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龙
- 作品数:30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一种利用剩余污泥制备具有催化功能陶粒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剩余污泥制备具有催化功能陶粒的方法,利用剩余污泥、粉煤灰、炉渣的不同配比通过添加少量的SiO<Sub>2</Sub>和Al<Sub>2</Sub>O<Sub>3</Sub>提高陶粒的性能,并且通过活性...
- 李登新李玉龙纪豪李洁冰王瑾段元东吕伟史振涛尹佳音伊玉王倩高扶朋欧阳赣蔡文倍
- 一种快速降解水中PVA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降解水中PVA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包括:向含有PVA的水中加入单过硫酸氢钾(PMS),调节pH值,加入催化剂进行降解。本发明的方法在常温下即可进行,适用范围广,此非均相Co<Sub>3</Su...
- 李登新段元东吕伟李玉龙李洁冰欧阳赣高扶朋王瑾纪豪蔡文倍史振涛侯晓鹏
- 一种基于空气催化氧化吸收烟气的湿法脱硝系统及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空气催化氧化吸收烟气的湿法脱硝系统,氧化吸收塔顶部的尾气出口连接气体混合室,氧化吸收塔侧面的溢流口、溢液回流口均连接储液罐,氧化吸收塔侧面的吸收液入口、在线监测取样口分别连接吸收液储罐、第一在线浓度监...
- 李登新 肖政国 阳光辉孙红蕊黄浩 夏华磊姜东 王雅萌 张荣梁 薛飞 郭启浩王贝贝李玉龙 郭庆峰王瑾 曹露陈盛 胡逸文 杨天佑 王飞坤 袁晓玲 嵇梦圆 刘二燕 梁程
- 一种聚乙烯醇缩丁醛和聚偏氟乙烯共混膜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乙烯醇缩丁醛和聚偏氟乙烯共混膜及其制备方法,共混膜由质量比为1~9∶1~9的聚乙烯醇缩丁醛和聚偏氟乙烯组成;制备方法,包括:(1)将聚乙烯醇缩丁醛和聚偏氟乙烯溶于溶剂中,在90℃下搅拌直至溶解,静置、脱泡...
- 王军严丽李玉龙贾强黄璐
- 聚氯乙烯与聚醚砜共混平板膜的研究
- 2013年
- 采用剪切黏度法、稀溶液黏度法对聚氯乙烯(PVC)/聚醚砜(PES)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然后采用液-固相转化法制备了PVC/PES共混膜,并对共混膜的性能进行表征。PVC/PES共混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稀溶液黏度测试结果和共混膜断面的电镜扫描(SEM)图表明,共混比为9/1,8/2,7/3,2/8及1/9时,共混体系是相容的。膜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ES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PVC膜的水通量、拉伸强度和韧性。通过对水通量和机械性能的比较,共混比为7/3时,膜的水通量和机械性能比较好。
- 陈高升王军李玉龙吴俊蒋淑红叶文婷
- 关键词:聚氯乙烯聚醚砜相容性水通量机械性能
- 无机纳米颗粒对聚氯乙烯(PVC)/聚醚砜(PES)共混膜的性能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首先探讨了ZnO、Al2O3、TiO2、SiO2四种无机纳米颗粒的加入对PVC/PES共混溶液剪切黏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纳米颗粒的加入对PVC/PES共混膜断面和表面微观结构、水通量、截留率、亲水性、孔隙率、机械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无机纳米颗粒均使共混膜的表面孔径和孔隙率减小,亲水性和截留率增大.添加无机纳米颗粒的膜,其孔隙率越大,水通量也越大.未添加无机纳米颗粒的PVC/PES共混膜,孔隙率最大,但水通量小于添加SiO2和ZnO后的膜.这一点说明膜的水通量不仅与孔隙率有关,与膜的亲水性也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加入无机纳米颗粒还可以略微改善膜的抗拉伸性能.
- 陈高升吴俊蒋淑红李玉龙王军
- 关键词:聚氯乙烯聚醚砜无机纳米颗粒共混
- 一种基于臭氧催化氧化吸收烟气的湿法脱硝系统及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臭氧催化氧化吸收烟气的湿法脱硝系统,包括气体吸收器,气体吸收器中设有含氧转移催化剂的NaCl吸收液;气体吸收器的入口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连接,气体吸收器的尾气出口与尾气吸收塔连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与气体...
- 李登新肖政国阳光辉孙红蕊黄浩夏华磊姜东王雅萌张荣梁薛飞郭启浩王贝贝李玉龙郭庆峰王瑾曹露陈盛胡逸文杨天佑王飞坤袁晓玲嵇梦圆刘二燕梁程
- 一种水处理用固废质陶粒滤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用固废质陶粒滤料及其制备和应用,按重量份数,原料组分包括:固体废弃物100份;黏结剂0‑10份;膨胀剂2‑10份;水15‑35份。制备:将固体废弃物进行预处理,然后同黏结剂和膨胀剂、水混匀成球,焙烧,...
- 李登新李天鹏李玉龙
- 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纳米添加剂混合添加到溶剂中,60~90℃条件下加热搅拌3~6小时,静置,脱泡,得到铸膜液;(2)用刮刀将铸膜液平...
- 王军陈高升李玉龙吴俊蒋淑红
- 碳氮比对垃圾干化及能源化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采用自制的生物干化实验装置,以高含水率混合收集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C/N比(15、20.7、24.6和30)对垃圾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比较了4组干化产物的RDF产率和产品性质。结果表明,不同C/N比垃圾生物干化理化性质与脱水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低C/N比处理的pH、NH_3挥发率均大于高C/N处理。C/N比为20.7垃圾生物干化效果最佳,在这种比例下处理的含水率下降幅度、垃圾水分去除率、单位有机物脱水能力和低位热值增幅均大于其他处理组。经过12 d生物干化,不同C/N比垃圾含水率分别下降了16.5%、20.3%、13%和15.4%,干化产物低位热值同比原生垃圾增长了78.3%、114.5%、65.8%和79.0%,达到了垃圾经济性焚烧要求,其硫、氯元素含量低于0.5%,重金属的含量也在可以合理范围内,可作为RDF燃料制备原料。
- 李玉龙蔡文倍李登新
- 关键词:C/N生物干化能源化利用低位热值R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