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慧
- 作品数:22 被引量:309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生长环境及培养基对小麦单倍体胚萌发率和成苗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为了提高小麦单倍体幼胚的萌发率和成苗率,对不同小麦材料与玉米的杂交穗在不同生长环境(离体培养、盆栽和大田生长)及不同培养基[1/2MS培养基MC1,添加50 mg/L维生素C和150 mg/L谷氨酰胺的1/2MS培养基MC2,添加0.5 mg/L IAA(Indole-3-acetic acid)、0.5 mg/L KT(Kinetin)、150 mg/L谷氨酰胺的1/2MS培养基MC3]中的单倍体胚诱导及成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条件及培养基对小麦单倍体胚的诱导及成苗均具有显著影响。小麦杂交穗离体培养条件下获得的单倍体胚质量较高,单倍体胚萌发率和成苗率分别为81.5%和63.0%,比大田条件下提高60.1%和3.4倍,比盆栽提高30.4%和68.0%。不同小麦材料在MC3培养基中的培养效果最好,小麦单倍体胚平均萌发率和平均成苗率在MC1培养基上分别为42.3%和15.3%,在MC2培养基上分别为46.2%和27.5%,在MC3培养基上分别为65.6%和38.2%。综合分析,1/2 MS+0.5 mg/L IAA+0.5 mg/L KT+150 mg/L谷氨酰胺对中小胚和发育不良幼胚的培养效果较好,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萌发率和成苗率,但一次培养成苗率较低,需要及时更换培养基进行促根壮苗培养。
- 吴晓军胡喜贵陈向东姜小苓胡铁柱李笑慧程威茹振钢
- 关键词:小麦单倍体胚培养基生长环境萌发率成苗率
- 基于小麦外引种质资源的抗旱性分子标记检测及实用性评价被引量:7
- 2021年
- 为了有效利用外引小麦种质资源和评价小麦抗旱性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以48份小麦外引种质为材料,测定干旱条件下种子的相对发芽率,并利用4个小麦抗旱性相关分子标记进行抗旱基因(1-feh-w3、Dreb-B1、NRX-B1和FerA1)的分布检测。结果表明,外引种质材料的平均相对发芽率为70.0%,变异范围为34.9%~94.5%,中等及以上抗旱性等级种质材料占85.4%。外引小麦种质中4个抗旱性相关基因存在8种单倍型,Dreb-B1、FerA1基因各自的2种单倍型间平均相对发芽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1-feh-w3基因的Westonia type单倍型与Kauz type单倍型,NRX-B1基因的TaNRX-B1a单倍型与TaNRX-B1b单倍型间平均相对发芽率无显著差异;TaDreb-B1a、TaFer-A1(H)单倍型与平均相对发芽率均呈显著正相关,1-feh-w3、NRX-B1基因与平均相对发芽率相关性不显著。平均相对发芽率以单倍型组合Westonia type/TaDreb-B1a/TaFer-A1(H)/TaNRX-B1a最高,达到77.35%。验证了抗旱性基因Dreb-B1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而1-feh-w3基因2种单倍型对抗旱性选择无效。
- 吴晓军胡喜贵陈向东姜小苓张雪宁王玉泉董娜胡铁柱李笑慧茹振钢
- 关键词:小麦抗旱性相对发芽率分子标记
- 黄淮麦区若干高产小麦品种穗光合性能及产量性状的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为了解黄淮麦区几种高产小麦品种穗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为筛选高光合育种亲本提供依据,以矮抗58、百农418、百农419、豫麦49和周麦18为试材,研究了其穗部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颖壳横切面结构及产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百农419穗部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特性。在开花期、花后7 d及花后15 d其光合速率分别比矮抗58高14.12%,42.86%,6.11%,比百农418高2.69%,4.65%,4.50%,比豫麦49高11.45%,12.08%,16.24%,比周麦18高22.92%,6.35%,10.64%;其颖壳叶绿素a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较高,Chla/Chlb分别比矮抗58高22.47%,20.04%,0.41%,比百农418高5.72%,18.63%,3.21%,比豫麦49高6.14%,25.68%,0.56%,比周麦18高12.35%,21.26%,2.49%,具有较强的光能捕获能力;Fv/Fm在4个测定时期均最高;此外,百农419颖壳细胞组织较厚,维管束数目较多,大维管束的周长与面积较大,具有较强的"流"能力。产量结果显示,百农419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高出矮抗58 25.22%和14.05%、高出百农418 17.15%和10.82%、高出豫麦49 23.74%和19.28%、高出周麦18 8.55%和8.57%,差异显著。综合试验结果认为,百农419穗部光合能力较强,产量较高,具有作为绿穗灌浆高光效育种亲本的潜力。
- 丁位华陈向东冯素伟胡铁柱王丹杨艳艳李笑慧茹振钢
- 关键词:黄淮地区高产小麦产量性状
- 小麦半粒种子发芽特性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为了加快小麦品质育种进程,以籽粒类型不同的6个小麦品种的半粒种子为材料,整粒种子为对照,分别在三种苗床上测定其发芽率和出苗率。结果表明,半粒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不受籽粒颜色和角质程度影响,但与籽粒长短有关:短圆型籽粒的半粒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较整粒种子的显著降低,长卵型和长粒型籽粒的半粒种子发芽率与整粒种子无显著差异,但发芽势减弱,拱土能力变差,在沙床和土床上的出苗率显著降低;对半粒种子的伤口进行封蜡处理后,可使出苗率提高至正常籽粒水平。
- 李淦李笑慧胡铁柱
- 关键词:小麦半粒种子发芽率出苗率
- 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百农AK58(矮抗58)及配套生产技术
- 茹振钢赵虹汤其林李友勇胡铁柱邱军霍晓妮李淦欧行奇李笑慧高尊诗刘明久冯素伟陈刚立董娜
- “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百农AK58(矮抗58)及配套生产技术”科技成果属于农业科学应用研究领域,在河南省重点项目“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项目编号96-002-03)”,“小麦优异种质合成与品种创新(项目编号03230...
