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洪岩

作品数:49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理学

主题

  • 22篇斑点叉尾鮰
  • 11篇基因
  • 6篇养殖
  • 6篇孢子
  • 6篇孢子虫
  • 6篇微孢子
  • 6篇微孢子虫
  • 5篇投喂
  • 4篇中华绒螯
  • 4篇中华绒螯蟹
  • 4篇绒螯蟹
  • 4篇基因组
  • 3篇单胞菌
  • 3篇引物
  • 3篇鱼类
  • 3篇嗜水气单胞菌
  • 3篇饲料
  • 3篇气单胞菌
  • 3篇菌群
  • 3篇克隆

机构

  • 48篇江苏省淡水水...
  • 4篇扬州大学
  • 4篇江苏海洋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苏省水产质...

作者

  • 48篇刘洪岩
  • 33篇张世勇
  • 32篇陈校辉
  • 27篇王明华
  • 25篇钟立强
  • 18篇赵彦华
  • 16篇薛晖
  • 16篇边文冀
  • 13篇孙梦玲
  • 6篇邵俊杰
  • 4篇丁正峰
  • 3篇夏爱军
  • 3篇赵沐子
  • 3篇史杨白
  • 1篇王崇华
  • 1篇曾庆飞
  • 1篇林海
  • 1篇姜虎成
  • 1篇朱锡和
  • 1篇秦钦

传媒

  • 15篇水产养殖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兽医杂志
  • 1篇饲料研究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年份

