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艳
- 作品数:80 被引量:541H指数:13
-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震后趋势判断及强余震预测技术方法研究-全球7级以上地震序列研究
- 苏有锦李忠华赵小艳刘自凤
- 该项研究系统整理给出了1977-2010年全球412个M≥7.0地震序列资料(M≥4.0序列目录);开展了序列特征的统计研究,主要包括序列震型分类、余震频度、最大余震统计特征研究,余震区尺度、震区背景地震活动水平与强余震...
- 关键词:
- 关键词:地震预测
- 2018年云南通海M_S5.0地震前视应力时空特征被引量:7
- 2018年
-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资料,计算了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13日,2018年云南通海M_S5. 0地震震中100 km范围内3. 0≤M_L<5. 0地震的震源参数,得到参数间的定标律关系。为了扣除震级对视应力的影响,采用规准化视应力,获得了规准化视应力时间进程及空间分布图像。结果显示:地震视应力与震级、地震矩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 63,0. 37,视应力与地震矩的相关性不显著;视应力标度率特征符合区域构造特征。通海M_S5. 0地震前15. 6个月,视应力和规准化视应力均出现高值异常,距离震中46 km,出现高值异常区域,说明该区域高视应力值对5级以上地震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 彭关灵赵小艳刘自凤孔德育
- 关键词:地震视应力地震危险性震源参数
- 云南强震的水位异常指标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为进行强震的年度预测,采取年变化率做为水位变化参量,大于或小于一定的年变化率值即为强震异常。在研究多年的强震前地下水位异常震例的基础上,在云南3个地震区分别确定了指标观测井及其强震的预测指标:丽江地震区选择丽江井,水位异常判定指标为年变化率R临≤-1.10;楚雄地震区为大姚井,指标是R临≥0.03;滇西南地震区为双江井,指标是R临≤-0.30。分区建立的预测指标对于强震的时空强三要素可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这些研究结果可在今后的预测实践中检验与修正。
- 张立赵洪声苏有锦赵小艳
- 关键词:地下水位
- 2018年云南通海5.0级地震前波速比变化特征被引量:8
- 2018年
- 采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ML≥2. 0地震的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了云南地区51个台站的波速比,分析了2018年通海5. 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通海地震前震中附近波速比以高值变化为主要特征,有4个台站在高值变化前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下降—回升过程;(2)波速比变化出现的时间与震中距有一定关系,距离震中较近的TOH台波速比开始下降、回升和达到高值的时间都比稍远的JIS,YUJ和GEJ台要晚;(3) 2015—2017年云南4次MS≥5. 0地震震中均位于发震前一年波速比均值降低或正负变化交界地区,此次通海地震也遵从了上述规律,震中位于2018年1—7月波速比升高和降低区域的交汇地带。初步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前波速比升高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后期震中周围有流体渗入,流体的参与使得前期因应力增强造成的微裂隙达到了水饱和状态,从而导致波速比vPvS增大。
- 刘自凤张天继付虹李智蓉王光明赵小艳余达远
- 关键词:波速比
- 2009年云南姚安M_S6.0地震余震序列尾波Q_c值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利用云南大姚地震台记录到的2009年姚安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基于尾波单次散射理论,估算该次地震震源区尾波Qc值。结果表明:中心频率为1.5 Hz时,振幅衰减率β(f)在-0.141 27~-0.043 05之间,平均值为-0.074 60;Qc值在33.3~99.8之间,平均值为65.5。并得出Qc值与频率的关系:尾波波源因子与震级成正比,与频率成反比。主震发生后头几天,尾波Qc值(1.5 Hz)波动较大,之后在±1.5倍方差线内趋于稳定,且没有超过5级的强余震发生。姚安地区尾波Qc值具有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地区的低Qc值特征。
- 李琼秦嘉政钱晓东赵小艳毛慧玲
- 关键词:姚安地震尾波衰减余震序列
- 2018年云南通海M_S5.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构造讨论被引量:22
- 2018年
