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树丽

作品数:21 被引量:136H指数:8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废水
  • 5篇重金
  • 5篇重金属
  • 4篇絮凝
  • 4篇PB
  • 3篇电催化
  • 3篇絮凝剂
  • 3篇重金属废水
  • 3篇纳米
  • 3篇内电解
  • 3篇金属废水
  • 3篇降解
  • 3篇浮选
  • 3篇浮选废水
  • 3篇催化
  • 2篇动力学
  • 2篇芽孢杆菌
  • 2篇生物絮凝
  • 2篇生物絮凝剂
  • 2篇铁络合物

机构

  • 21篇昆明理工大学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环境科...
  • 1篇天津市水利科...

作者

  • 21篇刘树丽
  • 20篇徐晓军
  • 11篇李天国
  • 6篇何昌华
  • 5篇朱丽云
  • 4篇刘伟
  • 3篇聂蕊
  • 3篇刘伟
  • 3篇王耀
  • 2篇曹广祝
  • 2篇李昊
  • 2篇黄启华
  • 1篇占强
  • 1篇李立雄
  • 1篇赵静
  • 1篇李萱
  • 1篇陈颖
  • 1篇韩振宇
  • 1篇王凯瑞
  • 1篇孙涵

传媒

  • 3篇化工进展
  • 2篇现代化工
  • 2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化学工业与工...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材料导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3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有色金属采选废水的来源、特征、危害及净化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5年
有色金属采选废水的有效处理已逐渐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简述了有色金属采选废水的来源成因、水质特征、污染危害及净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分析表明,有色金属采选废水污染特征虽受时间、空间影响较大,但普遍含有悬浮颗粒物、酸碱、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多类污染物,是典型的复合污染废水。不同处理方法均有各自的适用对象,某种单一方法难于实现复合污染综合净化去除。有色金属采选废水的综合控制应结合实际废水特征和方法适用对象,经技术、经济和环境分析论证,才能选择合适的净化方案。提出了未来发展中则应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为思路,重点研究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技术的联合使用、清洁生产系统工程的运用以及复合污染同时去除新方法的开发和现有方法有机集成技术等。
李天国徐晓军聂蕊刘树丽
关键词:有色金属采选污染特征降解资源化
Fe/AC內电解-H_2O_2联合技术降解浮选废水中苯胺黑药被引量:1
2016年
研究了Fe/AC內电解-H_2O_2联合技术在降解浮选废水中浮选药剂苯胺黑药(DDA)的效果及可行性。通过正交和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其工艺条件参数对DDA和COD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 H=3,Fe/AC质量比为2∶1,H_2O_2投加量为0.6 mmol·L-1,Fe/AC IME和Fenton氧化工段HRT分别为60 min和20 min的条件下,模拟废水DDA和COD浓度由200 mg·L-1、395 mg·L-1分别降至28.7 mg·L-1和32.9 mg·L-1,去除率分别高达85.6%和91.7%。Fe/AC IME-H_2O_2连续处理实际浮选废水(COD 880~910 mg·L-1)96 h后,COD去除率仍维持在88.0%以上,残留浓度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值。
李天国韩振宇徐晓军刘树丽聂蕊
关键词:浮选废水降解
微生物-化学絮凝剂对实际矿山废水中铅的处理被引量:9
2017年
将本实验室筛选出的一株对铅具有特殊吸附效果的菌株同化学絮凝剂组合复配,应用于低浓度含铅矿山废水的处理。分别研究了p H、复合絮凝剂用量、搅拌时间、温度和沉淀时间对铅离子吸附量的影响。提出了对于铅含量为5 mg/L的实际矿山废水,综合最佳处理条件为:常温、不调节原水p H、复合絮凝剂投加量为20 mg/L,快速和慢速搅拌时间分别为1 min和5 min,沉淀时间为20 min;处理后的出水铅离子质量浓度为0.781 mg/L,达到了GB25466-2010中规定的排放标准(≤1.0 mg/L),除铅率达到了84.38%。
姚颖吉刘树丽刘伟徐晓军徐晓军曹广祝
关键词:复合型絮凝剂含铅废水矿山废水处理技术
一种可浮性纳米介孔零价铁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浮性纳米介孔零价铁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首先将P123或F127加入乙醇-水溶液中搅拌至充分溶解,然后加入间苯二酚、Fe(NO<Sub>3</Sub>)<Sub>3</Sub>·9H<S...
徐晓军李天国朱丽云刘树丽凤世林刘伟
高浓度氨气去除机理及微生物增长动力学被引量:4
2017年
文中模拟实际工况,在气体流量700 L/h,气体停留时间1.2 min,循环水流量85 L/(m^3·h),循环水内营养成分COD(Cr)质量浓度40 mg/L,pH=8.5,n(N)∶n(P)=5∶1,Na Cl质量浓度400 mg/L的最佳实验条件下,通过改变氨气进气浓度来研究以沸石为填料的滴滤塔对于高浓度氨气的去除效果,得到本装置最高进气质量浓度为925mg/m3。对不同氨气负荷下塔内微生物膜上的微型动物进行鉴定与分析,可知在氨气负荷小于1 g/(L·d)时,表壳虫占优,说明了硝化菌长势良好;当氨气负荷大于1 g/(L·d),表壳虫迅速减少,摇头虫大量增多,说明硝化速率降低,硝化菌长势减弱。依照逻辑方程得到生物膜动力增长期的硝化菌挂膜量的对数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其斜率μ0=0.003 9 t-1,实验结果对实际工程中的设备设计及调试阶段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陈颖郭进刘伟徐晓军徐晓军
