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波
- 作品数:75 被引量:22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马克思和哲学的极限
- 2002年
-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
- 张立波
- 关键词:哲学
- 阅读马克思的三种方式被引量:22
- 2002年
- 朴素式阅读把阅读仅仅视作一个直观地看和读的过程,似乎面对马克思的文本,无需任何理论和现实的中介,它不曾考虑过阅读本身,包括阅读者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旨趣,所阅读文本的语言和风格,阅读的场景和节奏,等等。征候式阅读把阅读视作一种生产,关注文本中的空白、沉默和缺漏,认为能够看得见什么,看不见什么,不是由主体的视觉决定的,而是由问题结构决定的。互文式阅读面向未来,在文本与文本、科学与修辞、写实与象征之间自由跳跃,要求多角度的阅读和阐释,不断生发出新的意义。
- 张立波
-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被引量:22
- 1998年
- 杨耕张立波
-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想后现代语境形而上学后现代意蕴
- 翻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被引量:1
- 2007年
- 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符码之间的转换,牵涉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思想议题。从翻译的现代性和政治性入手,我们可以认识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首先应当关注的是译介的历史契机和具体环节。这种探讨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议题的深化。
- 张立波
- 关键词:翻译马克思主义
- 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的思想资源——以《社会主义讨论集》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从《社会主义讨论集》来看,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的思想资源包括罗素、马克思、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其中,马克思的思想始终在论战中发挥作用。论战各方都致力于从某种思想资源出发,观照当时的中国社会;与此同时,又从当时的中国社会出发,对其所运用的思想资源予以阐释和汲取。今天重读《社会主义讨论集》,旨在释放当年的译介所蕴含的能量,促使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想象力充分拓展开来。
- 张立波吴照玉
- 关键词:张东荪
- “文艺的民族形式”讨论:逻辑、基础和哲学焦点被引量:2
- 2013年
-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民族形式和国际主义的内容"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号召创造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样的一个文化和政治命题在延安文艺界引起了热烈讨论,并很快扩展到重庆、香港、桂林、上海等地。时隔70年后回顾这场讨论,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实践及中国现当代文化走向的基本判断,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 张立波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新文化唯物辩证法
- 书写马克思的三种方式被引量:1
- 2006年
- 立足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书写马克思的方式做了归纳和分类,指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能量,正是由于革命领袖的强有力的政治性书写,它特别表现为一种“行动的语言”;教程性书写数十年来一直处于封闭和凝固状态,不仅与其表述的内容有关,也和它的表述方式直接相关;修辞性书写则是出于抵抗和愉悦的双重考虑,顽强地抵制人们将其思想通俗化的愿望。
- 张立波
- 关键词:政治教程修辞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学科间的对话与交流
- 2006年
-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和交流,对于加强学科间的融通极具启示意义。本文概述了这一对话的基本过程,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强调应立足于马克思文本的基本视域,切实有效地推进交流。
- 张立波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
- 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嬗变与重构被引量:5
- 2003年
- 本文回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嬗变过程,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体系的重构,认为90年代以来,学者们能够立足当代哲学的思想平台展开思考,具有充分的理论个性,呈现出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体认,这些不同的体认之间是补充性的关系,应当进行有效的对话。
- 张立波
- 关键词:教科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内容教材研究
- 学院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命名与想象被引量:3
- 2003年
- 张立波
- 关键词:学院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后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经典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