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 作品数:21 被引量:143 H指数:6 供职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尼麦角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 2025年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尼麦角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尼麦角林联合SGB治疗,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吞咽情况、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31%vs.73.08%,P<0.05);观察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AS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声门关闭、喉痉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采用SGB联合尼麦角林治疗可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安全性良好,效果较为理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姚玉婷 赵鹏 李燕 姚玉鑫 刘敏肖关键词:卒中 吞咽障碍 星状神经节 尼麦角林 尼麦角林联合叩刺穴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叩刺穴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5例急性脑梗死伴吞咽困难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Ⅱ组、Ⅲ组,每组35例,Ⅰ组采取常规治疗结合吞咽功能训练,Ⅱ组在Ⅰ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麦角林治疗,Ⅲ组在Ⅰ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麦角林联合叩刺穴位治疗,治疗1个疗程。采用中文版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及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价吞咽能力,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组中文版GUSS、VF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Ⅲ组高于Ⅰ组、Ⅱ组(P<0.05),Ⅱ组高于Ⅰ组(P<0.05)。Ⅰ组、Ⅱ组、Ⅲ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4.29%、85.71%、94.29%,Ⅲ组高于Ⅰ组(P<0.05)。结论尼麦角林联合叩刺穴位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病人的吞咽功能。 赵鹏 郜静 吕建东 姚玉婷 肖志娟关键词:吞咽困难 尼麦角林 吞咽功能 综合训练法用于15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和研究综合训练法在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1-01—2014-0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0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根据入院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150例患者采用常规训练措施,观察组150例患者则采用综合训练,两组患者在用药治疗方案上均保持一致。分别对两组患者训练前、训练1个月、训练2个月时的认知功能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Fugl-Meyer量表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认知、运动以及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在训练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定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18.97±6.4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24±4.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MMSE、Fugl-Meyer以及Barthel评分分别为(24.97±5.47)分、(57.66±8.67)分、(65.55±8.68)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24±7.10)分、(34.64±8.56)分、(43.23±5.7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应用综合训练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认知、运动及生活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短期训练仅能改善认知功能,需根据患者需要适当调整训练时间。 郜静 李芳 赵鹏关键词:脑卒中 尼麦角林结合舌三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结合舌三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脑梗死伴有吞咽困难患者10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活血化瘀治疗及二级预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尼麦角林结合舌三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吞咽困难改善效果、数字广度测验(digit span,DS)评分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吞咽困难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Ⅰ级占比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DS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尼麦角林结合舌三针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吞咽困难及认知障碍。 赵鹏 郜静 肖志娟关键词:脑梗死 尼麦角林 尼麦角林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分析。方法:纳入104例P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尼麦角林联合taVNS治疗。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神经递质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干预4周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各维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均升高(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均降低(P<0.05),血清5-羟色胺、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升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尼麦角林联合taVNS治疗PSCI疗效确切,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神经递质及炎性因子水平相关。 陈兰英 张旭 肖志娟 闫昆 刘敏肖 唐进松 赵鹏 李伟关键词:尼麦角林 迷走神经电刺激 认知功能障碍 神经递质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尼麦角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尼麦角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尼麦角林治疗;C组在B组的基础上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吞咽障碍筛查量表(EAT10)、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X线片吞咽造影检查(VFSS)、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管阻力指数、最大峰值流速,以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C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SSA、洼田饮水试验、EAT10、NIHSS评分、大脑动脉血管阻力指数,以及血清NSE、ET-1水平低于治疗前,VFSS、SWAL-QOL评分及血清CGRP水平高于治疗前,最大峰值流速及平均血流速度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SSA、洼田饮水试验、EAT10、NIHSS评分、大脑动脉血管阻力指数,以及血清NSE、ET-1水平比较结果显示,C组B组>A组,且任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尼麦角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可提升血清CGRP水平,降低血清NSE、ET-1水平,促进神经修复,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临床疗效。 赵鹏 姚玉婷 贾贤达 肖志娟 郜静 李燕 沈文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 尼麦角林 吞咽障碍 脑血流动力学 吞咽功能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YS1001P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吞咽困难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YS1001P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性脑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2组均行卒中后对症治疗,包含控制血压和血糖、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脂代谢、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等,在此基础上采用吞咽和神经肌电刺激仪YS1001P治疗,研究组额外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20 d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临床疗效。采用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和电视X线透视下吞咽造影检查(videoflu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的吞咽功能,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口腔期、咽期、误吸评分及VFSS评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7.50%(P<0.05),研究组血清NGF和BDNF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YS1001P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神经营养水平有关。 赵鹏 姚玉婷 贾贤达 肖志娟 李燕 沈文关键词:脑梗死 吞咽困难 星状神经节阻滞 水突穴体表电刺激联合指趾端刺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随机对照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与观察水突穴体表电刺激联合指趾端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偏头痛患者64例,按就诊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水突穴体表电刺激联合指趾端刺)和对照组(药物治疗),每组32例。观察组水突穴体表电刺激隔日1次,4次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5日再开始下1个疗程,共3个疗程。指趾端刺与水突穴体表电刺激同步治疗,隔日1次,4次为一疗程。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50 mg,1次/晚,疗程约2个月。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3、6个月分别观察镇痛效果(VAS评分)、疼痛发作次数、综合症状评分及临床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综合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突穴体表电刺激联合指趾端刺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确切,且无长期应用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沈文 谷婕 李芳 赵鹏 郜静 李鑫 朱红霞 苏心镜关键词:偏头痛 水突穴 阿米替林 超声高精细血流联合弹性成像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fine-flow imaging,FFI)技术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于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有颈动脉斑块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常规灰阶超声观察所有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采用超声FFI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进行血流分级,弹性成像技术测量斑块弹性参数。分析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特点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相关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为患者早期预防提供诊断依据。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超声FFI联合弹性成像技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糖尿病史、心血管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肌酐、不稳定斑块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测得观察组B/A比值、组织弹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B/A值和组织弹性评分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的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值(r=0.791,P<0.001)、弹性评分(r=0.773,P<0.001)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r=-0.270,P<0.001)与斑块的稳定性呈负相关。新生血管分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74,敏感度为51.6%,特异度为75.9%;B/A值AUC为0.822,敏感度为77.4%,特异度为86.2%。两者联合后AUC为0.864,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86.2%。结论超声高精细血流技术联合弹性成像技术通过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可用于早期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为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诊断依据,减少缺血 张洪江 贾贤达 牛亚军 赵鹏 胡晓敏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斑块 阿司匹林联合针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针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TIA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及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治疗2周为1疗程。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水平变化,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2组患者病变侧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平均峰值流速;并随访3个月TIA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后2组TG、TC、LD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HDL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组TG、TC、LDL、HDL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MCA、VA、BA平均峰值流速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MCA、BA平均峰值流速较治疗前明显减缓(P<0.05),VA平均峰值流速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MCA、BA平均峰值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IA每周平均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针刺治疗能有效改善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TIA发作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郜静 赵鹏 刘敏肖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司匹林 针刺 脑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