关键词:生物滴滤塔微生物相动力学方程
浮选废水中烷基黄药的电催化内电解降解特征及机制被引量:8
2018年
浮选废水中残留烷基黄药因其臭味、生物毒性、中碱性下稳定及残留回水对浮选工矿选别指标的影响而受到严格控制。研究开发电催化内电解技术(ECIME)协同电化学和内电解特点,可实现废水中烷基黄药的有效去除。因此,以丁基黄药(BX)为模板污染物,采用电化学表征和光谱分析等方法对烷基黄药在ECIME体系的降解去除特征、反应机制和产物途径进行探究。循环伏安扫描(CV)表明BX在碳微电极上能够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电解池的阳极和阴极室均能被降解去除。而复极化粒子电极和内电解效应降低BX分解对较低pH的依赖,使其在中性或偏碱性条件下可实现高效降解。电化学直接氧化还原和新生态·OH、Fe^(2+)和[H]类等高活性物质间接裂解协同作用是ECIME降解BX的主要机制。BX的主要降解历程为BX及双黄药→正丁醇或碳酸二异丁酯和CS_2→有机酸和H_2CO_3→H_2O、CO_2和SO_4^(2-),正丁醇和碳酸二异丁酯降解应是BX降解控制环节。
聂蕊李天国徐晓军段正洋何昌华解道雷刘树丽
关键词:丁基黄药电催化内电解降解历程
一种可浮性纳米介孔零价铁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浮性纳米介孔零价铁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首先将P123或F127加入乙醇‑水溶液中搅拌至充分溶解,然后加入间苯二酚、Fe(NO<Sub>3</Sub>)<Sub>3</Sub>·9H<S...
徐晓军李天国朱丽云刘树丽凤世林刘伟
文献传递
巨大芽孢杆菌生物絮凝剂同时去除水中Cu^(2+)、Pb^(2+)和Zn^(2+)的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巨大芽孢杆菌絮凝剂(BMF)是一种能够同时有效地去除Cu^(2+)、Pb^(2+)和Zn^(2+)的生物絮凝剂,且在不同的条件下去除率高低为Pb^(2+)>Cu^(2+)>Zn^(2+)。这3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均受p H、BMF投加量、搅拌时间和温度的影响,其中温度影响较小。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可知,BMF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多糖,在絮凝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多糖上的羟基和羧基。阐述了BMF对Cu^(2+)、Pb^(2+)和Zn^(2+)的絮凝机理包括化学反应、吸附架桥、氢键和静电引力作用等。
刘树丽李昊段正洋徐晓军何昌华宋淑敏
关键词:巨大芽孢杆菌生物絮凝剂多糖絮凝机理
锰铁氧体/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Pb^(2+)吸附性能的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锰铁氧体/生物炭吸附材料(FBC),用于去除溶液中Pb^(2+)离子。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吸附前后FBC进行表征分析,研究了溶液初始pH、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等对Pb^(2+)离子吸附的影响,探讨了吸附动力学特性和吸附等温线特性。结果表明:温度为25℃,FBC吸附Pb^(2+)离子在120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为126.1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说明FBC对Pb^(2+)离子的吸附过程主要是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再生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重复利用5次后,FBC对Pb^(2+)离子的吸附量超过70mg/g,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性能。
王耀段正洋石康伟刘树丽刘树丽何昌华何昌华黄启华
关键词:锰铁氧体生物炭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含铅废水
活性与非活性克雷伯氏菌对水中Pb^(2+)的吸附性能
2019年
针对从云南某矿山废水中分离出的1株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研究其活性菌体(AK)和非活性菌体(IK)对水溶液中Pb^(2+)的吸附性能。研究了pH、吸附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初始Pb^(2+)浓度、背景阴离子和共存阳离子对AK和IK吸附Pb^(2+)的影响,采用Zeta电位和FTIR分析进一步阐述2种吸附剂吸附Pb^(2+)的差异。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AK对Pb^(2+)的吸附量均高于IK。AK和IK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都能更好地使用Langmuir模型拟合。背景阴离子NO32-、Cl-和SO42-对AK和IK去除Pb^(2+)影响不大。Pb^(2+)、Zn^(2+)和Cd^(2+)3种重金属离子共存时,AK和IK对Pb^(2+)的吸附具有选择性。Zeta电位和FTIR分析表明,AK比IK具有更强的结合Pb^(2+)的能力,参与反应的基团主要是羟基、氨基和羧基。
李立雄刘树丽刘树丽徐晓军李萱宋淑敏赵静
关键词:克雷伯氏菌吸附剂PB2+动力学ZETA电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