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万松 作品数:37 被引量:58 H指数:4 供职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MICA跨膜多态性(A5.1)作为NK细胞治疗三阴乳腺癌预测指标 目的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蛋白在致癌等应激条件下表达上调.NK 细胞或γ δ T 细胞识别肿瘤细胞上膜MICA(mMICA)蛋白免疫攻击肿瘤.MICA 在跨膜区具有重复微卫星多态性(GCT)n... 周智锋 李洁羽 黄伟炜 林万松 陈誉 陈淑萍 郑庆丰 叶韵斌关键词:多态性 AFP基因修饰DC细胞分泌exosome的抗肿瘤作用 背景:细胞免疫疗法在肝癌的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其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很大的进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DC疫苗的治疗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抗原有效递呈和激活T细胞的能... 黄胜兰 林万松 黄传钟 陈淑萍 李洁羽 叶韵斌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EXOSOME AFP 文献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通过DNMT3A诱导肝癌细胞RUNX3基因高甲基化 目的研究肝癌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抑癌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表达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探讨乙肝病毒促肝癌发生的表观遗传调控。方法构建HBx重组表达载体转染5-aza-CdR处理或未处理的H... 林万松 周智锋 李洁羽 叶韵斌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RUNT相关转录因子3 甲基化 MICA第5外显子微卫星多态性与食管癌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MICA第5外显子微卫星多态性与食管癌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TR微卫星基因分型技术检测103例食管癌患者和84例正常对照MICA基因5外显子多态性。构建食管癌标本中高频率出现的MICA等位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株,LDH法检测NK细胞对不同MICA等位基因转染的293T细胞的杀伤作用,效靶比20∶1。ELISA法检测转染的293T细胞上清中s MICA含量。结果:食管癌患者第5外显子检测到5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MICA-A4(9.71%),MICA-A5(22.3%),MICA-A5.1(40.8%),MICA-A6(15.5%),MICA-A9(11.7%),其中MICA-A5.1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A等位基因转染293T细胞株后,相对于其他第5外显子A5.1组对NK杀伤的敏感性较低[(30.4±6.3)%,P<0.05],上清可溶性MICA分泌增加(135.7±6.2)pg/ml。结论:食管癌与MICA第5外显子多态性A5.1显著性相关,其危险性高于其他等位基因。 郑庆丰 周智锋 柳硕岩 林万松 陈赛云 叶韵斌关键词:MICA基因 微卫星多态性 食管癌 NK细胞 小分子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缺失突变体结构分析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 了解小分子HBV基因组缺失突变体的基因结构及特点。方法 采用一步法PCR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全基因组HBVDNA,回收并克隆〈1kb的小分子HBVDNA,测序并以BioEdit及VectorNTI6.0软件分析基因结构特点。结果获得基因长度介于174~986bp之间的64种、共124个小分子HBV缺失突变体DNA,按基因结构特点分为3类,即3种GT-AG剪接变异体、29种“常规”缺失突变体及32种基因组内部含polyA的缺失突变体。所有小分子基因组缺失突变体在HBV各编码区及基因调控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缺失,其中66%(42/64种)保留与HBV复制(包装)相关的所有顺式调控序列,48%(31/64种)保留X编码区。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普遍存在小分子HBV基因组缺失突变体,深入了解这些变异体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进一步探索HBV的致病机制。 郭丹华 王林 黄清玲 林万松 陈婉南 林旭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缺失 聚合酶链反应 中国人群HBV和HCV双重感染与肝细胞癌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双重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危险是否高于单独感染者。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Medline,获得1990~2006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HBV和HCV双重感染与HCC关系的研究结果,并进行Meta分析。所有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D-L法计算合并0R值及其95%CI。