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洋洋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轮耕
  • 2篇玉米
  • 2篇生育
  • 2篇土壤
  • 2篇小麦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田
  • 1篇悬臂
  • 1篇悬臂构件
  • 1篇有机碳
  • 1篇玉米田
  • 1篇栈道
  • 1篇生理特性
  • 1篇生育期
  • 1篇生育生理
  • 1篇受力
  • 1篇受力钢筋
  • 1篇碳库
  • 1篇碳库管理指数
  • 1篇土壤活性

机构

  • 4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张洋洋
  • 2篇付国占
  • 2篇张莉
  • 2篇焦念元
  • 1篇高笑娟
  • 1篇李跃辉
  • 1篇李友军
  • 1篇杨秀

传媒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一种混凝土悬臂栈道的隐形加固装置
一种混凝土悬臂栈道的隐形加固装置,该装置包括混凝土悬臂构件,混凝土悬臂构件内设有箍筋和受力钢筋,混凝土悬臂构件的自由端设有纵向设置的盲孔Ⅰ,盲孔Ⅰ中固定安装有钢筋Ⅰ,钢筋Ⅰ伸出盲孔Ⅰ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圆环Ⅰ;混凝土悬臂构件...
李跃辉聂梦强高笑娟张洋洋董银张胜
文献传递
轮耕对夏玉米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常规耕作(3C)、1年深翻+2年常规耕作(DP2C)、2年深翻+1年常规耕作(2DPC)和连续3年深翻(3DP)对活性有机碳的时空变化以及碳库活度、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先增后降,开花期达到峰值。与常规耕作相比,深翻能够显著提高0~4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分别平均提高2.33%、4.54%和3.82%。不同耕作处理间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以3DP处理最高、2DPC处理次之,两者均显著高于3C处理。从土壤空间角度看,3DP处理和2DPC处理能够有效延缓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降低速度,促进有机碳在土层中的均匀分布。但从生态效益和节本增效的角度出发,连读多年常规耕作后,秸秆还田条件下,隔一年深翻既能增强土壤碳汇能力,又可改善大气环境,是适合该地区的耕作方式。
张莉张洋洋付国占焦念元梁超贺杨秀
关键词:轮耕夏玉米田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作物生育生理特性的影响
试验于2011至2012年小麦-玉米生长季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场试验田进行。针对华北小麦-玉米两熟农田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连续免耕或浅耕,造成土壤耕层变浅、容重增大、影响作物产量的突出问题,采用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秸秆...
张洋洋
关键词:小麦玉米生育生理籽粒产量
文献传递
轮耕对冬小麦田土壤酶活性时空变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解轮耕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和分析了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连续3年常规耕作(3C)、1年深翻+2年常规耕作(DP2C)、2年深翻+1年常规耕作(2DPC)和连续3年深翻(3DP)处理的冬小麦田土壤酶活性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深翻均可提高0~40cm土层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其中秸秆还田后平均增幅分别为24.92%、9.20%、6.66%和11.04%,经深翻处理后平均增幅分别为5.33%、6.26%、2.02%和3.43%。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处理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2DPC和3DP处理相对3C处理20~40cm土层4种土壤酶活性降低幅度较小。秸秆还田配合2DPC、3DP土壤耕作处理不仅能提高酶活性,也有利于酶在土壤中均匀分布。
张莉李友军付国占焦念元张洋洋
关键词:轮耕小麦生育期土壤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