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民
- 作品数:48 被引量:231H指数:10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论明清时期的水资源利用被引量:9
- 1995年
-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土关系的剧烈变迁,人们对水利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水资源多种利用方式间的冲突也表现得愈益广泛。总结时人对有关问题的观察、认识,考察各种冲突及其协调,将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 张建民
- 关键词:明清时期水资源水旱灾害农田灌溉都江堰灌区水问题
- 影钞本《皇明条法事类纂》未分卷文书初考——《皇明条法事类纂》考校之一被引量:1
- 2001年
- 一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藏中国旧钞本《皇明条法事类纂》,是一部50卷、字数以百万计的资料巨帙,其中收录的明代中期档案资料(题本、题准及大赦令等)多为他书所未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该钞本自1966年(日·昭和四十一年)由日本东京古典研究会影印后,续有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流传渐广,受到明清社会史、经济史以及法学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引用者亦见加增~①。不过,关于该钞本的编者、编纂成书过程、内容结构以及部分文字和内容,似仍有诸多疑问存在。
- 张建民
- 关键词:钞本皇明学者法事
- 鄱阳湖的渔家困
- 2014年
- 2013年3月,我们在江西省鄱阳湖区展开了渔民生活现状的调查.其间,我们见到一份渔民的请愿书.撇开其中的情绪化内容,可以看到这份请愿书是渔民因两个方面的现实状况而提出的:一是有关捕捞许可证的问题,二是渔民转产问题.渔民关于补发捕捞许可证的请求,表明了他们希望继续从事捕捞活动,与之相对,有关渔民转产的要求,则反映了他们寻找其他出路,从而脱离渔民身份的心声.如此看来,这份请愿书的本身就存在着悖论.在这一看似矛盾要求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了整个鄱阳湖区渔业生产环境持续恶化的状况和渔民的无奈之情.
- 徐斌张建民程斌
- 关键词:生产环境捕捞转产渔业
- 从薅草锣鼓中追寻传统农业时代的节奏——以川楚陕交边地区为中心被引量:4
- 2016年
- 作为重要非遗的薅草锣鼓等传统农作音乐,除了其音乐、艺术、语言等专业层面的价值及活跃劳动气氛、提高劳动效率、祈盼风调雨顺等功效,在其简单粗犷的形式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蕴含着深厚、具有重要价值的时代精神,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个体小农经济条件下,"更互力田"、通力合作的传统,通过助工、换工等途径实现互助方式的长期延续。不仅在山区,亦不止于粗放的刀耕火种农作方式。始初的薅草锣鼓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必须与互助的集体劳作相结合方有用武之地,此乃薅草锣鼓突出的特征之一,对于认识传统农耕技术、农业经济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 张建民
- 关键词:薅草锣鼓农作制度农耕文化
- 对围湖造田的历史考察被引量:12
- 1987年
- 随着环境、生态和国土整治诸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对以往发生的某些改造自然界的重大活动进行历史地逆向考察成为必要。这是因为,无论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都处于演变之中,只有联系过去的状况,才能对变化进行研究;而要获得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又必须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由于人的行为而导致变化产生的各种力量。本文欲以围湖造田这一既有久远历史、又影响重大的活动为例,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进行一些浅略的论述,不妥之处,欢迎指正。一。
- 张建民
- 关键词:围湖造田围垦洞庭湖区乾隆明清之际
- 环境、社会动荡与山区寨堡——明清川陕楚交边山区寨堡研究之一被引量:1
- 2008年
- 在社会发生剧烈动荡期间,寨堡成为川陕楚交边山区民众躲避战乱、自保身家之重要依托。明清时期,川陕楚交边山区的寨堡大概经历了明末清初、嘉庆白莲教战乱、咸同年间等三次修建利用高潮。尤其嘉庆白莲教起义期间,山区几乎"处处有之",许多州县"数以百计"。不仅覆盖地域广,而且作用显著。寨堡在川陕楚交边山区存在的名与实、多类型及避乱与御敌的功能差异显著;制度因素与环境因素、民间传统与官府的倡督等相互纠结,皆与寨堡兴衰有不同程度的关联,难以简单化定论。
- 张建民
- 关键词:社会动荡
- 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被引量:21
- 2001年
- 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全面开发,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水土流失为核心,水文条件恶化,从而影响到灌溉堰渠等水利设施及其效益,与此相关联,自然灾害,尤其洪涝灾害增多加剧的趋势相当显著。本文主要依据汉中、兴安二府所存碑石资料,考察了清代后期陕南地区堰渠水利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灌溉面积盈缩无定,用水秩序混乱,修浚困难重重等,并探讨了与这些变化相关的自然、社会因素。同时,对清代后期该地区自然灾害(以水患为主)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联进行了初步研究。
- 张建民
- 关键词:自然灾害
- 碑石所见清后期陕南的水环境与水旱灾害被引量:2
- 2008年
- 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全面开发,秦巴山区的生态与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水土流失为核心,水文条件恶化,从而影响到灌溉堰渠等水利设施及其效益,与此相关联,自然灾害,尤其洪涝灾害增多加剧的趋势相当显著。依据汉中、兴安二府所存碑石资料,考察了清代后期陕南地区堰渠水利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灌溉面积盈缩无定,用水秩序混乱,修浚困难重重等,并探讨了与这些变化相关的自然、社会因素。同时,对清代后期该地区自然灾害(以水患为主)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联进行了初步研究。
- 张建民
- 关键词:碑石自然灾害
- 相其阴阳:中国古代对山地坡向的认识和利用
- 2023年
- 在中国古代认知体系中,背阴、向阳的山地地貌皆可被称作“阴坡”“阳坡”,而非仅指介于山顶与山麓间的山坡朝向。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气温、地貌、水文、物产、物候等自然要素差异显著,历史时期农、林、牧业及山地社会生活等人类活动与山地阴、阳坡向也关联密切。中国古代对山地阴阳坡向的认识和利用,体现着先贤对生物习性与光照资源分布的了解和理解,内含着丰富的生存智慧和生态理念,也因此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意蕴。
- 张建民李伊波
- 关键词:坡向阴坡阳坡光照
- 明清山区资源开发特点述论──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例被引量:9
- 1999年
- 山区开发是明清时期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例:资源开发活动的大规模展开,与全国性人口急剧增长、生存压力增大以及玉米、红薯、马铃薯等新作物的引进。推广等背景、条件紧密相关,并由此表现出资源开发以外来流移为主体;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盲目过度倾向、资源开发以及以农耕为主体的经营粗放化、经济增长不稳定等明显特点,以致山区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较早出现了阶段性停滞、衰退的趋势,发人深思。
- 张建民
- 关键词:山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