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霞
- 作品数:23 被引量:12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老年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检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CRP、糖代谢指标及动态血压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单纯高血压组)、3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GHb A1c)及血清CRP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并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FBG、FINS、CRP、IRI、GHbA,c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单纯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24h平均脉压(24h-mPP)、日间平均脉压(dmPP)、夜间平均脉压(nmPP)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61.20±8.22)mmHg(1mmHg=0.133kPa)比(54.50±7.85)mmHg,(65.97±11.86)mmHg比(59.73±11.71)mmHg,(56.43±9.87)mmHg比(49.27±8.36)mmHg]。结论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一样,存在胰岛素抵抗,CRP及脉压水平对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和临床意义。
- 李东霞潘志红张江蓉段俊丽顾袆卢维晟
-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C反应蛋白质胰岛素抵抗
- 老年人血栓调节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8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按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值分成4组:低度危险组42例,中度危险组8例,重度危险组24例,极度危险组6例。比较4组血浆TM值。结果4组间的血浆TM随着钙化总积分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浆TM值和冠状动脉钙化总积分呈正相关(r=0.957,P<0.01)。结论血浆TM水平是反映老年冠心痛患者内皮损伤的良好标志。也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指标。
- 潘志红张江蓉袁惠敏刘芳李东霞潘永瑜
- 关键词:冠心病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激活素A、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及其意义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检测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激活素A水平,观察其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激活素A、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血清激活素A浓度分别为(657.48±193.67)pg/mL,(423.75±169.36)pg/mL,较对照组(127.94±61.73)pg/mL升高(P<0.05)。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亦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结论:与2种重要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激活素A水平增高,且冠状动脉斑块越不稳定其增高水平越明显。激活素A可能通过调节斑块的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良好预测指标之一。
- 李东霞张江蓉潘志红
- 关键词:冠心病激活素A白介素-6C反应蛋白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2010年
- 目的:研究ACS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CS患者60例,其中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ACS患者经抗缺血治疗(硝酸酯类、钙拮抗药、酌情使用β受体阻断药及ACEI/ARB)及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药物等治疗后,进行4个月随访。同时选取30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及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ACS组和对照组入院时、治疗4个月后血清MPO和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院时和治疗4个月后AMI组、UAP组血清MPO、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AMI组和UAP组MPO、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个月后,ACS患者MPO、CRP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AMI组和UAP组患者血清MPO、CRP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PO、CRP随ACS病情变化而改变,可作为诊断和预测ACS的指标。
- 李东霞潘志红陈书艳高兴旺王以枫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髓过氧化物酶C-反应蛋白易损斑块
- 老年住院患者474例死亡病例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疾病救治率,合理分配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老年科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特征及变化趋势的分析,为做好老年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9年2月我院老年科住院死亡患者临床资料474例。按照年龄分为3组,(60~79)岁组27例,(80~89)岁组259例,≥90岁组188例。采用ICD-10为疾病分类原则,对死亡年龄、病死率、死亡季节分布、死亡原因系统疾病、死亡病种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年间我院老年科收治患者4 942例,死亡474例,病死率为9.6%,平均死亡年龄(88.19±5.38)岁。冬季(12月-2月)病死率最高,夏季病死率较低,统计分析显示各季节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最高,其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肺部感染是各年龄组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病种第1位。80岁以上老年患者第2至4位死亡病种依次是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和肺癌。结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是老年患者常见死因原因。重视老年患者综合评估、合理用药,加强保健防病宣教,开展定期门诊随访和健康体检,对降低老年患者死亡率有积极意义。
- 魏璐李东霞陈书艳
- 关键词:老年住院患者
- 托特罗定联合坦洛新在高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中疗效研究被引量:22
- 2016年
