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血管
  • 11篇血管病
  • 8篇皮质
  • 8篇皮质下
  • 6篇缺血
  • 6篇卒中
  • 5篇血性
  • 4篇心脏
  • 4篇心脏协会
  • 4篇皮质下缺血性
  • 4篇卒中协会
  • 4篇痴呆
  • 3篇梗死
  • 2篇血管性认知损...
  • 2篇血管性认知障...
  • 2篇血流
  • 2篇抑郁
  • 2篇皮质下缺血性...
  • 2篇缺血性血管病
  • 2篇脑血

机构

  • 20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0篇糜建华
  • 14篇曹雯炜
  • 12篇俞羚
  • 11篇李焰生
  • 9篇徐群
  • 5篇支楠
  • 4篇林岩
  • 4篇耿介立
  • 4篇潘元美
  • 4篇宋叶平
  • 3篇陈莺
  • 3篇董荃
  • 3篇卢东
  • 3篇赵薇
  • 2篇周滟
  • 2篇孙亚蒙
  • 2篇苏爱萍
  • 2篇陈刚
  • 2篇高丽
  • 1篇柴文

传媒

  • 9篇神经病学与神...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被引量:129
2013年
背景和目的作者对当前的成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评估和治疗的证据和处理建议进行总结。目标读者是负责为起病48 h内的患者提供服务的各种专业人员,包括院前救护人员、内科医师、相关医疗保健人员及医院管理者。本指南将取代2007年的指南和2009年更新版。方法由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组选择工作小组成员,他们代表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工作小组成员结合各自专长选择相关主题内容,着重回顾上次指南发表后的文献,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证据分级标准来分类证据并予以推荐。结果本指南的目的是降低卒中相关的残疾和死亡率。指南支持卒中照料体系的全局概念以及卒中治疗的各个细节,从患者识别到紧急医疗服务的激活、转运和分诊,从急诊的最初几个小时到卒中单元。指南讨论了早期卒中的评价和一般医疗护理,以及缺血性卒中特定的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和脑复苏的生理性最优化。结论由于许多的推荐还是依据于有限的证据,故特别需要更多的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的研究。
耿介立俞羚孙亚蒙宋叶平曹雯炜杨晓岚杨立刚林岩潘元美糜建华苏爱萍董荃邹静陈莺高枚春李焰生
关键词:急诊医疗卒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MoCA及MMSE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中应用的比较
目的了解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状态,各认知域的变化特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9例仁济医院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门诊登记的SIVD患者,将其分为认知正常NCI组、血管性认知损害无痴呆V-CIND组和血管性...
曹雯炜糜建华周滟李焰生徐群
关键词: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患者早期认知障碍的影像学标志物研究
目的脑小血管病是老年人群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磁共振技术对明确其机制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为止,脑小血管病早期认知障碍的影像学标志物还未明确。因此我们拟对一组非痴呆脑小血管患者进行多模式磁共振检查,以明确各影像学参数与认知...
徐群曹雯炜董荃俞羚糜建华李焰生陈雪周滟
关键词:标志物影像学
皮质下缺血性抑郁和皮质下缺血性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比较皮质下缺血性抑郁和皮质下缺血性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间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l disease,SIVD)患者,根据抑郁和痴呆的诊断标准及17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of Depression,HRSD)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为无抑郁或痴呆组(29例)、抑郁组(19例)、痴呆组(12例)、抑郁伴痴呆组(10例)。应用HRSD对各组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价,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抑郁症状的表现特点。结果 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社会经济因素及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发生率,抑郁组以抑郁情绪(1 7例,89.5%)、精神性焦虑(16例,84.2%)、躯体性焦虑(15例,78.9%)最突出,而痴呆组和抑郁伴痴呆组以阻滞(8例,66.6%和9例,90.0%)最突出。就严重程度,除睡眠障碍外,抑郁组以焦虑躯体化症状[0.8(0.2,2)]最严重,而痴呆组和抑郁伴痴呆组以阻滞症状[1(0.3,1.8)和1.1(0.3,2)]最严重。抑郁组的抑郁程度较抑郁伴痴呆组更高(P=0.026)、焦虑躯体化更突出(P<0.01)。结论皮质下缺血性抑郁和皮质下缺血性痴呆及两者共存的患者的情绪损害特点存在着差异,皮质下缺血性抑郁较偏向于经典抑郁症所致情绪障碍,皮质下缺血性痴呆和皮质下缺血性抑郁伴皮质下缺血性痴呆的患者则较偏向于皮质下缺血性病变所致情绪障碍。
糜建华曹雯炜徐群李焰生
关键词: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抑郁痴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高峰期神经内科急诊患者的特征
2021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高峰期神经内科急诊患者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对2020年疫情高峰期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患者与2018年和2019年同一时间段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就诊症状进行比较,并对2020年患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评估。结果 2020年疫情高峰期女性患者构成比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急性卒中和躯体化症状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不同性别、年龄及症状分类间PTS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8、0.909、0.224)。结论疫情高峰期,女性、躯体化症状患者相对减少,故疫情后续流行期间,要求为重视本学科女性和躯体化症状患者的健康。
宋叶平王丽玲郭莎莎董青李焰生糜建华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皮质下缺血性抑郁
2010年
