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飞 作品数:42 被引量:195 H指数:7 供职机构: 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昆山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 昆山市科技计划项目 江苏省卫生厅血地寄防应用性科研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一种特殊的急性髓系-NK细胞白血病 2009年 急性髓系-NK细胞自血病(NK—AML)是一种在骨髓细胞形态学上非常类似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特殊类型的白血病,预后较差,对全反式维甲酸和亚砷酸诱导化疗方案无效。 吴鹏飞关键词:NK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骨髓细胞形态学 全反式维甲酸 亚砷酸 激素治疗前后ITP患者血清CXCL10与MBL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清中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TP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定量检测45例ITP患者激素治疗前后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CXCL10、MBL的水平。结果激素治疗前ITP患者血清CXC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6.576,P<0.05),MB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4.196,P<0.05);治疗后二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9、7.714,P<0.05)。激素治疗有效组CXCL10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871,P>0.05),而无效组的表达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有效组(q=8.933、8.914,P<0.05);激素治疗有效组MBL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966,P>0.05),而无效组的表达水平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有效组(q=3.342、2.965,P<0.05)。结论 ITP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CXCL10、MBL的表达水平不同,提示其可能在ITP的发病及治疗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有望在ITP的病情监测、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依据。 张兴利 吴鹏飞 孔荣 邱宏春关键词: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前后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前后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34例AML患者(观察组)、20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清MIP-1α和IP-10的水平。结果观察组诱导化疗前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化疗后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显著降低,与本组诱导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患者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有21例达完全缓解(CR),13例未达CR。CR组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达CR组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 CR 组(P<0.05)。CR 组与未达 CR 组 MIP-1α水平下降百分比分别为(32.51±10.34)%和(10.57±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组与未达CR组IP-10水平下降百分比分别为(45.94±13.68)%和(31.17±1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初发未治疗AML患者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52,P<0.05)。结论 AML患者不同状态下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不同,且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有望在AML的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依据。 张兴利 吴鹏飞 孔荣 邱宏春 吴得红 徐静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急性脑卒中与血清胆红素相关关系及血脂水平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05年 吴鹏飞关键词:脑梗死 脑出血 血清胆红素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40例临床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6月江苏省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40例B.CLP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免疫分型、遗传学及分子学检测结果,以及治疗方案、疗效评估和疾病转归。结果40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71.5岁(47.88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23例(57.5%),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4例(10.0%),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6例(15.0%),边缘区/脾边缘区淋巴瘤5例(12.5%),套细胞淋巴瘤2例(5.0%)。所有患者免疫表型均表达CDl9,37例患者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表达。CLL患者均表达CD5、CD23,其他类型的患者不同程度表达CD20、CD22、CDIO、CD5、FCM.7等。26例患者接受包括嘌呤类似物、葸环类、烷化剂及激素等方案化疗,治疗总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为69.2%(18/26),其中完全缓解率为15_4%(4/26),完全缓解仅见于接受含氟达拉滨方案化疗的CLL患者。26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位随访42.8个月(0.5~82.0个月),中位生存期尚未达到。结论B.CLPD临床特征多样,诊断需综合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遗传学及分子学特征等,治疗需根据患者情况制订个体化方案。 吴得红 吴鹏飞 邱宏春 孔荣 陆浩翔 吴杰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共40例,检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疗效。结果CML血液学完全缓解率为65.0%,其中CML-AP、CML-BC、CML-CP血液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7.14%,50.0%,76.19%,Ph染色体转阴率为42.3%;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经过对症治疗处理均顺利完成观察。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高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遗传学缓解率不良反应轻微。 邱宏春 孔荣 吴鹏飞关键词:甲磺酸伊马替尼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血管生成素-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血管生成素-1(Ang-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 AML 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 法检测54例初发 AML 患者(观察组)、20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清 MIP-1α、IP-10、Ang-1的含量。结果观察组 MIP-1α、IP-10、Ang-1的含量[(198.813±53.923)pg/mL、(2.332±0.745)ng/mL、(1.593±0.447)n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53.309±44.475)pg/mL、(1.569±0.485)ng/mL、(0.838±0.333)ng/mL](t =3.369、5.133、6.856,均 P <0.05)。亚组分析,在预后良好组、预后中等组、预后不良组中, MIP-1α的含量分别为(141.524±27.510)pg/mL、(196.370±31.966)pg/mL、(269.892±54.795)pg/mL, IP-10的含量分别为(2.085±0.332)ng/mL、(2.307±0.696)ng/mL、(2.685±0.348)ng/mL,Ang-1的含量分别为(1.248±0.454)ng/mL、(1.5999±0.386)ng/mL、(1.951±0.359)ng/mL。预后良好组 MIP-1α、Ang-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中等组和预后不良组(q =6.100、11.438、3.603,5.742,均 P <0.05)。但 IP-10的含量与NCCN 预后分组无相关性(q =1.225、2.643、2.016,均 P >0.05)。观察组血清 MIP-1α、Ang-1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 =0.324,P <0.05)。结论初发 AML 患者血清 MIP-1α、IP-10、Ang-1的含量在不同预后分组中存在差异,提示其可能对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兴利 吴鹏飞 吴锦昌 孔荣 邱宏春关键词: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血管生成素-1 大黄蛰虫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大黄蛰虫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90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HBV感染且HBVDNA阴性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将合并HBV感染且HBVDNA阳性患者设为c组,A组采用常规护肝治疗,B、c组均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蛰虫丸抗纤维化治疗,疗程均为5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Child-pugh评分及肝脏B超影像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治疗后ALT和TBil水平均有明显改善(t=3.011、3.821、3.152和3.672、3.760、3.234,P〈0.05)。B组治疗后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门静脉内径及门静脉血流量分别为(283.6±56.2)ng/mL、(145.9±57.2)ng/mL、(156.8±48.6)ng/mL、(I.27±0.42)cm、(0.48±0.21)L/min,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6、4.254、3.012、3.411、3.152,P〈0.05);B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与A、C两组(F=3.951、3.758、3.282、3.169、3.054,P〈0.05)。而A、C两组肝纤维化及B超指标均无明显改善。B组采用大黄蛰虫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组3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及出现重型肝炎表现。结论大黄蛰虫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且HBVDNA阴性患者安全有效,但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且HBVDNA阳性患者无显著疗效。 邱源旺 黄利华 华海涌 牛雪花 吴鹏飞 吴杭源 朱宏英 杨小娟 姚上志 李燚光关键词:血吸虫病 肝炎病毒 乙型 地西他滨联合半程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半程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44例初诊的老年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2组:预激治疗组作为对照(22例)和联合治疗组(22例),前者采用常规全程预激治疗,后者采用地西他滨联合半程预激方案治疗。比较疗效和治疗期间副反应。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比较2组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生存率。结果:联合治疗组RR为72.73%,对照组RR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82±4.19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12.43±3.71个月)(P<0.05)。联合治疗组消化道不良反应率为40.91%,明显高于对照组(18.18%)(P<0.05)。联合治疗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率、骨髓抑制率分别为9.09%、68.1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7.27%和95.45%)(P<0.05)。2组肝功能异常、心功能不全及脱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肺部感染、肠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明显低于对照组(31.82%)(P<0.05)。2组均无动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化疗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半程预激方案治疗老年AML患者耐受性好,是适合老年AML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邱宏春 孔荣 吴鹏飞 王勇 张兴利 吴得红 刘倩关键词:地西他滨 老年 急性髓系白血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0年后转为白血病1例 2008年 孔荣 邱宏春 吴鹏飞关键词:AIHA ALL 发病机制 免疫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