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文
- 作品数:119 被引量:1,114H指数:21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9
- 2003年
- 结合塔里木北缘的库车拗陷和塔北隆起这两个构造单元的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利用一维热传导方程,给出了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的热结构。塔里木北缘地区平均地表热流为45mW/m^2左右,地幔热流约为20~24mW/m^2,莫霍面温度为514~603℃,热岩石圈厚度138~182km。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区地震测深剖面揭示的P波速度结构和岩石学,结合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确定了该区的岩石圈强度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圈的流变分层现象明显,整个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以脆性性质为主,下地壳底部才显韧性性质,壳下岩石圈地幔也表现为脆性性质,具有典型的“三明治”结构。此外,岩石圈强度也具有横向变化的特征,隆起区强度大于坳陷区强度;从南往北,强度依次降低,塔北隆起南部强度最大,库车坳陷强度最小。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拉张背景下强度为4.77×10^(12)~5.03×10^(13)N/m,挤压背景下为6.5×10^(12)~9.40×10^(13)N/m,其脆-韧性转换深度在20~33km之间。塔里木北缘的岩石圈较冷且强度较大,岩石圈表现为刚性并以整体变形为主。该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也表明了这一整体变形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李华韩用兵贾承造魏国齐
- 关键词:塔里木北缘岩石圈地球动力学P波速度结构岩石学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板块构造”课程的教学特点分析与思考被引量:2
- 2017年
- "板块构造"是一门关于地球演化历史的课程,也是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海洋科学等地学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当前,我国高校正在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一流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路径之一。鉴于加州理工学院及其地球科学学科的国际一流地位和该课程的重要性,笔者拟从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方式、课程考核与教学质量测评等不同维度来介绍这门课程的基本情况,以飨同行。总体而言,"板块构造"课程在内容上注重板块构造的运动学分析,突出定量化表达;教学手段上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课程考核上强调多元、综合,平时作业占据相当比例,突出过程考核和管理;课后注重教学质量反馈评估。结合加州理工学院地学院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目前国际上本科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还对我们国内目前的本科地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讨。
- 刘绍文
- 关键词:教学改革
- 济阳坳陷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28
- 2005年
- 利用该区油气勘探积累的大量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 结合地热学方法, 给出了该区的深部地热状态. 在此基础上, 利用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岩石圈流变剖面. 结果表明, 沉积盖层底面温度在129~298℃之间, 基底热流为54.3~60.5 mW/m2; 上地壳底部温度为406~436℃, 相应热流为47.7~52.6 mW/m2; 中地壳底部温度为537~572℃, 热流为41.3~46.3 mW/m2; 莫霍面温度为669~721℃, 地幔热流为38.1~43.1 mW/m2, 热岩石圈厚度为71~90 km. 上述热状态参数与地壳厚度以及地表热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表热流越高, 则相应的深部温度和热流也越高, 热岩石圈厚度也越薄. 济阳坳陷较高的热状态与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弧后扩张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 岩石圈纵向流变分层现象明显: 上、中地壳基本为脆性, 而中地壳底部及下地壳几乎均为韧性层, 壳下岩石圈为韧性. 此外, 也存在横向变化, 各凹陷岩石圈总强度不一. 济阳坳陷岩石圈总强度为1.52 × 1012 ~ 2.16 × 1012 N/m,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约为24 km, 与力学强地壳(MSC)厚度基本一致. 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深部地壳矿物的脱水以及地幔楔热物质的上涌, 在地壳底部产生部分熔融, 并引发岩浆的底侵和向上侵入. 这一地球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华北及东部地区下地壳的粘度降低、从而发生韧性流动的原因. 济阳坳陷岩石圈的上地壳脆性断裂变形和中下地壳的韧性流动这一分层变形特征决定了济阳坳陷新生代以来的成盆动力学机制.
- 刘绍文王良书龚育龄李成李华韩用兵
- 关键词:地球动力学流变学地层热力学油气勘探工作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热流及其构造意义
- 大陆边缘是衔接大陆岩石圈和洋盆之间的过渡单元,记录了大陆岩石圈张裂到海底扩张以及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大陆俯冲消亡的过程.此外,大陆边缘区还发育了众多沉积盆地,是世界深水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主要场所.大陆边缘热流和岩石圈热...
- 刘绍文雷晓
- 关键词:油气勘探热流分布地质构造
- 华南下扬子区泥页岩热物性测试与分析
- 岩石热物性(Thermal properties)是研究盆地热体制和构造—热演化过程的重要参数,也是影响盆地油气资源准确评价的因素之一。它主要包括热导率、生热率、比热、热容、密度和热扩散率等,其中,岩石的热导率和生热率是...
- 李香兰刘绍文郝春艳王华玉
- 关键词:泥页岩屏蔽效应下扬子区页岩气资源生热率
- 南海成因机制及北部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研究进展被引量:22
- 2006年
-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北部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南海的形成演化动力学过程对理解该区地质、资源、环境等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开展的岩石圈热状态、流变学及南海成因机制和国际上伸展盆地成因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区的大地热流相对较高,平均为75 mW/m2,其中绝大部分为来自地幔热流的贡献。莫霍面温度亦较高,从陆架向海盆方向,深部地温越来越高。岩石圈具有温度高、强度低和强烈流变分层等特征,且下地壳表现为韧性流动变形。伸展盆地成因模拟研究已从运动学向动力学模拟过渡,并逐渐强调岩石圈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目前对南海成因机制的理解仍存在争议,大陆裂解过程中岩石圈热-流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是控制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对南海形成中岩石圈的热-流变学结构随时间的演化过程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 刘绍文施小斌王良书高抒胡旭芝冯昌格
- 关键词:地球动力学南海北部
-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深部地热-流变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 岩石圈热结构和热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地球动力学问题,不同的构造单元,如造山带和盆地,伴随不同的构造-热事件,并体现出明显不同的岩石圈热结构和热状态特征。岩石圈的流变学能揭示岩石圈的力学状态,而岩石圈的这种热力学性质控制其变形...
-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
- 关键词:岩石圈热结构地球动力学
- 中国大陆中西部地区岩石圈性质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 本文从深部构造对盆地变形的控制作用出发,利用收集到地热、岩石热物性参数和岩石圈结构资料,对中西部重点盆地区的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重磁资料处理揭示了该区的深部构造信息和岩石圈性质;此外,进一步结合新构造和...
- 刘绍文王良书贾承造
- 关键词:岩石圈前陆盆地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塔里木盆地热导率特征
- 冯昌格刘绍文王良书李成
- 莺歌海盆地周边区域构造演化被引量:112
- 2001年
- 莺歌海盆地周边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综合分析表明 ,该盆地形成和演化构造应力场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古新世末至早渐新世印支地块快速向南东方向挤出 ,同时伴随着地块的顺时针旋转运动。第二阶段 ,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印支地块向南东挤出运动逐渐减弱 ,华南地块整体仍然相对稳定。莺歌海盆地处于左旋剪切状态。第三阶段 ,中、晚中新世随着印度地块逐渐楔入欧亚板块内部 ,印支半岛的挤出运动进一步减弱。至中中新世末 ,华南地块整体开始挤出。第四阶段 ,上新世—第四纪印支地块相对稳定 ,华南地块挤出运动继续进行 ,两地块间的相对运动呈右旋剪切运动。莺歌海盆地新生代的构造应力场演化受太平洋板块、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相互作用控制。其中 ,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所导致的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相对运动 ,是决定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应力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 郭令智钟志洪王良书施央申李华刘绍文
- 关键词:莺歌海盆地欧亚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