  • 4篇2025
  • 10篇2024
  • 10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斑点叉尾鮰活跃度测试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斑点叉尾鮰活跃度测试系统及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监测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控制与显示单元和数据存储与传输单元,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对监测单元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控制与显示单元对监测单元和数据处理...
刘洪岩陈校辉张世勇王明华钟立强
一种克氏原螯虾幼虾环保型配合饲料及其投喂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克氏原螯虾幼虾环保型配合饲料及其投喂方法。饲料中搭配使用了(进口)鱼粉、豆粕、(进口)菜粕、花生粕等作为蛋白原料,在满足克氏原螯虾氨基酸需求的同时,提高蛋白利用率,减少氮的排出,提高饲料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
沈美芳万金娟刘洪岩赵沐子朱凛朱锡和王崇华高珏一
文献传递
不同开口饵料对斑点叉尾鮰鱼苗生长性能、营养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024年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营养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6000尾体重(0.03±0.01)g、体长(1.47±0.09)cm的健康斑点叉尾鮰,随机分成4组,分别投喂配合饲料、轮虫、水蚯蚓和卤虫,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试验期31 d,开口阶段10 d,转食阶段21 d。结果显示,开口阶段,配合饲料组鱼苗体长最长,体重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卤虫组(P<0.05),特定生长率为15.40%/d,增重率达366.67%,鱼苗体内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最高(P<0.05)。转食阶段,配合饲料组鱼苗的体长和体重仍保持优势,从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角度来看,水蚯蚓组和卤虫组鱼苗生长增快,水蚯蚓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和轮虫组(P<0.05)。两阶段各试验组斑点叉尾鮰鱼苗的胃蛋白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4种开口饵料中,配合饲料是斑点叉尾鮰鱼苗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苏超凡张世勇段永强刘洪岩钟立强刘炬王明华陈校辉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开口饵料营养组成消化酶
江苏省河蟹主养区微孢子感染情况调查报告被引量:5
2017年
2015年7月江苏省兴化及周边盐城地区河蟹养殖大范围爆发河蟹肝胰腺坏死病,经调查研究确认为微孢子虫感染。采用PCR的方法对江苏省河蟹主要养殖区养殖塘口进行抽样调查,对所采集的河蟹标本进行微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抽样的八个河蟹主要养殖区,均有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其中以兴化和盐城的河蟹微孢子虫感染情况最为严重。
赵彦华刘洪岩丁正峰孙梦玲薛晖
关键词:河蟹微孢子虫
蜗牛消化酶提取河蟹微孢子虫基因组反应条件的优化被引量:2
2017年
PCR是目前能够特异地检测河蟹微孢子虫的最灵敏的方法。河蟹微孢子虫孢子壁坚厚不易破碎,对许多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抵抗性,常规的核酸抽提方法效果不够理想。本文通过对比PCR的结果,研究蜗牛消化酶对DNA抽提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酶作用的最佳反应条件,提高了PCR检测河蟹微孢子虫的灵敏性。结果显示:蜗牛消化酶提取微孢子虫DNA的酶促反应温度为37℃,底物浓度为20 mg,酶的使用浓度为酶/底物重量比400 mg/g,酶促反应时间为4 h。实验表明,使用蜗牛消化酶处理样品,有助于更加灵敏地检测出微孢子虫。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河蟹微孢子虫病的检验检测能力,对河蟹微孢子虫的检疫和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刘洪岩赵彦华孙梦玲薛晖
关键词:PCR
斑点叉尾鮰病毒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
2021年
斑点叉尾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 CCV)属于大DNA病毒,是一种能引起斑点叉尾鮰(Letalurus punetaus)病毒性疾病的重要病原。研究以编码产物为磷酸激酶的CCV ORF77基因为靶标,设计了能识别靶基因上的8个独立区域的6条特异引物,利用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建立了用于CCV的实时荧光LAMP快速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在63℃恒温反应45min条件下,反应大约12min后出现明显的峰值,最低检测限度为100个拷贝的病毒质粒DNA,检出时间为35min;并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锦鲤疱疹病毒(KHV)、真鲷虹彩病毒(RSIV)、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和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等常见水生动物病原DNA均没有交叉反应;同一样品于试验内及试验间重复性试验发现,20个平行样品的扩增曲线基本重合,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通过对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的检出CCV。因此,研究建立的CCV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可靠,能为斑点叉尾鮰养殖现场和实验室的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病原的快速诊断和实时监测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郝凯刘洪岩陈校辉袁军法李莉娟边文冀赵哲
关键词: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一种促进斑点叉尾鮰生长和改善肠道菌群的发酵饲料投喂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斑点叉尾鮰生长和改善肠道菌群的发酵饲料投喂方法,养殖时,用膨化配合饲料和发酵饲料投喂斑点叉尾鮰;每隔一周,用所述发酵饲料替代所述膨化配合饲料的20%,混合后投喂一周,每日早晚两次投喂;采用本发明方法进...
钟立强周丽颖王明华张世勇陈校辉刘洪岩
鱼类抗菌肽研究进展(二)被引量:1
2019年
Hepcidin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最先在人源的hepcidin中发现其具有抗菌活性。此后,hepcidin在许多其他的脊椎动物被陆续发现,包括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在鱼类中,hepcidin最先从杂交条纹鲈中发现,目前至少已经在37种鱼类中鉴定到了该抗菌肽[1]。Hepcidin一般是一个由4个二硫桥形成harpin-折叠,包含8个半胱氨酸,然而鱼hepcidin序列分析表明,鱼类hepcidin只含有4,6或7个半胱氨酸[2]。
刘洪岩薛晖张世勇王江赵沐子陈校辉边文冀
关键词:半胱氨酸HEPCIDIN杂交条纹鲈抗菌肽抗菌活性脊椎动物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2025年
简述了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方式和育种技术,以及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中国作为斑点叉尾鮰主要生产国,其养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提出,未来,斑点叉尾鮰产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创新与生态平衡的融合,应深入研究分子育种技术、推进循环水养殖模式以及完善疫病防治体系,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孙斌华刘洪岩俞雅文张世勇张世勇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养殖方式分子育种
温度诱导斑点叉尾鮰雌性化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在性别分化前利用高温诱导斑点叉尾鮰性别逆转,探究雄性斑点叉尾鮰雌性化的合适水体温度。【方法】设置(30±0.5)℃(T-30,CK)、(33±0.5)℃(T-33)和(36±0.5)℃(T-36)3个温度组对1dah试验鱼进行为期30 d的温度诱导。对卵巢已分化成型的60日龄试验鱼测量并统计生长数据、存活率、卵巢形成比例,同时结合遗传性别鉴定结果计算各组的性逆转率。分别在解剖学和组织学水平观察各组试验鱼的性腺结构和卵母细胞发育水平。进一步采用qRT-PCR方法分别检测雄性性别标志基因dmrt1和雌性性别标志基因foxl2在150日龄XX雌鱼、XY伪雌鱼卵巢中的表达水平。【结果】T-30组、T-33组和T-36组试验鱼的存活率分别为95.33%、91.33%、82.67%;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组试验鱼的体长、体重先增加后减小,T-30组、T-33组和T-36组试验鱼的体长分别为9.13 cm、10.14 cm、8.80 cm;T-30组、T-33组和T-36组试验鱼的体重分别为6.31 g、9.76 g、6.11 g;T-30组、T-33组和T-36组试验鱼的卵巢形成比例分别为51.00%、66.67%、77.67%。性逆转效果评估结果显示:T-30组XX雌鱼和T-33组、T-36组伪XY雌鱼卵母细胞以Ⅱ期卵母细胞为主,T-30组中XX雌鱼和T-36组XY伪雌鱼出现Ⅲ期卵母细胞;T-33组中XY伪雌鱼出现卵巢发育缓慢、轮廓不清、与体腔黏膜相连的现象。对斑点叉尾鮰性别相关基因检测显示:foxl2基因在XY雌鱼中被激活,dmrt1基因在XY雌鱼中的表达被抑制。【结论】对性别分化前的斑点叉尾鮰持续进行高温诱导,可以使斑点叉尾鮰的生理性别向雌性化方向分化。
徐思琪张世勇张文平刘洪岩刘洪岩王明华边文冀钟立强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性逆转温度雌性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