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川
- 作品数:39 被引量:13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语言文字更多>>
- 自由主义中的价值冲突被引量:5
- 2001年
- 本文通过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考察,着重分析了存在于这种理论中的三种主要的价值冲突,即一元与多元的冲突、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的冲突以及个人自由与道德的冲突,阐明了“自由主义”思潮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本身是一个困境,它的合理性有一定的限度。
- 林育川
- 关键词:自由主义个人本位道德
- 普遍人权的解构与中国人权模式的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西方启蒙时代以来自我标榜为普遍人权的自由主义人权观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解构,这一解构有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及其他左翼政治家超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狭隘视域,推动人权理论的更新乃至建构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近代中国从西方引入的人权观念已经不再是自由主义的消极人权,而是烙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印记。在当代中国人权模式的建构中,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仍然是一种主导性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思路去解读中国人权的形成和演进,将提供一个切合历史事实的视角,有助于更为中肯地评判中国的人权理论与实践,也有助于更合理地厘定中国人权模式与普遍人权的关系。
- 林育川
- 关键词:普遍人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正义的解构与马克思主义正义原则的建构被引量:2
- 2016年
- 马克思批判正义主要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近代正义观的解构,此种解构不同于对正义的拒斥,而是为近代正义概念界定其基础与功能。当然,马克思在其文本中也有明确拒斥正义观念的表述,不过其背后的理据则是并不坚实的事实性预判而非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遗憾的是,学界过度关注于马克思对正义的拒斥并且错误地将其作为马克思对待正义的真正态度。反之,如果将马克思批判正义的理据正确地锚定在其解构逻辑之上,则可以更为清晰地厘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规范正义原则之间的兼容性,并据以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契合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建构思路。
- 林育川
- 关键词:正义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研讨会纪要被引量:3
- 2001年
- 林育川
- 关键词:社科院杂志社
- 批判、规范性与语言
- 2013年
- 文章讨论了社会批判、规范性与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批判理论过于关注正当性问题,从而对其提出修正。首先,文章阐述了反对哈贝马斯的正当性理论——特别是他所提出的从语言中发展出一种规范性基础的观念——的诸多意见。其次,文章指出语言与规则之间的悖谬性关系,它产生于每一个语言行为中内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紧张。最后,文章提出了对于批判理论的修正,这一修正利用了阿多诺和海德格尔的思想资源,同时也是基于下述的洞见,即语言就是"为世界解蔽",因为它提供了新的意义而不仅仅充当正当性的工具。文章表明,批判理论不能只专注于正当性的任务,而应该通过关注意义,以使对规范性的考察更为完备。为正义而奋斗与为重建意义而奋斗,构成当代批判理论的双重任务。
- 马里奥·温宁林育川
- 关键词:哈贝马斯阿多诺语言规范性
- 建国后毛泽东保障人民言论自由的实践述评
- 2005年
- 本文从建国后毛泽东保障人民言论自由的实践入手,挖掘毛泽东理解言论自由的辩证逻辑,认为只有立足于由复杂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这一辩证逻辑,才能客观地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在扬弃自由主义言论自由观上所做的努力,揭示出其实践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 林育川
- 关键词:毛泽东言论自由
- 从城市激进分子到农村革命家:20世纪20年代至1937年的毛泽东被引量:3
- 2011年
- 本文从讲述毛泽东的政治生涯开始,涵盖了他漫长人生的前半生。在本文所涵盖的时期结束时,毛泽东成为了党的余部的领导人,这时党刚刚从第二次几近灭绝的大围剿中幸存下来,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和中国西北的人民群众,乃至应对来自日本的新威胁。因此,只有作为毛泽东后期生涯的序幕时,“早期毛泽东”看起来才有吸引力——这个时期,他正等待时机登上历史舞台。
- 布兰特利.沃马克林育川宋扬
- 关键词:毛泽东革命家农村分子激进城市
- 分配平等与社会平等的关系——兼及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特质被引量:5
- 2020年
- 当代西方左翼社会正义理论通常将分配平等作为其主要的理论诉求之一:无论在自由主义左翼学者如罗尔斯、德沃金、戴维·理查德等人的正义论中,还是在有着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背景的学者如G.A.柯亨、佩弗、罗默尔、凯·尼尔森等人的正义论中,分配平等都被置于一个非常中心的位置。在杰弗里·雷曼和戴维·米勒等人看来,马克思主义或者社会主义传统中真正关注的是社会平等而不是分配平等,前者主要是一种地位的平等,后者则是财富或者其他社会益品的平等分配。尽管这一主张总体上契合马克思对采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不同个体的平等权利的批评态度,但由于清晰地界定社会平等的概念并非易事,而且社会平等又总是以某种程度的分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平等和分配平等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晦暗不明的。因此,通过进一步辨明分配平等与社会平等的关切点之差异,探析二者的内在关联性——是替代性关系还是互补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理论特质。
- 林育川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正义
- 重解延安民主新路——从赛尔登与纪保宁对延安民主之“惑”谈起
- 2015年
- 延安民主之花为何没能结出"中国民主化"之果?这是赛尔登与纪保宁等西方学者颇感困惑并试图解开的难题。本文通过考察他们对这一难题的解答,认为他们对于延安民主的理解并没有超出自由主义民主的视阈。只有超越自由主义民主之视阈,才能认识到延安民主之实质并非单纯的民主,而是通过对群众路线的创造性运用向人民主权理想逼近。从这一视角去理解延安的民主新路,可以彰显出延安民主对于当前中国民主实践之独特价值。
- 林育川
- 关键词:民主自由主义民主群众路线
- 道德和革命:英国新左派中的伦理论争被引量:13
- 2007年
- 保尔.布莱克雷治林育川林清新林菁箐
- 关键词:新左派伦理论道德人道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