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庆 作品数:31 被引量:82 H指数:6 供职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电子电信 更多>>
Hardinge入路在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Hardinge入路在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中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骨科收住的11例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Hardinge入路进行手术显露,前向脱位股骨头进行病灶清除及自体植... 胡德庆关键词:股骨头坏死 保髋治疗 人工关节感染微生物分子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8年 准确的微生物诊断是人工关节感染治疗成功的关键,但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且耗时长。微生物分子诊断方法直接检测样本中微生物的核酸,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等优点,可有效弥补培养方法的不足,提高人工关节感染的微生物检出率。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分子诊断方法在人工关节感染微生物诊断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归纳和比较了不同的分子诊断技术体系的特点,为临床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黄子达 张翀景 李文波 方心俞 胡德庆 王启金 杨滨 林建华 张文明关键词:人工关节感染 微生物诊断 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SONK)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SONK且采用牛津第3代单髁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5例,女26例;年龄48~79岁,平均64.3岁。左膝16例,右膝15例。病程6~26个月,平均14.7个月。术前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00±1.15)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5.77±11.03)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114.68±10.40)°。影像学检查示病变局限于膝关节内侧间室,Aglietti分期:Ⅳ期19例、Ⅴ期12例。膝关节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为(177.39±1.63)°、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为(84.05±1.39)°。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6个月,平均25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06±0.72)分,HSS评分为(86.45±3.67)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22.73,P=0.00;t=–14.72,P=0.00);ROM为(118.06±3.80)°,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P=0.08)。X线片复查示随访期间无假体周围感染及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测量FTA为(177.51±1.9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71);而PTS为(85.30±1.19)°,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P=0.00)。结论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SONK具有手术创伤小、骨量保留多、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获得较好的早中期疗效。 胡德庆 黄子达 张文明 林建华 李文波骨关节炎潜在治疗方案: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被引量:5 2020年 骨关节炎作为常见的关节慢性退行性病变,致残率随人口老龄化、肥胖率的上升及不合理锻炼等原因逐年升高。以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的软骨组织工程是目前治疗骨关节炎最具潜力的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是其能够介导软骨修复及再生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对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产生、生物学特征及在软骨修复、再生中的作用做一总结,以期更好的阐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骨关节炎的机制。 张飞 党源 胡德庆关键词:骨关节炎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一种可调节式的膝关节康复训练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调节式的膝关节康复训练装置,涉及康复训练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电机箱,所述固定板的侧端部转动安装有旋转套,所述旋转套的侧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端滑动安装有第... 陈鹏 孙健宁 郑群涯 王瑞松 吴松烨 魏杰 游孟镪 方善鸿 胡德庆 罗鸿斌 周友正 陈亮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7例前足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8~73岁,平均38岁。损伤部位: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3例,第3趾蹼背侧皮肤缺损2例,第4足趾近节背侧皮肤缺损2例。缺损面积2.5cm×1.5cm~4.5cm×2.0cm。根据术式解剖学基础,在足背外侧设计并切取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足创面。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常规观察皮瓣感觉、外观、质地、术区血供、皮瓣成活情况及皮瓣是否存在臃肿、增生性瘢痕、瘙痒、皮肤移植区麻痹等。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1.0~1.5h,平均1h;术中出血量30~100ml,平均50ml。