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晗

作品数:13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文化
  • 3篇人类学
  • 3篇身份
  • 3篇生计
  • 3篇生计方式
  • 3篇视阈
  • 3篇农村
  • 3篇城市
  • 3篇城市化
  • 2篇彝族
  • 2篇支那
  • 2篇人类学考察
  • 2篇身份认同
  • 2篇土司
  • 2篇农村社会
  • 2篇碰撞
  • 2篇文化碰撞
  • 2篇文化实践
  • 2篇文明
  • 2篇傈僳族

机构

  • 13篇云南民族大学

作者

  • 13篇张晗

传媒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城市
  • 1篇南方农村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学术探索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铜仁学院学报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共生于文化碰撞的中间地带--大理邓川坝“白回”的族群认同实践
本文是一篇以“社会共生”为研究视阈对“白回”的族群认同实践进行论述的田野民族志。为规范起见,全文在重点观照民族学、人类学相关理论的同时,也结合了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体系中的概念与方法,并以此对“白回”族群的演进历...
张晗
关键词:身份认同文化实践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农村社会生计方式变迁研究——基于对珠海市唐家村的调查与思考
2012年
有关我国农村社会生计方式变迁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我国农村社会生计方式发生变迁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一方面,政府以补偿款及其他补偿措施为条件征用农民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带来的多元的生计选择也诱使农民改变传统的以渔粮为主的生计方式。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
张晗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社会农村现代文明学术界
试论贵州夜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新模式被引量:3
2012年
贵州及其毗邻的湘、滇、川、桂、渝部分地区历史上与古夜郎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经过十余年的"争抢"开发,如今的五省一市已经确立了"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创品牌、互补多赢"的全新开发模式。通过调查研究,对如何积极应对夜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几点认识和看法。
张晗
关键词:夜郎民族文化旅游
城市化发展中的农村生计选择初探--珠海市唐家村生计方式变迁调查
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使得我国众多农村土地所有权出现了变更的现象.中国历朝历代的农民均以土地为生存之本,农民一方面因'舍小家,为大家'而丧失了土地丽不再以'耕种'为生,另一方面在城市化与现代化带来的多元...
张晗
关键词:农民生计方式城市化发展
文献传递
历史人类学视阈下的认同冲突与“改土归流”初探——兼论昭通彝族地区的“改土归流”与社会秩序“中原化”历程被引量:2
2013年
文章以历史人类学为视阈,结合史料典籍,从明清时期昭通彝族地区"改土归流"的个案研究入手,通过对土司文明与核心文明的互动过程以及中华文明内部子文明对"多元一体"的认同变迁之分析,认为:"改土归流"的原因在于土司文明与核心文明之间日益加剧的认同冲突,其结果是将土司文明纳入"中原化"的历史进程中。
张晗
关键词:土司文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阈下的土司制度初探——兼评云南巍山蒙化彝族左氏土司的“武功”与“文治”被引量:4
2013年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民族学、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整体性宏观研究"中华民族发展的一把钥匙"。历史上在云南蒙化彝族地区(今云南巍山)的"土司制度",不仅维持了封建国家统一的"一体"格局,也促进了作为中华文明"多元"组成部分的云南西部蒙化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从土司制度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普遍推行可看出,"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古代就早已是我国各族儿女认同的共同目标,土司制度对此格局的最终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张晗
关键词:土司制度彝族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社会生计方式变迁研究——基于对珠海市唐家村的调查与思考被引量:1
2012年
城市化的不断扩张以及现代文明带来的多元生计选择,使得我国众多农村社会的生计方式发生变迁。新的生计方式在带给唐家人诸多便利与好处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该文结合对唐家村社会的调查资料,以其生计方式的变迁及现状为出发点,着重思考当地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张晗
关键词:生计方式城市化
多元文化背景下凉山彝族家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被引量:3
2012年
家支文化在历史上对凉山彝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元文化时期,家支文化在与周边强势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中发生了嬗变。对其进行重构研究,不仅关系到家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推动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张晗
关键词:凉山彝族多元文化
抉择与共生:云南边民基督教信仰的“地方性”建构——基于盈江县支那乡白岩傈僳族村的人类学考察被引量:2
2014年
白岩傈僳族村的基督教信仰,可看做研究云南边民基督教"地方性"建构历程中的一个实例与缩影。文章从云南基督教的渊源与传播史出发,探讨基督教传入后白岩傈僳族的文字、公共空间、节日与婚丧等文化的"地方性"建构;以人类学为视阈,提出在差异中抉择,可视为"共生"的架构想象,通过对上述"地方性"的逐一分析,试图对"共生"之原因进行二维度的分析。最终认为,在白岩傈僳族与基督教共同作用下的信仰建构历程中,既是双方生存的策略,亦是双方交融的结果。具体说来,抉择是武器,而共生是智慧。
张晗
关系建构与社区互助——高村红糖在村落与寺坊间的流动
2020年
交换“物品”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经济文化活动。马林诺夫斯基曾以“库拉”交换为例,证明礼仪性的交换活动对于当地社会结构的重要性。阎云翔则以礼物流动的实践,勾勒出国家政治经济背景下民间社会的互惠原则与关系网络。这一事象背后隐藏着诸多的人类集体意识,具体化了人群关系复杂的建构模式。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新的交换物品也构织出新的经济文化生活空间。高村是一个典型的延续传统社会“熟人关系”的村落,因此将红糖打造成村落共有的地方特产是他们共同的责任。本文通过红糖的流动轨迹,分析高村村民尤其是回族群体在村落与寺坊间选择以自我为主体的“中心二分式”关系模式,即既需要“熟人杜会”的关系网络,这体现在红糖的生产过程中,是互惠促使村落内部相互“帮忙”;同时也要借助社区互助的寺坊联结,即在红糖的销售过程中,邻村寺坊可以提供巨大的销售市场。高村社会结构呈现出“二元不对立”的特征。可以说,村落是提供既有资源的基础,寺坊是能够在多个村落中获取更多销售资源的途径,而流动于其间的红糖及其所经历的文化过程亦是一种在两者间寻求和合共生的关系建构模式。
张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