结果: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37篇文献,累计病例、对照数分别为4203和5642例。与未感染者相比,HBV、HCV单独感染发生HCC的合并优势比(OR)分别为20.91(95%CI:15.40~28.40)和10.60(95%CI:6.74~16.65);HBV、HCV双重感染发生HCC的合并优势比(OR)为50.27(95%CI:34.92~72.38)。结论:HBV、HCV感染是中国人群HCC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BV和HCV双重感染在HCC发生过程中呈协同作用。 彭仙娥 林建银 林万松 林旭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病毒 丙型 META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翻译延长因子lal(eEFlal)的相互作用及对其功能的影响 持续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可引起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全球有超过3亿的慢性感染人口,HBV致病的确切分子病理机制仍不清楚。 H... 林万松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F-肌动蛋白 文献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剪接特异性蛋白对病毒自身调控序列的影响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双剪接型2,2kb乙型肝炎病毒(HBV)剪接变异体特异性蛋白TPds对病毒自身调控序列的影响。方法PCR扩增6种HBV启动子/增强子序列,以Kpn I及Xho I位点克隆于pGL3-basic,分别构建萤火虫荧光素酶重组报告载体pGL3-BCP(含HBV基本核心启动子)、pGL3-CP1601(含增强子Ⅱ的核心启动子)、pGL3-XP(X基因最小启动子)、pGL3-XP1071(含增强子I的X基因启动子)、pGL3-SP1(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启动子)、pGL3-SP2(表面抗原中蛋白基因启动子)。以FuGENE6将TPds表达载体pcDNA3.1/HisC-TPds或空白载体pcDNA3.1/HisC分别与6种HBV启动子/增强子报告载体共转染Huh7细胞,转染后48h裂解细胞并检测胞内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实验重复5次,数据以SPSS11.5软件分析。结果在一定的质量比值范围内,与pcDNA3.1/HisC空白载体对照相比,pcDNA3.1/HisC-TPds分别与pGL3,CP1601、pGL3-XP1071、pGL3-SP1、pGL3-SP2共转染后,Huh7细胞内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增高,而pcDNA3.1/HisC-TPds分别与pGL3-BCP或pGL3-XP共转染后,胞内荧光素酶活性无变化。结论TPds蛋白可反式激活HBV启动子SP1、SP2和增强子I、Ⅱ,对基本核心启动子和X基因最小启动子无影响。 陈婉南 陈金烟 王林 林万松 林建银 林旭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RNA剪接 反式激活 增强子 GBX2基因过表达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生长和侵袭转移的影响 目的 目的:探讨GBX2 基因在人宫颈癌细胞SiHa 生长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宫颈癌3 个细胞系GBX2 表达,选取低表达GBX2 的人宫颈癌细胞株SiHa 进... 王玲 林万松 李洁羽 陈明水 叶韵斌关键词:宫颈癌 细胞生长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在果蝇细胞中的表达与纯化 2009年 目的获得高纯度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蛋白)。方法PCR扩增获得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以AgeⅠ及BglⅡ位点将其克隆入果蝇表达载体pMT/BiP/V5/HisC。重组载体与筛选质粒pCoBlast以脂质体Cellfectine共转染果蝇S2细胞,25μg/ml Blasticidin筛选多克隆抗性细胞株。扩增细胞以CuSO4诱导HBx蛋白表达,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并确定最佳蛋白表达时间和诱导浓度。200 ml大规模培养细胞并诱导表达,一步法及两步法分别纯化B、C基因型HBx蛋白。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T/BiP-HBxb(含B基因型HBx基因)和pMT/BiP-HBxc(含C基因型HBx基因)。在果蝇S2细胞中,B、C基因型HBx蛋白与6×His融合表达(分别为HBxb-His及HBxc-His),在CuSO4诱导后72 h以及诱导浓度为500μmol/L^1 mmol/L时蛋白表达量最高。在200 ml培养液中,一步法纯化所得HBxb-His及HBxc-His蛋白总量分别为1.52和1.37 mg,纯度为85.23%和84.59%;二步法所得的HBxb-His及HBxc-His蛋白总量分别为5.38和6.42 mg,纯度分别为95.36%和94.62%。结论在果蝇表达系统中表达并获得高纯度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为进一步探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郑瑾 林万松 林建银 林旭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纯化 果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