- 关键词:
- 关键词:小麦百农AK58
- 百农矮抗58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动态变化及产量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以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为材料,通过对其生育后期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单株叶面积以及透光率进行研究,探讨高产小麦品种冠层结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百农矮抗58群体的自动调节能力强,播量弹性较大,基本苗在135万~270万苗/hm^2条件下其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大;百农矮抗58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单株绿叶面积和冠层透光率的变化动态呈现一定规律性,花后20d是冠层各测定指标变化的转折点,此时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达最大值,而下部叶片急剧衰亡、绿叶面积消失、透光率逐渐增大。冠层上部叶片功能期长,始终是光合主体,为后期籽粒灌浆提供物质基础。
- 冯素伟胡铁柱李小军丁位华李笑慧茹振钢
- 关键词:百农矮抗58播量冠层结构产量性状
- 117份小麦种质中5个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研究我国小麦主产区部分小麦品种中矮秆基因的分布,为发掘具产量潜力且利用较少的矮秆基因提供种子依据。【方法】利用5个矮秆基因分子标记,对我国小麦主产区117份小麦种质进行检测。【结果】117份种质材料中,矮秆基因分布频率依次为Rht8(68份,58.1%)>Rht-B1b(56份,47.9%)>Rht-D1b(46份,39.3%)>Rht9(18份,15.4%)>Rht13(14份,12.0%)。部分种质中同时携带2个矮秆基因的组合占到37.8%;同时携带3个及以上基因的组合占到21.4%,其中以同时携带Rht-B1b、Rht-D1b和Rht8基因种质最多,占到12.8%。5种矮秆基因均不携带的种质有15份,占到12.8%。【结论】鉴定出14份携带Rht13矮秆基因的新种质。
- 陈向东吴晓军胡喜贵李淦姜小苓李笑慧李小利胡铁柱茹振钢
- 关键词:小麦矮秆基因分子标记株高
- 小麦不同光合器官对千粒重贡献的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以5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别进行穗遮光、套透明袋、剪旗叶、剪倒二叶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对不同品种千粒重的影响,以分析不同光合器官对千粒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品种千粒重的影响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3个处理对百农高光3709的千粒重影响均较大,尤其是穗光合对千粒重的贡献最大;不同处理对千粒重的影响基本一致;各光合器官对千粒重的贡献大小表现为:穗器官>旗叶>倒二叶.
- 冯素伟董娜姜小苓茹振钢李笑慧程振普
- 关键词:小麦千粒重光合器官
- 不同小麦品种抗低温能力比较被引量:8
- 2010年
- 选择基因型不同的14个小麦品种进行超低温处理,观察植株地上部的受冻级别及幼穗受冻情况,比较不同小麦品种之间的抗低温能力,探讨小麦品种的整体抗寒性以及评定抗寒性的标准.试验表明:品种类型不同,其抗低温能力有很大差异.越冬期幼穗分化在二楞期前不易受冻,一般偏春性品种冬前幼穗分化状态在二楞期后,冬性品种和半冬性品种在当地以单楞状态越冬.试验中忍耐低温较强的品种有:非黑土地24、邯郸6172、淮麦0454和百农矮抗58.地上部冻害级别结合观察越冬期幼穗分化时期及幼穗冻害级别,不仅能准确评定新品系的抗寒性,而且还可鉴定新品系的冬春性.
- 冯素伟董娜胡铁柱李淦李笑慧茹振钢
- 关键词:抗寒性幼穗分化
- 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要点被引量:3
- 2006年
- 李淦李笑慧齐尚红
- 关键词:品种特征特性栽培要点小麦良种亩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