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蛟
- 作品数:36 被引量:187H指数:10
- 供职机构: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水稻种植对沿海滩涂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 研究沿海滩涂种植水稻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探讨滩涂稻田土壤有机碳与盐分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将为评价沿海滩涂稻田土壤质量变化提供科学依据.2016 年水稻收获后,在江苏沿海滩涂如东方凌垦区,设置种稻0 年(CK...
- 张蛟汪波崔士友翟彩娇黄昭平
- 关键词:沿海滩涂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土壤质量
- 不同行间距和秸秆覆盖量对沿海滩涂土壤特性变化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 2024年
- 2021年11月—2022年6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开展不同行间距和不同秸秆覆盖量的滩涂小麦种植试验,设置2个行间距模式即均匀行距25 cm+25 cm(A1)、宽窄行30 cm+20 cm(A2)和3个秸秆覆盖量处理即0 t/hm^(2)覆盖量(S0)、1.5 t/hm^(2)覆盖量(S1)、3.0 t/hm^(2)覆盖量(S2),旨在研究不同行间距和秸秆覆盖量处理下滩涂小麦生育期土壤盐分、pH、水分和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明确行间距和秸秆覆盖组合对沿海滩涂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海滩涂小麦种植过程中各处理0~20和20~40 cm土层盐分均具有相似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表现为12月—翌年2月盐分变化比较平稳,3月出现明显降盐,之后随着温度升高出现土壤返盐状态;同时,整体上S1和S2处理下0~20和20~40 cm的土壤盐分显著低于S0处理,但A1和A2模式下土壤盐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整体上A1和A2模式下滩涂小麦产量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S1和S2处理相比S0处理下滩涂小麦分别提高了8.68%和11.58%(P<0.05);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S1和S2处理相比S0处理下公顷穗数分别提高了8.90%和7.91%,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6.23%和6.23%。因此,研究得出秸秆覆盖对耕层土壤具有较好的控盐降盐作用,且小麦拔节分蘖期盐分降低促进了小麦穗数形成和小麦孕穗期减缓土壤返盐促进了穗粒数的增加,最终实现滩涂小麦增产的目的。
- 张蛟陈澎军崔士友韩继军缪源卿
- 关键词:沿海滩涂盐分动态粮食安全
- 沿海滩涂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对不同外源物质喷施的响应
- 2024年
- 2020年6-11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选择南粳5055(V1)和扬农稻1号(V2)开展水稻种植试验,设置6个外源物质喷施处理,即清水处理(CK)、禾稼春处理(L1)、真打粮处理(L2)、碧护处理(L3)、硝钠-萘乙酸处理(L4)、1.4%复硝酚钠处理(L5),旨在研究沿海滩涂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对不同外源物质喷施的响应效果。结果表明:(1)水稻种植过程中灌溉水盐分含量变化幅度为0.78~1.12 g/kg, 2个水稻品种生长期间土壤盐分含量变化幅度均在1.10~1.90 g/kg;(2)与CK相比,L1、L2和L3处理下水稻产量均显著提高,V1产量分别提高了7.73%、7.05%和7.30%(P<0.05),V2产量分别提高了5.33%、4.24%和5.45%(P<0.05),但各喷施处理之间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各喷施处理对滩涂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和结实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水稻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L1处理对水稻千粒重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P<0.05),L3与L5处理对每穗粒数和实粒数提高效果最为显著(P<0.05);(3)L2和L3处理下水稻品种扬农稻1号的着粒密度显著提高(P<0.05);各喷施处理对滩涂水稻一次枝梗性状的影响会随品种有所差异,但各喷施处理对滩涂2个水稻品种的二次枝梗性状如枝梗数、总粒数和实粒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L3和L5处理对2个水稻品种的二次枝梗总粒数和实粒数均有显著的提高;(4)相关分析表明,整体而言滩涂水稻每穗粒数均与水稻二次枝梗性状有关,特别是二次枝梗总粒数和二次枝梗实粒数。总之,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外源物质禾稼春、真打粮和碧护喷施处理主要是提高了滩涂水稻的千粒重以及每穗粒数(特别是二次枝梗性状粒数),进而提高了滩涂水稻产量。因此,在滩涂地区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种植水稻可通过适宜喷施外源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缓解盐胁迫对水稻的不利影响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 张蛟韩继军崔士友陈澎军缪源卿
- 关键词: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盐碱地利用
- 提高沿海滩涂地区青贮玉米产量的种植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沿海滩涂地区青贮玉米产量的种植方法,包括:包括以下步骤:每年10月份于沿海滩涂围垦区的盐碱地进行紫苜蓿种植,紫苜蓿采用大小行条播种植,所述紫苜蓿的小行的行距为30cm,所述紫苜蓿的大行的行距为60cm...