-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的快报观测报告和地震事件波形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8年云南通海MS5. 0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使用Seis_CAP程序和改进的格点尝试法同时反演2次主震的震源机制解。重定位后,2次通海主震的震中位置分别为(24. 188°N,102. 726°E)和(24. 191°N,102. 725°E),震源深度分别为11. 08 km和9. 24 km。重定位结果显示,通海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呈NE-SW向条带状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为3~12 km。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2次主震均为走滑型地震,最佳拟合深度分别为8. 1 km和6. 4 km。综合分析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空间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资料,认为小江断裂带中南段西支的明星—二街断裂或与其平行的隐伏断裂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 王光明刘自凤赵小艳樊文杰李永莉彭关灵孙楠
- 关键词:双差定位发震构造
- 磁暴活动与云南新一轮地震活跃期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对通海地磁台记录的磁暴(K指数≥5)年频次分析发现,磁暴活动的周期有强弱之分,与云南省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对比分析看到,磁暴活动较强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的活跃期相对应,磁暴活动较弱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活动平静期相对应。目前,云南地震平静期已持续15年,即将进入第Ⅴ活跃期,大震发生的危险逐日增强。磁暴发生的数目和太阳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太阳活动极大年磁暴多,太阳活动极小年磁暴少。现太阳黑子数处于低谷转斩段,2011年后将增强,磁暴活动也会有所增强。跟踪磁暴活动,关注磁暴发生的频次及磁暴周期的由弱转强,对预测云南新一轮地震活跃期的来临有着重要意义。
- 李树华赵小艳
- 关键词:太阳黑子数
- 2014年云南3次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演化特征被引量:7
- 2020年
- 利用2008-2019年云南及其邻区3121次M≥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了不同时段云南地区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变化和2014年3次强震震区的时间变化,分析了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3次强震震中位于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区域或其边缘,各震源区震前空间演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地震发生后应力张量方差快速回升,同时在滇西和滇南-滇西南地区形成2个低值区域;3次强震前3~5年震源区应力张量方差变化过程总体呈正"V"字型,下降过程持续2年左右后开始转折并趋势回升,在正"V"字型形成过程的趋势回升阶段发生地震,回升至发震的时间间隔为1~3年。初步分析认为,3次强震前震源区的震源机制趋于一致是孕震过程中应力增强的一种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应力张量方差趋势下降后发生转折,表明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增强。
- 刘自凤付虹彭关灵赵小艳李孝宾茶文剑
- 关键词:强震
- 汶川8.0级地震后云南地震趋势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根据川滇地区7级地震活动特征、四川7.0级地震与云南地震活动状态的统计规律、川滇MS≥6.7强震幕式活动特征、云南5级地震活动特征以及汶川地震后川滇3级地震活动特征等,分析了汶川地震后云南的地震趋势,初步认为:云南地区1~2年内进入新一轮强震活跃期的可能性小;川滇地区下一强震活动区应该以四川为主,而云南MS≥6.7地震的活动强度要比四川低,最大地震可能为7.0级左右,川滇菱形块体为短期内最可能发生M≥5地震的区域。
- 赵小艳付虹王强
-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地震趋势
- 利用地方震、远震走时和面波数据联合反演日本俯冲带P波和S波层析成像被引量:1
- 2019年
- 通过最新收集的大量高质量的地方震和远震事件的到时数据进行联合反演,我们确定了日本俯冲带约700km深度的P波和S波速度层析成像。我们还使用远震瑞利波的振幅和相速度,确定了日本及其附近海域下方20~150s周期基阶瑞利波的二维相速度图像。研究区精细三维S波层析成像可通过地方震和远震事件的S波到时,及瑞利波相速度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得到。我们的反演结果揭示:一维原始速度模型中,俯冲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呈现明显的高速区。在板块上方的地幔楔和太平洋板块下方的地幔中存在显著的低速异常。俯冲板块和周围地幔之间速度有明显的差异,表明温度、水含量和/或部分熔融程度有显著的横向变化。地幔楔低速异常是由板块脱水作用和地幔楔拐角流造成。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板块下方显示片状的低速区,这可能反映了地幔深部热上涌以及地幔柱软流圈的俯冲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地震数据联合反演,对于得到地壳和地幔可靠的层析成像图像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
- X.LiuD.P.Zhao张晓曼(译)赵小艳
-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联合反演体波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