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宇
- 作品数:43 被引量:669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黑土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60
- 2005年
- 应用时空转换的方法,研究了黑土区自然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在随后2-100年的耕作中1m土层土壤持水能力、C、N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由自然土壤-植被系统转化为人工农田系统后,黑土储水量减少17.6%-30.8%;对土壤碳库影响是缓慢的,1m土层的碳库储量100年来减少了23.71%;在0-50cm土层中氮素变化与碳库变化相似,但在50-100cm土层氮库100年来变化不大。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水土流失效果显著,人工农田系统较自然生态系统多流失水27t/hm2,土为38t/hm2。在这些变化中,时间的作用是缓慢的,不占主导地位,仅起辅助作用,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
- 韩晓增王守宇宋春雨乔云发
- 关键词:黑土生态
- CROPWAT模型在调亏灌溉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03年
- 有限的水资源和增加的食物需求 ,无论对于雨养还是灌溉农业来说都需要提高水的利用率。控制的调亏灌溉在基本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了水分消耗。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模型可起到发挥产量潜力及提供实用建议的作用。为评价联合国CROPWAT模型在调亏灌溉时间表上的实用性 ,土耳其、摩洛哥以及巴基斯坦分别在棉花、甜菜及马铃薯上进行了一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模型能适当地预报水胁迫的影响 ,但需要校验主要作物参数。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校验不同作物参数的步骤。研究证明 ,这个模型在改进试验研究的方法设计及确定过程与结果的不一致性方面很有价值。此外该模型提供了更加系统的结果分析 ,数据的描述更统一且结果更兼容。结果显示 ,这个模型在研究和预测方面功能强大 ,而且 ,能够在不同的供水、土壤及作物栽培条件下预测调亏灌溉时间表。图 2 ,表 6 ,参 9。
- 宋春雨韩晓增于莉王守宇金彩霞
- 关键词:调亏灌溉灌溉
- 黑土不同植被覆盖与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4
- 2009年
- 试验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植被覆盖(无植被、杂草和作物覆盖)与施肥管理(无肥、化肥和化肥加有机肥)下所形成的不同的土壤属性对微生物类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组成、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覆盖与施肥管理下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明显多于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在长期没有肥料的投入的情况下,经不种作物直接培养后,土壤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情况为:草地>作物覆盖>裸地;种植玉米后微生物的总数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裸地>草地>作物覆盖。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施肥管理方式下的土壤,在不种作物直接培养的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表现为:化肥配施有机肥耕地>化肥耕地>无肥耕地,种植玉米后微生物的数量亦呈相同趋势。种玉米后微生物的总数量均比不种作物直接培养的有所增加,裸地、草地、无肥、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的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比不种作物直接培养的处理分别增加268%、34.74%、10.90%、24.92%、78.48%,其中裸地增加量最大。
- 严君韩晓增王守宇
- 关键词:植被覆盖施肥真菌放线菌黑土
- 干旱条件下黑土农田水分特征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应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干旱年份不同施肥处理下的黑土农田水分状况。结果表明:在干旱年份, 大气降水不能满足玉米对水分的需求, 土壤利用“土壤水库”中的水分进行补给, 在玉米全生育期土壤供水量占玉米耗水量的比例为22.23%-25.99%;肥料的施用能够调节土壤的供水能力, 表现为化肥+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无肥处理;玉米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也表现出相同趋势;肥料的施用, 特别是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能够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
- 邹文秀韩晓增王守宇李良皓
- 关键词:黑土作物耗水
- 寒地黑土大豆轮作与连作不同年限土壤酶活性及相关肥力因子的变化被引量:30
- 2009年
-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寒地黑土大豆轮作与连作不同年限土壤酶活性与相关肥力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和土壤C、N和C/N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轮作与连作不同年限,土壤酶活性、有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和土壤C、N及C/N均有较大变化,与正茬相比,迎茬、连作土壤酶活性均降低,其中连作二年,脲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降低幅度最大,分别比正茬降低了29.6%、51.0%和41.9%;土壤C、N和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也是大豆连作二年降低最多,分别比正茬降低了18.0%、35.3%和40.4%、53.6%、41.3%,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C、N及有效养分含量均有所恢复,但大豆长期连作,上述各种成分又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C、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脲酶、转化酶、磷酸酶与各种养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大豆连作使土壤酶活性降低,有效养分含量下降,是造成大豆连作障碍而导致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王守宇李晓慧许艳丽