- 张蛟崔士友
- 种植碱蓬和秸秆覆盖对沿海滩涂极重度盐土盐分动态与脱盐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8年
- 为探明沿海滩涂极重度盐土盐分动态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并探讨盐生植被和秸秆覆盖下土壤的脱盐及控盐效果,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江苏沿海滩涂极重度盐土中进行田间试验,设置4种处理:对照(裸地,CK)、种植碱蓬(PS)、15 t·hm^(-2)秸秆覆盖(SM-A)和30t·hm^(-2)秸秆覆盖(SM-2A),监测气候因子和土壤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滩涂裸地表层土壤盐分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表现为在6—8月盐分降低至最低值(8.69g·kg^(-1)),9—12月呈现积盐作用,最大值为26.66 g·kg^(-1);表层土壤盐分变化比亚表层更剧烈,而且亚表层盐分变化相对于表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相关分析表明,滩涂裸地表层盐分变化与采样前15 d的累积降雨量及蒸降比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多因子及互作逐步分析表明,降雨量增加可以显著促进脱盐作用,大气温度升高可加剧盐分积累,降雨量和大气温度的互作效应增加会对盐分累积产生正效应;(3)PS处理没有显著改变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但降低了表层土壤盐分;(4)SM-A和SM-2A条件下,土壤脱盐率与覆盖处理天数回归拟合符合Logistic曲线,且经过雨季覆盖处理90~100 d后表层土壤脱盐率均可达到95.0%以上,覆盖处理120 d后亚表层土壤脱盐率均可达到92.0%以上,之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盐分分别在0.60和1.00 g·kg^(-1)以下波动.综合考虑脱盐效果和经济投入,在梅雨季节前(4—5月)采用15 t·hm^(-2)秸秆覆盖,可能是未来滩涂极重度盐土进行快速脱盐和改良的重要措施.
- 张蛟崔士友冯芝祥
- 关键词:秸秆覆盖盐生植物盐分动态
- 盐逆境下促生菌对水稻生长、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探明盐逆境下不同促生菌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和滩涂实地水稻试验相结合展开研究,其中滩涂实地试验设置不加菌处理(CK)、如东促生菌处理(RD)和宁波促生菌处理(NB)等3个促生菌试验处理,盆栽试验设置2个因素试验,包括2个盐分水平(S0,0 g/kg;S1,1.5 g/kg)和3个促生菌处理(CK、RD和NB),调查分析水稻生长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测定稻米品质和土壤基本性质。盆栽试验发现,S1下RD和NB的盆栽水稻茎蘖数动态增长速率相比CK均有一定程度的加快,且水稻达到分蘖盛期的时间比CK早7~10 d;在S1下CK、RD和NB处理水稻株高动态增长和水稻叶片SPAD值动态变化均具有相似的动态生长规律。滩涂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滩涂盐逆境下RD处理的水稻产量、每穗粒数和实粒数分别增加了6.60%、6.39%和8.60%。与CK相比,滩涂实地试验中RD和NB处理下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双因素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下盐分处理对水稻产量、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均有极显著影响,盐分和促生菌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互作效应。可见,促生菌对缓解盐逆境下水稻茎蘖动态生长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且如东地区的促生菌处理对南通沿海滩涂水稻具有积极的增产效果。
- 张蛟龙锡恩崔士友韩继军陈澎军缪源卿
- 关键词:耐盐水稻水稻分蘖促生菌
- 水稻种植对沿海滩涂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20
- 2020年
- 研究沿海滩涂种植水稻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探讨滩涂稻田土壤有机碳与盐分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将为评价沿海滩涂稻田土壤质量变化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水稻收获后,在江苏沿海滩涂如东方凌垦区,设置种稻0年(CK,0-Y)、种稻1年(1-Y)和种稻4年(4-Y)田块处理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盐分、土壤有机碳(SOC)及活性有机碳(AOC),并计算碳库指数(CPI)、碳库活度指数(AI)和碳库管理指数(CMI)。结果表明:(1)与CK相比,1-Y和4-Y田块在0~10、10~20和20~30 cm土层盐分均显著降低,且1-Y和4-Y田块在各土层分别降低了94.38%和92.77%、86.57%和85.94%、77.48%和77.91%(P<0.05),同时1-Y和4-Y田块之间盐分在0~30 cm土层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2)1-Y和4-Y田块在0~10、10~20和20~30 cm土层有机碳均显著提高,且各层分别提高了36.11%和69.17%、37.64%和69.20%、36.42%和57.50%(P<0.05);1-Y和4-Y田块在各土层活性有机碳也均显著提高,且各层分别提高了85.63%和101.20%、89.26%和110.04%,158.70%和243.59%(P<0.05);(3)沿海滩涂种植水稻后对CPI、AI和CPMI提高均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且相比1-Y田块,4-Y田块的稻田耕层0~30 cm的CPI和CPMI均有一定的提高;(4)沿海滩涂稻田0~30 cm土层中,土壤盐分与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P<0.01)。可见,沿海滩涂种植水稻后能降低稻田土壤盐分,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进而改善沿海滩涂稻田土壤质量和提高土壤肥力。
