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采用双源CT双能量心脏扫描模式在运动负荷状态下分析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能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所有患者被分为2组,其中进行运动负荷扫描的患者10例,静息进行扫描的患者8例。所有双能量数据被传至工作站进行双能量重建,重建序列包括碘图序列和融合120 k V序列。分别在碘图序列和融合120 k V序列测量冠状动脉各支近端、中段和远端的强化值和主动脉根部强化值,以此计算冠状动脉强化比率(CER),并比较两组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以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50%和心肌负荷显像显示心肌缺血的患者被进行分层。碘图所测的狭窄程度>50%和心肌负荷显像显示心肌缺血的患者CER分别为0.77±0.05和0.76±0.05,明显低于狭窄<50%和无心肌缺血的患者CER分别为1.05±0.35和0.99±0.31,P<0.05。而融合120 k V图像两组比较没有差异性。结论碘图CER是一种可选的方法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缺血。
目的应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进行门静脉期图像采集,并用融合系数重建模式进行门静脉期图像重建,实现在低剂量、低造影剂下获得最佳门静脉血管的图像。方法选取进行门静脉血管成像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双能量扫描,造影剂用量1 m L/kg。B组采用常规120 k V,造影剂用量1.2 m L/kg。对各组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并测量门静脉CT值,噪声,计算SNR、CNR。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5分评价。对所得到的图像数据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和B组的门静脉强化CT值分别为175 HU以上和124 HU以上,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性。A组所得图像在图像质量方面较B组常规组有明显的提高,图像得分均明显高于B组。A组图像得分(4.4±0.5),B组得分(3.8±0.38),低于A组,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较B组降低35%。结论采用双能量扫描并进行融合图像模式重建图像,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门静脉血管图像且辐射剂量得到降低,对比剂用量减少近35%,而门静脉血管平均CT值较常规组提高60 HU以上,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线性融合技术对消除腰椎金属植入物伪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腰椎金属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使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获得的80 k V及140 k V数据进行线性融合成像,所得图像为A组,模拟常规120 k V重建为B组,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技术、容积显示和最大密度投影,并对重建后图像质量及伪影进行评估。结果线性融合像质量为优者分别为90%和33%;无伪影图像分别占91%和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Z=-5.74,P=0.00;Z=-6.74,P=0.00)。结论双源CT双能量线性融合技术能够非常准确有效的去除金属伪影,清晰显示腰椎金属内固定物的位置、形态及其他细微结构,双侧腰大肌不受伪影干扰显示清楚,图像质量较高,可满足诊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