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洁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成像
  • 1篇动力学变化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内膜切除...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血流
  • 1篇血运
  • 1篇血运重建
  • 1篇血运重建术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术前
  • 1篇术前后

机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北京大学首钢...

作者

  • 3篇于薇
  • 3篇张兆琪
  • 3篇张晓洁
  • 2篇毕涛
  • 1篇何楠
  • 1篇杨琳
  • 1篇晏子旭
  • 1篇张兆琪
  • 1篇石凤茹
  • 1篇孙立元

传媒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多层CT血管成像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评价320层容积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脂坏死核心和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分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2月单侧颈动脉狭窄(50%~99%)并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共37例。分别于术前1周行320层容积CTA和高分辨力MRI检查,结合多对比MRI信号特点,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分型标准分为Ⅳ~Ⅴ型斑块(脂质斑块)组和Ⅵ型斑块(出血斑块)组;比较脂质斑块与出血斑块CT值差异。结果最终共纳入31例共217层扫描层面,脂质斑块88层、出血斑块129层。脂质斑块组脂质核和出血斑块组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平均CT值分别为(28.07±26.84)和(97.17±35.82)HU,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41,P=0.000)。结论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值可以帮助区分斑块内成分,识别出血斑块,有助于判断斑块之易损性。
张晓洁于薇毕涛晏子旭石凤茹孙立元张兆琪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造影术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MR分子成像与分子治疗的新进展
2010年
MR分子成像与分子治疗是近年来学者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研究的新方向,本文综述了MR分子成像与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研究近况和发展前景。
张晓洁于薇于薇张兆琪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分子成像分子治疗ATHEROSCLEROSISMOLECULAR
320排CT头颈联合扫描评价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采用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模式,对拟行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进行扫描,探讨颈动脉狭窄解除与脑灌注参数改善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血运重建术前不同类型患者选择的意义。方法:30例经超声证实颈动脉狭窄并拟行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w内进行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脑灌注各参数相对值进行分析。参数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及相对延迟时间(rDelay)。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根据脑灌注成像结果,将患者定性分为双侧大脑半球灌注对称组12例、双侧大脑半球灌注不对称组18例。结果: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患侧rTTP及rDelay较术前改善,其余灌注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术前脑灌注状态不同,对术前患者进一步分层研究,术前灌注对称组,术后患侧脑灌注各参数数值改善不明显;术前灌注不对称组,术后rCBV、rMTT、rTTP及rDelay较前改善。结论: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模式,可以全面地显示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颈动脉狭窄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所导致的患侧供血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患者术前评价、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术后疗效的观察提供依据。
毕涛于薇何楠杨琳张晓洁张兆琪
关键词:CT灌注成像血运重建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