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
-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物理系物理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 Ag(100)表面氧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和STM图像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氧原子的吸附对于Ag(100)表面结构和电子态的影响.通过PAW总能计算研究了p(1×1)、c(2×2)和(2^(1/2)×2*2^(1/2))R45°等几种原子氧覆盖度下的吸附结构,以及在上述结构下Ag(100)表面的弛豫特性、吸附能量、功函数等一系列物理量.研究表明:在(2^(1/2)×2*2^(1/2))R45°-2O吸附Ag(100)表面的情况下,每格两列就会缺失一列银原子,即产生了缺列再构,这导致了银原子层间的垂直距离的差异和水平位置的偏移.进一步的局域原子态密度计算表明:在Ag(100)表面(2^(1/2)×2*2^(1/2))R45°-2O吸附的结构中,吸附氧原子和衬底银原子层之间的结合主要来源于表层银原子的4d态和吸附氧原子的2p态的强烈的轨道杂化.还模拟计算了在不同偏压和针尖高度的STM图像,为实验工作者研究该表面的STM图像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 陈文斌陶向明陈鑫谭明秋
- 关键词:STM图像
- Cu(100)表面c(2×2)-N原子结构与吸附行为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总能计算研究了金属铜(100)面的表面原子结构以及氮原子的c(2×2)吸附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在Cu(100)c(2×2)-N表面系统中,氮原子处于四度配位的空洞(FFH)位置,距离最表面铜原子层的垂直距离为0.20,最短的Cu—N键长度为1.83.结构优化的计算否定了被吸附物导致的表面再构模型,即c(2×2)元胞的两个铜原子在垂直于表面方向发生相对位移,一个铜原子运动到氮原子之上的模型.该吸附表面的功函数约为4.65eV,氮原子的平均吸附能为4.92eV(以孤立氮原子为能量参考点).计算结果还说明,Cu—N杂化形成的表面局域态的位置在费米面以下约1.0eV附近出现,氮原子和第一层以及第二层铜原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杂化作用.该结果为最近有关该表面的STM图像的争论提供了判据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
- 赵新新陶向明陈文斌陈鑫尚学府谭明秋
- 氢原子在Ru(0001)表面的化学吸附被引量:6
- 2007年
-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原子的污染对于Ru(0001)表面结构的影响.通过PAW(projector-augmented wave)总能计算研究了p(1×1)、p(1×2)、(3~(1/2)×3~(1/2))R30°和p(2×2)等几种氢原子覆盖度下的吸附结构,以及在上述结构下Ru(0001)面fcc(面心立方)格点和hcp(六方密堆)格点的氢原子吸附.所得结果表明,在p(1×1)-H、p(1×2)-H、(3~(1/2)×3~(1/2))R30°-H和p(2×2)-H几种H原子覆盖度下,以p(1×1)-H结构单个氢原子吸附能为最大.在p(1×1)-H吸附结构下,由于氢原子吸附导致的Ru(0001)表面第一层Ru原子收缩的理论计算数值分别为-1.11%(hcp吸附)和-1.55%(fcc吸附),因此实际上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两种吸附方式都有一定的几率.而实验中观察到的“清洁”Ru(0001)表面实际上是有少量氢原子污染的表面.不同覆盖度和氢分压下氢原子吸附的污染对Ru(0001)表面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其表面的各种特性都会随覆盖度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 陈鑫陈文斌尚学府陶向明戴建辉谭明秋
- 关键词:表面污染
- Ni(111)表面一氧化碳和氢共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本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总能计算研究了一氧化碳和氢原子在Ni(111)表面上p(2×2)共吸附系统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态,结果表明CO和H原子分别被吸附于两个对角p(1×1)元胞的hcp和fcc位置.以氢分子和CO分子作为能量参考点,总吸附能为2.81eV,相应的共吸附表面功函数φ为6.28eV.计算得到的C—O,C—Ni和H—Ni的键长分别是1.19,1.96和1.71,并且CO分子以C原子处于hcp的谷位与金属衬底原子结合.衬底Ni(111)的最外两层的晶面间距在吸附后的相对变化分别是+1.6%(Δd12)和+0.4%(Δd23).对于Ni(111)表面CO和氢原子p(2×2)单吸附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在Ni(111)p(2×2)/H表面吸附系统中,fcc位置吸附的氢原子其能量最低,吸附高度是0.90;而在Ni(111)p(2×2)/CO表面中,hcp位置吸附的CO其能量最低,吸附高度是1.33.在Ni(111)p(2×2)/(CO+H)中每个CO和H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约为0.60eV.由于Ni(111)的存在使得CO和H原子作用增强,为更好地理解Ni(111)作为催化表面在Fisher-Tropsch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 赵新新陶向明陈文彬陈鑫尚学府谭明秋
- 关键词:共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