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舟 作品数:40 被引量:331 H指数:11 供职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化学工程 更多>>
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在植物逆境生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007年 简要介绍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分析关注的主要内容和参数,重点综述了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在植物逆境生理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干旱、高温、强光以及其它全球气候变化因子(CO2浓度升高、UV-B辐射等)的作用下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征,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魏霞 李守中 郑怀舟 朱锦懋关键词:叶片气体交换 叶绿素荧光 逆境生理 福建省兰科新记录亚科--拟兰亚科(英文) 被引量:1 2016年 拟兰亚科是兰科中最为原始的类群,其形态特殊、种类稀少,是研究兰科系统进化的重要材料。本文报道2013年在福建省福州市发现一种拟兰亚科植物,经鉴定为深圳拟兰Apostasia shenzhenica。这是拟兰亚科植物在福建省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大陆拟兰亚科出现的最高纬度记录,这将为拟兰亚科的地理分布及兰科植物的系统演化提供新的研究材料。 郑怀舟 黄泽豪关键词:兰科 福建长汀重建植被马尾松与木荷光合特性比较 被引量:22 2009年 比较了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重建植被措施治理后,2个不同恢复程度生境中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与木荷(Schima superba)光合特性季节变化及日进程,结果表明:(1)马尾松净光合速率(Pn)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恢复程度较低生境(样地Ⅰ)马尾松Pn最大值出现在秋季,恢复程度较高生境(样地Ⅱ)马尾松Pn春季最大,秋季次之;样地Ⅱ马尾松Pn日均值冬季显著低于样地Ⅰ(P<0.05),春季极显著高于样地Ⅰ(P<0.01),反映出样地Ⅱ马尾松抵御低温胁迫的能力强于样地Ⅰ马尾松。(2)样地Ⅰ和样地Ⅱ木荷Pn季节变化趋势一致,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且样地Ⅱ木荷Pn高于样地Ⅰ;此外,样地Ⅱ木荷Pn秋季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重建植被措施治理后,木荷在恢复程度较高生境中生长良好。(3)根据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的变化方向判断,夏季和秋季样地Ⅰ马尾松与木荷Pn主要受气孔因素影响,8:00后呈缓慢下降趋势,显示在长期较为恶劣的生境条件下,马尾松与木荷已形成一种趋同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即通过气孔调节限制蒸腾失水,但这种适应是以降低光合速率为代价的,这也是样地Ⅰ马尾松与木荷生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4)同一生境,木荷Pn与蒸腾速率(Tr)均明显高于马尾松,尤其样地Ⅱ2树种间的差异更显著,表明重建植被措施实施后,生态恢复程度较高生境中,木荷生长、竞争优势强于马尾松。 黄儒珠 李机密 郑怀舟 王健 王健关键词:净光合速率 日变化 马尾松 木荷 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光木茎干液流密度季节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12年 对100%、40%和8%自然光照条件下一年四季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 Chun)幼树茎干液流密度(SFD)以及叶片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并对SFD与Tr、Gs及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年四季观光木的SFD、Tr和Gs均随光照的减弱而降低。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一年四季观光木的SFD均呈昼高夜低的日变化规律,且SFD日均值和日峰值均在100%自然光照条件下最高、在8%自然光照条件下最低。在100%和8%自然光照条件下SFD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多数情况下在液流启动时即达到峰值;而在40%自然光照条件下其日变化曲线则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9:15至13:30。除春季外,其他季节在不同光照条件下SFD日均值和日峰值总体上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夏季在100%自然光照条件下Tr的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其他季节在不同光照条件下Tr的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在40%和8%自然光照条件下不同季节Gs的日变化曲线也呈"单峰型",且其峰值出现时间与Tr基本相同;而在100%自然光照条件下,冬季Gs的日变化曲线也为"单峰型",但在其他季节则呈"双峰型",并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一年四季观光木的SFD与叶片Tr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叶片Gs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及不同光照条件下有一定的差异。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一年四季观光木SFD与叶片水汽压亏缺、大气温度及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呈正相关,与大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其中,与PAR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光照条件下,PAR是影响观光木SFD四季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 汪滢 王健 王健 郑怀舟 王振兴 黄儒珠关键词:观光木 光照条件 水分生理指标 环境因子 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重建植被马尾松和木荷夏秋季树干CO_2释放速率研究 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于2008年夏季和秋季,原位监测了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不同恢复程度样地重建植被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树干CO2释放速率(stem CO2efflux rate,FCO2);并分析了FCO2与树干温度、气温、树干液流密度、空气相对湿度、树干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重建对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夏季和秋季FCO2值大小、FCO2日变化规律、以及FCO2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植被重建后样地中植物FCO2显著提高,恢复程度低样地马尾松夏秋季节FCO2的平均值为1.18μmol/(m2.s),显著低于恢复程度高样地马尾松、木荷(夏秋季节FCO2平均值分别为1.85,5.28μmol/(m2.s)(p<0.05)。夏季,恢复程度低样地马尾松FCO2日变化规律为三峰型,且其与树干温度、气温、树干液流密度、空气相对湿度显著相关(p<0.05);但其余时间,两样地马尾松、木荷FCO2日变化均为双峰模式,与各生理生态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植被重建后,样地中温度、土壤肥力等环境因子改善,使植物树干生长速率加快,是导致样地间FCO2存在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 黄玮 朱锦懋 黄儒珠 郑怀舟 王健 王健关键词:树干呼吸 植被重建 水土流失 陆生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48 2009年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作为叶片光合与水分生理过程的耦合因子,不仅是联系植被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的重要变量,同时亦已成为揭示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和适应对策的重要手段。