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彬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丙泊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中线粒体分裂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中对线粒体分裂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 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至第8天,氧糖剥夺法建立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6瓶):空白对照组(C组),细胞未给予任何处理;赋形剂组(V组),赋形剂[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终浓度为0.01%]加入细胞培养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组(I/R组); I/R+丙泊酚1 μmol/L组(P1组)、I/R+丙泊酚10 μmol/L组(P10组)、I/R+丙泊酚50 μmol/L组(P50组),在细胞缺氧/复氧期间分别加入丙泊酚1、10、50 μmol/L。缺氧6 h,复氧20 h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神经元细胞线粒体荧光强度及Drp1与Fis1蛋白的共定位程度,用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Drp1、Fis1的表达。 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线粒体超微结构破坏明显、线粒体荧光强度(0.079±0.032)明显增高(P〈0.05),蛋白Drp1(0.756±0.082)与Fis1(1.164±0.070)的表达及共定位程度(0.815±0.048)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P1组、P10组、P50组线粒体超微结构破坏减轻、线粒体荧光强度(0.065±0.010、0.056±0.011、0.070±0.024)明显减弱(P〈0.05),蛋白Drp1(0.627±0.005、0.322±0.009、0.696±0.007)与Fis1(0.773±0.012、0.670±0.022、0.796±0.016)的表达及共定位程度(0.649±0.015、0.627±0.008、0.702±0.029)明显降低(P〈0.05)。 结论 丙泊酚1、10、50 μmol/L可以抑制体外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Drp1与Fis1的表达及两者的结合,从而抑制线粒体分裂。
- 张纵横朱全智王海彬刘茂东王雪王士雷
- 关键词:丙泊酚再灌注损伤
- 线粒体分裂在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
- 2015年
- 目的 评价线粒体分裂在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60):正常组(N组)不进行任何处理;赋形剂组(V组)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孵育40 min,终浓度<0.1%;缺氧复氧组(H/R组)采用氧糖剥夺法制备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缺氧6h,复氧20 h.缺氧复氧+赋形剂组(H/R+V组)于缺氧前40 min加入DMSO,终浓度<0.1%;线粒体分裂抑制剂组(M组)于缺氧前40 min加入50mmol/L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溶于DMSO,DMSO浓度<0.1%).采用Mito Tracker染色法观察线粒体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辅激活因子(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表达水平,多功能酶标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N组比较,H/R组Drp1、PGC-1α、NRF-1及TFAM表达水平、ROS含量和细胞凋亡率升高,Mfn2表达下调(P<0.05);与H/R组比较,M组Drp1表达水平、ROS含量和细胞凋亡率降低,Mfn2、PGC-1α 、NRF-1和TFAM表达上调(P<0.05).结论 线粒体分裂参与了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的过程.
- 王雪王艳婷韦思思王金英王海彬凌勇王士雷
- 关键词:线粒体海马神经元细胞低氧
- 丙泊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时线粒体分裂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评价丙泊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时线粒体分裂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42):对照组(C组)正常培养;赋形剂组(V组)不行缺氧复氧,加入赋形剂二甲基亚砜培养6h,终浓度0.01%;缺氧复氧组(H/R组)采用氧糖剥夺法缺氧6h,复氧20h建立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缺氧复氧+丙泊酚组(H/R+P组)于缺氧6h时加入丙泊酚,终浓度1μmol/L。于复氧20h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质Ca^2+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神经元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Drp1、Fis1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Cyt c)、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H/R组和H/R+P组细胞凋亡率、Ca^2+浓度、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及Drp1、Fis1、Cyte、AIF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V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R组比较,H/R+P组细胞凋亡率、Ca^2+浓度、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及Drp1、Fis1、CytC、AIF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可通过抑制线粒体分裂减轻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
- 王海彬刘加秀贾长新赵芹王士雷王雪
- 关键词:二异丙酚缺氧海马神经元
- 丙泊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中线粒体分裂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 探讨丙泊酚在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中对线粒体分裂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至第8天,氧糖剥夺法建立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C组),细胞未给予任何处理;...
- 王海彬王士雷
- 关键词:丙泊酚实验药理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超微结构
- 食道超声引导经皮卵圆孔封堵术治疗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观察经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在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PFO)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偏头痛合并PFO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内科治疗组(n=60)和介入封堵组(n=60)。纳入研究的偏头痛合并PFO患者中,内科治疗组有3例患者失随访,剩57例;介入封堵组有2例患者(均为有脑缺血病变患者)失随访,剩58例。内科治疗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介入封堵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经食道超声引导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两组均随访12个月,对患者治疗后1、6、12个月进行调查问卷评估,主要通过头痛影响测定-6评分(HIT-6)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偏头痛发作频率来评估治疗的有效率。介入封堵组根据术前颅脑磁共振是否存在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或白质高信号(WMHs)等亚临床脑缺血病变,分为有脑缺血病变(n=46)和无脑缺血病变(n=12),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结果介入封堵组治疗有效率为81.04%,高于内科治疗组(5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介入封堵组HIT-6评分分别为(35.15±2.61)、(33.04±2.26)、(30.22±2.01)分,均低于内科治疗组[(47.29±3.14)、(45.19±3.03)、(43.27±2.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介入封堵组VAS评分分别为(3.05±0.76)、(2.74±0.71)、(2.22±0.65)分,均低于内科治疗组[(4.09±1.01)、(3.78±0.93)、(3.27±0.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介入封堵组偏头痛发作频率分别为(4.45±1.06)、(3.11±0.94)、(2.41±0.75)次/月,均低于内科治疗组[(6.09±1.21)、(5.82±1.03)、(4.07±0.98)次/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组中,有脑缺血病变亚组治疗有效率为86.96%,高于无脑缺血病变亚组(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田茜王海彬王贤军李伟车峰远
- 关键词:偏头痛卵圆孔未闭
- 临朐县城关街道社区规划项目研究
-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面貌有了极大改善,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不断提高,原有社区承载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召开后,中央和省、市委进一...
- 王海彬
- 关键词:农村社区项目管理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