自1997年krishnann和alexopoulos分别提出了"血管性抑郁"的假说后,血管性抑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此后,在对其中的mri定义的血管性抑郁的研究发现,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变(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 sivd)不仅与认知损害及死亡高风险有关,其在血管性抑郁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糜建华李焰生
关键词:皮质下血管性抑郁VASCULAR血管病变假说
大脑和小脑梗死伴肿胀的管理推荐: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声明被引量:70
2014年
背景和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肿胀的最佳治疗尚不明确,很需要指南来指导如何处理这个严重并发症、如何提供最佳的全面的神经和医学照料以及如何在患者情况恶化面临外科干预的复杂抉择时给予家属最佳的告知。本科学声明为累及大脑或小脑半球的伴肿胀的缺血性卒中提供了早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写作组采用系统文献回顾,参考已发表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病率和死亡率报道、临床和公共卫生指南、行政部门的声明、个人文件及专家观点,对已有证据进行总结并指出现有知识中的空缺。专家组通过MEDLINE、EMBASE和Web of Science搜索直到2013年3月的医学文献,对其中相关的有关成人的文章进行回顾。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的框架组织证据,遵循相关学会的方法对证据的确切性和等级进行分类。本文得到美国心脏协会广泛的内部同行评审。结果确定了脑梗死导致的大脑半球性(累及全部或大部分的大脑中动脉区域)和小脑性(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或小脑上动脉)肿胀的临床标准。预示幕上半球梗死伴肿胀的病情恶化的临床征象包括新发或加重的意识障碍、脑性眼睑下垂和瞳孔变化。对伴肿胀的小脑梗死,意识水平下降是脑干受压的结果,故包括早期出现的角膜反射消失和瞳孔缩小。应确定标准化的定义以促进多中心和以人群为基础的有关发生率、患病率、危险因素和结局的研究。对脑肿胀高危人群的识别必须包括临床和影像学数据。如果大面积卒中患者需要全面的抢救,转入有神经监护的单元是必要的。这些患者最好被送入配备了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的医师,如神经科重症监护医师或血管神经专科医师的重症监护室或卒中单元。综合的医学照料包括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血压控制、液体管理及血糖和体温控制。对于有肿胀的幕上半球缺血性卒中,不�
陈莺林岩俞羚潘元美孙亚蒙高丽糜建华曹雯炜支楠
关键词:小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脑肿胀小脑半球
最新AD研究用诊断标准:IWG-2标准被引量:35
2014年
在过去的8年中,国际工作组织(IWG)和美国国立老化研究院-阿尔茨海默协会(NIA-AA)建立了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标准,它能更好地定义AD的临床表型,整合了生物标记物于诊断流程中,并覆盖了疾病的全程。本意见书充分地权衡了IWG标准的优缺点,建议改进诊断框架。依据这些改进,AD的诊断变得简单,只要有恰当的AD临床表型(典型或不典型)和与AD的病理相一致的病理生理学生物标志物出现。我们认为疾病的下游的定位性生物标志,如容积性磁共振成像(MRI)和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FDG-PET)等,适合更好地测量和监测疾病过程。本文还详述了非典型性AD、混合性AD和AD临床前期的特异诊断标准。
陈刚曹雯炜俞羚糜建华Dubois BFeldman HHJacova CHampel HMolinuevo JLBlennow KDeK osky STGauthier SSelkoe DBateman RCappa SCrutch SEngelborghs SFrisoni GBFox NCGalasko DHabert MOJicha GANordberg APasquier FRabinovici GRobert PRowe CSalloway SSarazin MEpelbaum Sde Souza LCVellas BVisser PJSchneider LStern YScheltens PCummings JL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临床表型淀粉样蛋白AD病理生理
血管性因素对认知损害和痴呆的促成作用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被引量:22
2012年
背景与目的本科学声明提供了血管性因素对认知损害(co,airiveimpairment)和痴呆促成作用证据的纵览。血管性因素在老年认知损害和痴呆中的作用十分普遍。本文对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的定义、神经病理学、基础科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神经影像学的作用、血管性和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潜在的防治方法进行了回顾,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总体指导,以进一步加深对VCI和痴呆及其防治的理解。方法写作组成员由写作组联合主席基于先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名,并经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流行病学和预防委员会以及文稿监督委员会批准。写作组采用系统文献回顾(主要涵盖1990年至2010年5月期间的文献)、以往公布的指南、个人资料以及专家观点总结现有证据,提出当前知识的不足,并对适当的问题根据AHA标准制定推荐意见。所有写作组成员均有机会对推荐意见进行评论并认可了最终版本。经AHA的同行评议以及卒中委员会领导阶层、流行病学和预防委员会以及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审阅后,最终获得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批准。结果VCI概念的提出涵盖了与所有类型脑血管性脑损害(而不仅仅是卒中)相关的整个认知障碍(cognitivedisorder)谱,其范围从轻度认知损害到完全痴呆。神经血管单元和脑血流调节机制障碍可能是VCI的潜在病理生理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脑淀粉样血管病已成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微梗死、微出血、脑出血以及VCI风险的一个重要标志。老年认知损害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常常是AD与微血管性脑损害的混合状态,二者可叠加和协同增高认知损害风险。就此而言,MRI和其他神经影像学技术在VCI的确定和识别中起着
曹雯炜糜建华宋叶平余寿芬王飞李焰生宋叶平(译)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的认知特征及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探讨其与各项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病灶、白质病变(WML)和内侧颞叶萎缩(MTA)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9例仁济医院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门诊登记的SIVD患者,将其分为NCI组、V-...
曹雯炜糜建华周滟徐群李焰生
关键词: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MT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