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涡度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植物WUE的概念和测定方法不断得到扩展,研究内容、尺度也不断拓宽。深入认识植物WUE的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揭示不同植物对生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机理,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平衡关系的理解。目前生态系统水平WUE的研究尚处初始阶段。如何建立不同尺度水平WUE间的联系机制,将成为今后该研究领域的关注点。本文在阐述植物WUE概念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叶片水平WUE的影响因子、种间差异与水分利用策略,以及WUE与其他叶性状的关系,介绍了当前生态系统水平WUE的研究状况,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李机密 黄儒珠 王健 王健 郑怀舟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 稳定碳同位素 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对侵蚀红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及光谱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4年 为了解植被恢复对侵蚀红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及结构特征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植被恢复后的侵蚀红壤及对照裸地为研究对象,对两试验地0–60 cm深土壤中可溶性有机质的含量及光谱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侵蚀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在土表到60 cm深度的6个10 cm土层中,植被恢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为对照裸地相应土层的5.6、4.7、4.6、3.1、2.4及2.2倍。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在两试验地之间的差异在各土层中不一致。植被恢复各土层侵蚀红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指数显著高于对照裸地,荧光发射光谱腐殖化指数略高于对照裸地,植被恢复后的侵蚀红壤与对照裸地间荧光同步光谱腐殖化指数无明显差异。荧光同步光谱图中,两试验地侵蚀红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吸收主要为类蛋白质及芳香性脂肪族荧光基团的吸收。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与对照裸地相比,植被恢复后的侵蚀红壤土壤可溶性有机质中官能团种类更多,且含有更多芳香碳及羧基碳。两试验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均表现为芳香化及腐殖化程度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及腐殖化指数与土壤碳氮总量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之,侵蚀红壤经植被恢复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指数显著提高,可溶性有机质的腐殖化指数略有增大,可溶性有机质结构更复杂,更不易被分解,因此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刘翥 杨玉盛 司友涛 康根丽 郑怀舟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红壤 植被恢复 人为干扰对福建建瓯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07年 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保护完整的常绿阔叶林(forest in conservedarea,C)和地处同镇,生境基本一致,曾受人为严重破坏的吴大源村和七道村的常绿阔叶林(forest with human-caused disturbance,D)为对象,分析人为干扰对建瓯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C群落与D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别为69.3和78.7,差异明显。D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是因为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所占比例较C群落增多所致。群落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指数及其均匀度计算表明,人为干扰对群落上层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D群落高大乔木待恢复。D群落经过多年封山育林,由于种类入侵和竞争,正在形成物种更为丰富的当地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该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与封山育林相结合,可能是维持甚至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郑宇 朱锦懋 郑怀舟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常绿阔叶林 人为干扰对福建建瓯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2008年 人为干扰是引起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主要因素.以位于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保护完整的常绿阔叶林(C)和地处同镇,光照、降雨、土壤、气温等自然环境因子基本一致,但曾受人为严重破坏的两处常绿阔叶林(人为干扰群落,D)为对象,分析人为干扰对建瓯市常绿阔叶林群落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群落垂直空间结构方面,人为干扰主要破坏了群落垂直结构的上层,进而导致整个群落垂直结构的变化.对群落水平结构的分析表明,经过封山育林,D群落正向C群落演替.以米槠(Castanopsis cariesii)种群为代表对建瓯常绿阔叶林在人为干扰下种群分布格局的变化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两群落米槠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且各项聚集强度指数无显著差异.虽然D群落中米槠重要值相对较低,在人为砍伐后的群落恢复过程中,由于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根桩萌蘖能力,从而仍具有较高的聚集度. 郑宇 郑怀舟关键词:常绿阔叶林 福建万木林3种常绿乔木的光合生理特征比较 被引量:10 2010年 在自然生境下,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福建含笑(Michelia fujiannensis)、闽楠(Phoebe bournei)和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树种的光饱和点在500~1 000μmol.m-2.s-1之间,光补偿点在10μmol.m-2.s-1以内,表观量子效率在0.04~0.07之间,3种树种中福建含笑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叶绿素含量及叶氮质量分数最高,比叶质量最低;而观光木的表观量子效率最高,光补偿点最低.因此,3种树种都能适应较广的光强范围,其中福建含笑在高光环境下具有很高的光合能力,而观光木对弱光的利用效率最高,这为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生理生态依据. 钟圣 王健 王健 郑怀舟 林恬关键词:光合生理 福建含笑 闽楠 观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