- 关键词:土壤酶大豆黑土
- 外加可溶性碳氮对不同热量带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9年
-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外加可溶性碳、氮对不同热量带经长期施肥的3种农田土壤:黑土、潮褐土和红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施氮肥和可溶性碳配施氮条件下,不同热量带土壤N2O排放量从高到低分别为潮褐土(0.868、3.07μg.g-1),红壤(0.511、0.731μg.g-1),黑土(0.221、0.294μg.g-1),且添加可溶性碳显著促进了土壤N2O排放量。在黑土、潮褐土和红壤长期不同施肥土壤中,单施氮肥和可溶性碳配施氮后N2O排放量均表现为化肥+有机肥土壤>化肥土壤>无肥土壤,且与无肥土壤相比,红壤的化肥土壤N2O排放量增加254%,潮褐土化肥土壤增加49.5%,黑土化肥土壤增加1.74%,说明在有效积温越高的土壤上长期施肥对土壤N2O损失的贡献越大。研究结果还表明,外加可溶性碳、氮后,潮褐土铵态氮含量的减少幅度和硝态氮含量的增加幅度均显著高于黑土和红壤,说明潮褐土中氮素损失潜能大。
- 朱霞韩晓增乔云发王守宇
- 关键词:N2O排放氮肥长期施肥
- 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变化Ⅳ.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被引量:63
- 2006年
- 应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中国东北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再循环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20年间变化趋势如下:不施肥处理黑土总有机碳(TOC)含量下降了7.83%;施用化肥N和NP处理,黑土TOC含量分别下降了4.56%和1.61%,NPK处理上升了0.33%.单一的循环处理下降了5.56%;N+循环、NP+循环和NPK+循环分别提高了0.35%、1.05%和0.64%.证明了无肥、单纯的氮、磷化肥和原始的有机农业循环方式不能保持黑土TOC,呈下降趋势;合理施用化肥和化肥加有机肥模式能保持黑土TOC稳定或略有增加.黑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E)表现为施肥高于无肥,其增加幅度为8.64%~28.4%,循环加化肥处理ROE均高于对应的化肥处理,与秸秆产量关系Y=19032X-7950.6(R^2=0.759),与TOC关系Y=14.192X+23.9(R^2=0.802).轻组有机碳(LF-C)变化与ROE趋势相同.黑土非活性有机碳库胡敏酸和富里酸无论在何种施肥方式下均呈下降趋势或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与试验前土壤相比,胡敏酸下降幅度在1.64%~26.23%之间;富里酸下降幅度在2.33%~28.68%之间,化肥配施循环猪圈肥能够减缓二者的下降谏度甚至能够稍有增加.
- 赵丽娟韩晓增王守宇刘鸿翔李海波苗淑杰王风
- 关键词:黑土养分循环有机碳
- 海伦地区黑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平衡特征研究被引量:34
- 2003年
-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综合观测场的大气降水量、土壤水的蒸散量和1.5m土体含水量连续观测结果,分析了黑土地区降水规律与分布状态、土壤对大气降水的接纳能力、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和土壤蒸散量,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黑土区唯一水分来源,统计观测场50年降水量平均为550.7mm;土壤水年平均蒸散量为477.8mm,与蒸散对应年份的平均降水量为491.8mm,97%的降水参加了农田生态系统内水分循环,其循环方式为土壤—作物—大气。1.5m土体内水分变化为411mm~647mm,土壤含水量处于458mm~505mm时间为90%以上,土壤水通过气象上的旱、涝、常规水分年达到平衡,年内是通过春、夏、秋、冬四季达到土壤水分平衡。图5,表2,参5。
- 韩晓增王守宇宋春雨王建国孟凯张兴义
- 关键词:黑土土壤水分
- 黑土区水田化肥氮去向的研究被引量:34
- 2003年
- 选取东北北部黑土地区水稻生产上施氮量、施肥方法和主要氮肥品种 (尿素 )为参数 ,采用示踪元素微区法和常规尿素小区法 ,连续 2年系统地研究了水田化肥氮的去向 .结果表明 ,化肥氮 2 2 .2 %~4 6 .1%进入了水稻体内 ,平均为 37.7% ,当年进入土壤中的残留氮 12 .7%~ 2 5 .4 % ,氨挥发为 8.8%~17.2 % .作物对化肥氮的利用高低决定于施氮方法 ,化肥氮深施、混施均比表层施用利用率高 ,低施肥量化肥氮利用率比高施肥量利用率高 .土壤残留量与施肥方法有关 ,深施和高施氮量均增加土壤残留 .15N试验证明 ,由于东北北部黑土比较粘重和土体构型的原因 ,在土层深度为 80cm以下未检测出土壤残留化肥氮 ,示踪试验和小区试验证明 ,化肥氮的激发效应 (PE)
- 韩晓增王守宇宋春雨乔云发
- 关键词:黑土区水田化肥氮
- 外加可溶性碳、氮对不同热量带土壤氨挥发的影响被引量:5
- 2009年
-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静态吸收法,研究了外加可溶性碳、氮对不同热量带经长期施肥的3种农田土壤:黑土、潮褐土和红壤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促进了土壤氨挥发,在单施氮肥和可溶性碳配施氮条件下,不同热量带土壤氨挥发量从高到低分别为潮褐土(14.3、7.37 mg.kg-1),黑土(1.52、1.11 mg.kg-1),红壤(0.998、0.402 mg.kg-1).添加可溶性碳显著减少土壤因施氮肥产生的氨挥发量,其中黑土减少27.0%,潮褐土减少48.5%,红壤减少60.0%.在黑土、潮褐土长期不同施肥土壤中,单施氮肥后氨挥发量均表现为无肥土壤>化肥土壤>化肥+有机肥土壤,与可溶性碳配施氮后氨挥发量变化规律相反;在红壤长期不同施肥土壤中,单施氮肥和可溶性碳配施氮后氨挥发量均表现为无肥土壤>化肥土壤>化肥+有机肥土壤.研究结果还表明,外加可溶性碳、氮后,潮褐土铵态氮含量的减少幅度和硝态氮含量的增加幅度均显著高于黑土和红壤,说明潮褐土中氮素损失潜能大.
- 朱霞韩晓增乔云发王守宇李晓慧严君
- 关键词:氨挥发氮肥长期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