- 张蛟崔士友胡帅栋翟彩娇汪波
- 关键词:沿海滩涂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土壤质量
- 盐逆境对耐盐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2年
- 探明不同盐逆境水平对耐盐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为沿海滩涂水稻种植和耐盐水稻高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以‘扬农稻1号’(V_(1))、‘南粳5055’(V_(2))和‘通海粳18-2’(V_(3))为试材,利用盐池设施设置0 g/kg(S_(0))、1.5 g/kg(S_(1))、3 g/kg(S_(2))3个不同盐分水平,采用裂区试验,测定分析水稻穗长、穗重、每穗粒数、枝梗数、结实率等穗部性状及产量性状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盐逆境下,S_(1)水平下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低于S_(0)水平下,S_(2)水平下的水稻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及结实率均低于或显著低于S_(0)、S_(1)水平下;与S_(0)水平相比,在S_(2)水平下一次枝梗的枝梗数、总粒数、实粒数和总粒重分别降低了9.10%、8.69%、10.03%和14.47%,S_(2)水平下二次枝梗的枝梗数、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总粒重、千粒重分别降低了14.69%、18.05%、22.49%、8.04%、17.21%、5.95%。(2)不同水稻品种间,与非盐逆境相比,盐逆境下水稻品种的产量、每穗粒数、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的总粒数、一二次枝梗的实粒数均表现为V_(3)>V_(1)>V_(2)。(3)盐逆境对水稻的相对抑制率影响结果表明,盐逆境主要抑制水稻V_(1)、V_(2)的每穗粒数,特别是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总粒数;而盐逆境对V_(3)的水稻穗部性状的相对抑制率均较低。(4)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二次枝梗总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盐逆境下水稻产量与水稻穗长、穗重、一次枝梗性状(枝梗数和总粒数)、二次枝梗性状(枝梗数、总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盐逆境对水稻产量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且盐逆境下水稻产量降低的主要是每穗粒数明显减少引起的,特别是水稻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总粒数和二次枝梗总粒重明显减少引起的。
- 翟彩娇张蛟崔士友陈澎军
- 关键词:沿海滩涂盐逆境耐盐水稻每穗粒数
- 秸秆覆盖对江苏沿海滩涂降盐改土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地面覆盖是当今盐碱地改良的既经济又有效的生物措施之一。本文通过总结地面覆盖措施对盐碱土改良的机理和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前景,综合得出在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前,通过秸秆覆盖技术进行脱盐改土,进而发展江苏沿海滩涂农业高效利用具有相当的理论可行性和实践可行性。
- 黄昭平张蛟
- 关键词:土壤改良秸秆覆盖可行性
- 沿海滩涂不同青贮种植模式下土壤盐分、养分及碳库变化特征
- 2024年
- 2021年10月,在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布置油菜—玉米轮作(R—M)、苜蓿套种玉米种植(A—M)和纯苜蓿种植周年模式(A—A)等不同种植试验,旨在研究沿海滩涂围垦区不同青贮种植模式下土壤盐分、养分及碳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模式下0~40 cm土壤盐分8月前均表现出相似的动态变化规律,8月后的R—M下土壤盐分显著高于A-M和A-A;(2)0~20 cm土壤总氮、碱解氮、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均表现为A—A模式最高,且有效养分总库容量在A—M和A—A模式下相比R—M模式分别增加了6.05%和11.64%;同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pH、容重和有效磷均没有明显的差异;(3)与种植前田块相比,种植1年后A—M和A—A下碳库指数(CPI)分别提高了3.70%和8.90%,碳库活度指数(AI)分别提高了36.40%和50.50%,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41.45%和63.94%;R—M下的AI和CMI分别提高了30.50%和26.37%。可见,沿海滩涂围垦区苜蓿种植或套种苜蓿青贮模式短期内有利于土壤盐分降低和有效养分积累,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改善滩涂土壤质量和肥力,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发展青贮作物生产研发和大范围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 张蛟崔士友陈澎军韩继军张瑞
- 关键词:沿海滩涂活性有机碳土壤养分库盐分变化碳库管理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