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时丹
- 作品数:90 被引量:596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505例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中筛查胃癌的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对胃黏膜上皮内瘤变(IEN)患者开展胃镜的定期随访和筛查胃癌的研究,探索提高临床胃癌检出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间,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黏膜IEN患者505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EN)46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40例,进行定期随访、胃镜复查及病灶活检病理学检查,病理学证实胃癌或有确切病灶的HGIEN者行外科、腹腔镜手术或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切除标本作病理学检查及胃癌分期。[结果]505例胃黏膜IEN患者经平均21.33个月的随访以及平均3.88次的胃镜复查,共检出胃癌81例,检出胃癌占全组的16.0%,其中早期胃癌51例,占检出胃癌的63.0%;进展期胃癌22例,占检出胃癌的27.2%。另外经胃镜活检病理检出的8例胃癌失访。465例LGIEN患者,检出胃癌57例(12.3%),其中早期胃癌38例(66.7%);40例HGIEN患者,检出胃癌24例(60.0%),其中早期胃癌13例(54.2%)。[结论]通过对胃黏膜IEN患者的定期胃镜随访及病理活检,能有效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尤其能够在LGIEN中筛查出漏诊的胃癌患者;具有确切病灶的HGIEN者,手术病理证实大多为胃癌患者,因此对胃黏膜IEN患者的定期复查必须实施制度化管理。
- 朱佩朱燕华程时丹慎睿哲吴巍陈平袁晓琴吴云林
- 关键词:胃癌早期胃癌
- 内镜超声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术前评估的价值和局限性被引量:2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层次来源与性质的诊断能力及局限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术前EUS诊断为消化道SMT,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资料完整的21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以手术病理为参照,分析术前EUS诊断SMT的准确率以及EUS对SMT的诊断局限性。结果病灶位于食管66例、胃108例、十二指肠2例、直肠35例。EUS对病变层次来源的诊断准确率达99.5%(210/211).就病变性质而言,160例EUS诊断准确(75.8%,160/211).就不同部位的病变而言,EUS对食管黏膜-黏膜下层来源、食管固有肌层来源、胃黏膜-黏膜下层来源、胃固有肌层来源、十二指肠黏膜下层来源、直肠黏膜.黏膜下层来源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0%(54/60).83.3%(5/6).31.0%(13/42).89.4%(59/66)、50.0%(1/2).82.9%(29/35).对于EUS显示为低回声为主的病变,平滑肌瘤、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分别是食管黏膜来源、消化道固有肌层来源和直肠黏膜-黏膜下层来源病变的较常见肿瘤类型。结论尽管EUS对消化道SMT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其对胃黏膜-黏膜下层来源的各类病变缺乏特异的鉴别手段。由于其中部分病变可能存在恶性潜能,因此在作出诊断时需要更加谨慎。
- 吴巍范嵘谭继宏钱爱华程时丹
-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内镜超声检查术黏膜下肿瘤
- 提高早期胃癌手术率16年临床经验总结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评价胃癌学科群的建立是否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手术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6年问瑞金医院胃癌切除术施行情况,比较2005年胃癌学科群建立前后早期胃癌手术率的变化情况。同时对2005年胃癌学科群建立后7年问早期胃癌手术后病理按巴黎浅表胃肠肿瘤形态学分型标准进行分类,分析早期胃癌形态分型特点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6年间瑞金医院共施行胃癌切除术6026例,其中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985例,每年的早期胃癌手术率在6.08%~22.45%,平均为16.35%。2005年胃癌学科群成立后,平均每年早期胃癌手术率(19.64%,751/3823)较胃癌学科群成立前(10.62%,234/2203)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83.2026,P〈0.0001),且每年的早期胃癌手术率最高达22.45%(154/686)。对学科群后建立后7年间共751例早期胃癌进行形态分型,其中凹陷型早期胃癌共计588例,占全组的78.30%;751例早期胃癌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12.92%(97/751),不同形态分型问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951,P〈0.0001),其中0一Ⅲ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31.71%(39/123)。结论早期胃癌手术率的提高有赖于多学科的协作,内镜医师需加强对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的认识,提高对凹陷性病灶的鉴别能力。
- 朱燕华吴云林程时丹吴巍李晨郭滟蔚青胡伟国燕敏
- 关键词:早期胃癌
- 双气囊内镜在小肠克罗恩病疗效随访中的应用价值初探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双气囊内镜(DBE)在小肠克罗恩病(CD)疗效随访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对41例曾行DBE检查并临床确诊为小肠CD的患者进行正规药物治疗并随访,评估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治疗时间与DBE下黏膜修复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1个月后92.7%的患者症状缓解,2个月后97.6%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行DBE复查黏膜无明显改善或略有改善、改善、明显改善者,平均复查时间为治疗后(7.1±4.3)、(16.5±7.1)、(25.0±12.7)个月,3组间复查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累及小肠-结肠的患者,同一个体的小肠、结肠黏膜修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5)。结论小肠CD黏膜修复缓慢,明显迟于临床症状的缓解及C反应蛋白的恢复,合理的DBE复查时间为治疗后10~15个月,免疫抑制剂宜长期维持。对于同时累及小肠-结肠的患者,可行结肠镜复查。
- 徐妹琪钟捷程时丹王立夫张曙张晨莉陈明