- 目的评价胆碱能受体阻滞剂酒石酸托特罗定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坦洛新缓释胶囊联合治疗高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的疗效。方法2015年1—7月期间年龄大于等于80岁的我科住院男性患者,符合BPH以及符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OAB诊断治疗指南标准共97例。年龄80~98岁,平均87.7岁。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坦洛新治疗组(51例)和托特罗定联合坦洛新治疗组(46例)。结果治疗8周后,坦洛新组IPSS总分从治疗前的(18.3±2.7)分减少到(13.3±3.1)分(t=14.94,P〈0.05),OAB评分(OABSS)从(9.3±2.7)分减少到(6.8±1.9)分(t=3.92,P〈0.05),残余尿(PVRV)从(36.5±32.3)ml下降到(16.2±12.1)ml(t=14.98,P〈O.01),24h尿急次数、尿失禁次数、夜尿次数较前好转。托特罗定联合坦洛新治疗组能进一步改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0ABss评分,联合治疗组还能明显减少24h尿急次数、尿失禁次数、夜尿次数,治疗效果优于坦洛新组(t=-6.23、-3.98、-9.01、-11.5、-14.8,P〈0.01)。但治疗8周后,前列腺体积以及PVRv的改善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0.94,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事件(主要为口干)发生率8.7%(4/46),坦洛新组5.9%(3/5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99.47,P〉0.05)。两组均未发生急性尿潴留。结论酒石酸托特罗定联合盐酸坦洛新治疗高龄男性BPH合并OAB患者中有效、安全,疗效优于单用坦洛新。
- 陈琼方根强韩丽李东霞
- 不同糖耐量老年人群高血糖及血糖波动对骨代谢的影响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 探讨不同糖耐量老年人群高血糖及血糖波动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分别选择正常糖耐量(NGT)组、糖耐量异常(IGR)组和2型糖尿病(T2DM)组各30例老年男性患者,采集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2hPBG)、HbA1c、血脂、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素(PTH)、25-羟维生素D[25(OH)D].并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IGR和T2DM组患者的全天平均血糖水平、全天血糖标准差(SD)、日间血糖绝对差值(MODD)、餐后血糖>7.8 mmol/L的时间百分比.结果 IGR组、T2DM组的FBG、2 h PBG、HbA1c均高于NGT组,T2DM组高于I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BUN、Cr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R、T2DM组ALP、PTH大于NGT组,T2DM组大于I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R、T2DM组25(OH)D小于NGT组,T2DM组小于I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血Ca、血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全天平均血糖水平、SD、MODD、餐后血糖>7.8 mmol/L的时间百分比均大于I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性高血糖和血糖波动均对骨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患者均应及早开展必要的糖尿病教育及相关骨代谢检测,严格控制血糖及其波动,从而减少及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 李东霞陈书艳周妍陈琼刘芳
- 关键词:葡糖耐量试验血糖高血糖症
- 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颈动脉硬化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了解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158例年龄为68~93岁老年非糖尿病患者,每例均行标准75g口服糖耐量试验,同时测定血脂、血清CRP水平、空腹胰岛素等生化指标。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内IMT并了解斑块情况。结果:患者中糖耐量正常者(NGT组)48例,糖耐量异常者(IGT组)71例,2型糖尿病(DM组)39例,3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等均无明显差异。3组颈总动脉IMT均值分别为0.72、0.78、0.83mm,DM组及IGT组较NGT组显著升高(P<0.01),DM组与IGT组间差异无显著性,DM组斑块发生率(62%)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3组CRP水平分别为(1.05±0.64)、(1.77±0.82)、(2.03±0.63)mg/dL,并呈上升趋势,两两比较DM组及IGT组较NGT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DM组与IGT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糖耐量异常人群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慢性亚临床炎症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 刘芳潘志红潘永瑜李东霞
- 关键词:葡萄糖代谢障碍动脉硬化C反应蛋白
- 辛伐他汀和阿西莫司联合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和阿西莫司联合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确诊为混合型高脂血症的门诊病人随机分成单药组(辛伐他汀20 mg/d,po)和联合用药组(辛伐他汀20 mg/d+阿西莫司0.25 g,bid,po),每组30例,进行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病人降脂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4周治疗,两组病人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T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的差值和HDL-C浓度的比值[(TC-HDL-C)/HDL-C]均显著降低,HDL-C浓度显著升高,但联合用药组TG浓度的降低和HDL-C浓度的升高明显优于单药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和少见。结论:辛伐他汀和阿西莫司联合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病人的疗效明显,安全性好。
- 张江蓉卢维晟袁惠敏李东霞昌菁潘志红
-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西莫司高脂血症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在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测定112例不同类型老年CHD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的DD、Fg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AM I;2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35例)的DD、Fg含量高于对照组(6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26例)和陈旧性心梗组(OM I;23例)(P<0.01);AM I组的DD、Fg含量高于UA组(P<0.01);对照组、SA组和OM I组的DD、F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血浆DD、Fg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检测血浆DD、Fg含量对判断CHD的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袁惠敏刘芳李东霞张江蓉潘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