7例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经过2~15个月随访,皮瓣两点辨别觉为9~15mm,平均12.5mm。皮瓣质地优良,不臃肿,色泽接近正常,外观较好,术后足部未发生骨质吸收、创面感染、肌腱粘连、局部留有线条或片状瘢痕等并发症,下肢行走功能无障碍,供、受区未发现穿鞋不适。患足AOFAS评分95~98分,患者对供、受区功能和外形满意。结论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术后皮瓣成活率高、外形满意、术区恢复快等特点,且无明显足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的可靠方法。 卫旭东 林涧 黄磊 胡德庆 钮朋 洪旭 戚瑞林 郑和平关键词:足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第一跖间隙近端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足背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解剖特点,为穿支蒂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下肢标本上解剖,另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观测指标:①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走行、分支与分布。②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结果①足背内侧皮神经主要为腓浅神经内侧支的延续,经伸肌下支持带表面,径直前行(2.5-0.4)cm后,分为足背内侧支、第1跖背支和第2跖背支3支,分布于部分足背和趾背皮肤。②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呈多节段、多源性,主要有足背动脉近端穿支、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躅趾胫侧底动脉、第2趾蹼动脉穿支支配。其中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与术式关系密切,其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相对恒定,在第1跖间隙近端1.0~2.0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解剖平面较趾蹼动脉穿支、姆趾胫侧底动脉高,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邻近的穿支血管、足背内侧皮神经其他营养血管密切吻合。③摹拟手术显示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蒂皮瓣能满足前足软组织缺损修复。结论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穿出点恒定、血供可靠,解剖平面高。以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蒂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洪旭 胡德庆 戚瑞林 林海青 卫旭东 张飞 林涧 郑和平关键词:外科皮瓣 掌深弓手背穿支蒂筋膜皮瓣修复指蹼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2019年 探讨掌深弓手背穿支蒂筋膜皮瓣修复指蹼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收治11例手背远端指蹼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8~73岁),缺损面积为2.5cm×1.5cm^6.0cm×2.5cm。根据掌深弓手背穿支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和掌深弓手背穿支与腕背、掌背血管网的吻合解剖学特点,于患手手背设计掌深弓手背穿支蒂筋膜皮瓣转位修复手背远端指蹼区缺损创面,本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3.5cm×2.0cm^6.5cm×3.0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以游离患侧前臂全厚皮覆盖。术后随访3~36个月,评估患者创面修复疗效和皮瓣早期、后期肿胀程度。结果11例患者皮瓣术后全部顺利成活,供受区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36个月,皮瓣存活良好,形态较佳,色泽弹性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7~10mm,感觉功能恢复均为S3级;供区创面无感染,愈合后瘢痕较小。根据疗效评价:满意8例、一般3例、无不满意。皮瓣肿胀程度评价:早期,Ⅰ度7例、Ⅱ度2例、Ⅲ度2例;后期,Ⅰ度8例、Ⅱ度2例、Ⅲ度1例。手部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以掌深弓手背穿支为蒂,形成掌深弓手背穿支蒂筋膜皮瓣转位修复手背远端指蹼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疗效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林涧 张天浩 胡德庆 王之江 刘蔡钺 郑和平关键词:外科皮瓣 穿支 组织缺损 颈椎终板Modic退变在颈项痛患者中的MRI表现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颈椎Modic退变在颈项痛患者MRI中的表现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因颈项痛而就诊的患者512例,男186例,女326例,年龄15~85岁,平均54.8岁。所有患者均行颈椎MRI检查。回顾性分析颈椎Modic退变在颈项痛患者中节段、退变程度、颈椎曲度、性别、年龄中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与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结果 512例患者3072个椎间盘中,59例(11.5%)93个椎间盘(3.0%)发生了Modic退变,其中Ⅰ型7个,Ⅱ型57个,Ⅲ型29个。C_(2- 3),C_(3- 4),C_(4- 5),C_(5- 6),C_(6- 7)、C_7~T_1发生Modic退变的发病率分别为0、0.36%、0.55%、1.20%、0.85%、0.07%。40岁以上是颈椎Modic退变的好发年龄。结论 MRI是颈椎Modic退变的首要检查方法。颈椎Modic退变Ⅱ型最常见,最常发生在C_(5~6)、C_(6~7)节段。颈椎Modic退变的发生与椎间盘退变程度、颈椎曲度、年龄存在相关性,还与颈椎间盘突出具有相关性。 李杰 陈雷 林建华 胡德庆 施开关键词:颈椎 MRI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目的 探讨颈椎终板modic退变在颈项痛患者MRI中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及病房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因颈项痛而就诊的患者,排除颈椎骨折(包括Schmorl,s结节)、颈椎术后、颈椎感染性病变、... 李杰 陈雷 林建华 施开 胡德庆关键词:颈椎 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