 丁宁 周丹 魏文斌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脉络膜 以眼部症状首诊的大动脉炎一例 被引量:3 2009年 大动脉炎是一种较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疾病,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由于大动脉炎可累及不同部位、不同脏器的动脉,因此除脉搏减弱或消失外,还可出现其他多种临床表现。患者多以乏力、头晕、头疼、低热为主诉就诊于其他科室,而以眼部不适为主诉首诊的相对较少,我们曾于2008年收治1例以眼部症状首诊的大动脉炎患者,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杨丽红 彭晓燕 史雪辉 魏文斌关键词:大动脉炎 症状首诊 眼部不适 非特异性炎症 血管疾病 进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