- 关键词:克罗恩病双气囊内镜小肠
- 磁控胶囊内镜应用于未成年人消化道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探讨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磁控胶囊内镜应用于未成年人消化道检查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18周岁的未成年患者病例资料。排除吞咽困难、明显的消化道出血、已知或怀疑消化道梗阻、畸形、瘘管、既往肠道手术、一般情况差、体内有植入物、怀孕者及检查录像和报告资料缺失者后,共218例患者共计236次检查纳入本研究。男性122例,女性96例,年龄为(12.0±3.1)(5~17)岁。全组共计202例(217例次)完成胃部检查,112例(125例次)完成小肠检查。检查所用的磁控胶囊内镜系统(中国安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胶囊机器人大小为11.8 mm×27.0 mm,拍摄频率为2张照片/min,拍摄视角为140°。记录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胃黏膜观察率(0%~100%)和胃清洁度(满意清洁度定义为胃黏膜显示清晰,气泡或黏液对视野的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或胃黏膜显示稍模糊,少量气泡或黏液影响视野)、以及胃或小肠的检查时间,并观察磁控胶囊内镜对胃及小肠病变的检出情况。检查后随访2周,确定胶囊是否排出体外,记录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结果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和幽门6个部位的中位胃黏膜观察率M(P25,P75)分别为100%、90%(75%,100%)、100%(80%,100%)、100%、100%和100%。而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和幽门达到满意胃清洁度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00.0%、76.5%(153/200)、92.5%(185/200)、97.5%(195/200)、99.5%(199/200)和100.0%。共202例完成胃部检查,胃检查中位时间为10.5(7.3,13.9)min。共112例完成小肠检查,其胃通过中位时间为51.5(20.6,112.0)min,小肠通过中位时间为232.4(181.8,321.6)min;小肠通过率为91.1%(102/112)。胃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阳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8.8%(38/202)、8.1%(10/124)和26.8%(30/112)。无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
- 谢明萍王立夫程时丹慎睿哲
- 胃癌内镜漏诊原因的临床调查被引量:3
- 2011年
- 胃镜直视下识别病灶以及钳取活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首选方法,而临床工作中胃癌患者被漏诊或误诊也主要与胃镜检查这一重要环节有关。日本有关研究认为病灶过小无法窥清与确实存在明显胃癌病灶却仍被遗漏的频率相等;而贲门附近胃癌的漏诊大多为胃镜观察不充分^[1-2]。
- 李晨吴云林胡月亮孙萍胡吴巍陈佩璐慎睿哲程时丹
- 关键词:胃癌内镜漏诊检漏
- 早期胃癌中凹陷型比率的临床分析
- 目的:为探索胃癌漏诊以凹陷型病灶为主的原因,统计早期胃癌中的凹陷型的比率。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4年间,胃癌切除患者2431例,统计经切除标本病理学证实的早期胃癌例数及凹陷型形态的早期胃癌的比率。结果:...
- 李晨吴云林朱燕华郭滟蔚青吴巍陈佩璐程时丹
- 关键词:胃癌早期胃癌
- 双气囊电子内镜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内镜(DBE)在诊断小肠间质瘤中的价值,并比较DBE结果与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法(MSCTE)。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62例经DBE检查确诊为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和不完全小肠梗阻。62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原发于十二指肠者6例,空肠34例,回肠22例;发生远处转移者4例。58例局限性小肠间质瘤中,极低度危险者1例,低度危险者49例,中度危险者3例,高度危险者5例。62例患者经DBE检查诊断为小肠间质瘤57例,诊断率达91.9%;23例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法(MSCTE)检查,诊断为小肠间质瘤20例,诊断率达87.0%。58例局限性病变患者手术完全切除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有2例患者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DBE和MSCTE对小肠间质瘤均有较高的诊断率,两者结合有助于小肠间质瘤的早期诊断。
- 王正廷钟捷唐永华张晨莉程时丹张曙吴云林江石湖
- 关键词:双气囊电子内镜小肠间质瘤
- Smad4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稳定转染MKN28细胞系的建立
- 2011年
-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mad4,通过稳定转染建立高效表达Smad4的人胃癌细胞系.利用PCR扩增出人Smad4全长基因的cDNA编码区序列,使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Smad4.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利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入人胃癌MKN28细胞,G418加压筛选后得到阳性克隆.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Smad4在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经测序及双酶切鉴定,pcDNA3.1-Smad4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mad4构建重组质粒构建正确,稳定转染人Smad4的MKN28细胞系.结论:建立的稳定转染人Smad4的MKN28细胞系能够高效表达Smad4基因,为进一步研究Smad4在人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为胃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 周红程时丹
- 关键词:SMAD4稳定转染肿瘤基因治疗
- 胃癌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 俞丽芬吴云林钟捷程时丹范嵘陈颖朱延波章永平乔敏敏刘炳亚
- 该研究首先探讨了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对胃癌细胞增殖促进功能,观察了Stat3反义寡核苷酸对胃癌细胞中Stat3信号转导的抑制作用;研究了Stat3在5种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以及具有完整5年随访资料的50...
- 关键词:
- 关键词:胃癌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