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瑞鑫
- 作品数:24 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横突在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手术中的作用
- 2019年
- 目的分析横突在经腰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一定纳入标准筛选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接受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横突为参照物制定手术方案,通过术前术后VAS、ODI评分的配对t检验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患者共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28~53岁,平均年龄38岁;其中腰3/4节段3例,腰4/5节段41例,腰5/骶1节段24例。均成功利用横突实施手术。术前VAS、ODI评分值与术后6个月VAS、ODI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横突在椎间孔扩大成形过程中,可作为骨性标志参考,帮助评估骨钻安全位置,完成椎间孔扩大成型。
- 甄瑞鑫刘士波曹雪峰陈宾
- 关键词:横突椎间孔内窥镜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标志
- MIS-TLIF下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间Cage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S-TLIF)下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间Cage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对比分析,以判断2种融合方法的术后疗效及对比临床价值。方法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1例,根据融合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椎间植骨融合组(A组)和椎间Cage融合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临床疗效采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Macnab标准,行腰椎动力位X线片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和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下单纯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与Cage融合相当的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并且治疗费用低,无排斥反应,可供临床选择。
- 杨佳宁陈宾宋有鑫甄瑞鑫李玉波赵成亮赵丽丽孔庆柱李戈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 右美托咪定非静脉给药对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儿的镇静效果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非静脉给药在儿科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中的应用,观察DEX在该类手术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罗骶组、DEX鼻组和DEX骶组,每组20例。DEX鼻组患儿于术前30min给予DEX 1μg·kg-1滴鼻,另2组患儿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滴鼻。30min后不能顺利转入手术室及诱导时不能耐受面罩或七氟醚的患儿给予丙泊酚1mg·kg-1。罗骶组和DEX鼻组患儿行骶管阻滞注入0.25%罗哌卡因1mL·kg-1,DEX骶组患儿给予0.25%罗哌卡因1mL·kg-1+DEX 1μg·kg-1,药物总量20mL。记录患儿的一般资料、离开父母时的镇静评分、诱导期面罩和七氟醚接受评分;记录患儿离开父母的满意度、面罩吸氧和七氟醚吸入的接受满意度;记录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拔喉罩时间和苏醒时间;记录苏醒期喉痉挛、苏醒延迟及苏醒躁动评分;记录麻醉恢复评分及丙泊酚的用量;记录术后4、8、12、16、20和24h时的镇静评分。结果:DEX鼻组患儿与父母分离时的镇静评分、面罩诱导和七氟醚接受评分、患儿家属分离满意度、面罩和七氟醚接受满意度均高于罗骶组和DEX骶组(P<0.05),丙泊酚用量低于罗骶组和DEX骶组(P<0.05)。3组患儿手术时间、拔喉罩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鼻组患儿诱导时间短于罗骶组和DEX骶组(P<0.05)。3组患儿均无苏醒延迟发生,罗骶组患儿喉痉挛和躁动评分明显高于DEX鼻组和DEX骶组(P<0.05)。3组患儿麻醉后意识、呼吸、活动评分和麻醉恢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术后4h时镇静评分均小于3分,DEX鼻组和DEX骶组8h时的镇静评分明显低于罗骶组(P<0.05),DEX骶组12、16和20h时的镇静评分明显低于罗骶组和DEX鼻组(P<0.05),3组患儿术后24h时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X非静脉给药应用于儿科下腹部及下肢�
- 曹雪峰赵亮刘旭东李艳甄瑞鑫段凤梅刘玉伶
- 关键词:骶管阻滞
-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骨质疏松骨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转染对骨质疏松骨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以慢病毒作为载体介导HGF转染BMSCs。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BMSCs组、空载慢病毒组(Vehicle组)及HGF慢病毒组(Vehicle+HGF组),后四组构建骨质疏松骨折模型,饲养1个月后测定大鼠骨折愈合程度评分、骨密度,骨痂骨参数,组织中骨愈合相关因子mRNA水平。结果:Model组骨折愈合程度评分、骨密度、百分比骨体积、骨愈合相关因子mRNA低于Sham组,平均断面面积、相对骨体积均高于Sham组(P<0.05);BMSCs组、Vehicle组与Vehicle+HGF组骨折愈合程度评分与骨密度、百分比骨体积、骨愈合相关因子mRNA高于Model组,平均断面面积、相对骨体积均低于Model组(P<0.05);Vehicle+HGF组骨折愈合程度评分与骨密度、骨愈合相关因子mRNA高于BMSCs组、Vehicle组,平均断面面积、相对骨体积均低于BMSCs组、Vehicle组(P<0.05)。结论:HGF基因转染应用于骨质疏松骨愈合可经由促进软骨成骨形成以及骨痂重塑,加速骨质疏松骨愈合进程,改善骨愈合质量。
- 史凡祺甄瑞鑫郑鑫刘世全王媛媛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愈合
- 局麻下颈后路钥匙孔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局麻下颈后路钥匙孔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我科室采用局麻下颈后路钥匙孔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6例。其中男性20例,年龄40~81岁,平均57.1岁;女性26例,年龄30~70岁,平均50.6岁。46例病例中C4~54例,C5~628例,C6~712例,C7T12例。均为单节段,一侧根性症状。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相应节段神经根压迫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相符,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明确,且患者经过规范保守治疗无效。记录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即刻、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良Macnab评分以及颈椎椎间隙高度变化、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46例患者手术时间66~125min,平均(82.4±8.5)min;术中出血量5~20mL,平均(8.6±1.1)mL;术后住院时间2~7d,平均(3.5±0.4)d。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后期随访以电话随访为主。VAS评分由术前的(7.78±0.27)分降为(1.96±0.23)分,术后1年为(0.52±0.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0.52±0.23)分升至(14.13±0.15)分,术后1年为(15.96±0.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分优28例,良16例,可2例,优良率为95.7%;颈椎生理曲度由术前的(5.54±1.25)°变为术后1年的(9.69±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4.54±0.21)mm变为(4.31±0.2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颈后路钥匙孔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可行,且短期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常成兵甄瑞鑫暴海洋苗伟高正添员文静陈宾
- 关键词:局麻颈后路神经根型颈椎病
- 不同关节突磨削量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炎性指标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TED)中不同关节突磨削量对患者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病人19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每组各65例,均实施PTED,术中上关节突关节磨削量<33%者为少量组,磨削量33%~50%者为中量组,>50%者为大量组。观察三组病人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生物力学稳定性、腰椎功能恢复评分。结果少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1.32±7.86)分钟和(11.85±1.10)ml,中量组分别为,(70.06±8.53)分钟和(14.32±2.21)ml,大量组分别为(74.47±10.00)分钟和(19.86±3.00)m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量组血清IL-6、TNF-α术后3天分别为(6.10±1.12)pg/ml和(8.21±1.87)ng/L,出院时分别为(3.27±0.58)pg/ml和(4.32±1.00)ng/L;中量组术后3天分别为(6.68±1.35)pg/ml和(9.00±1.20)ng/L,出院时分别为(4.10±0.63)pg/ml和(6.85±1.28)ng/L;大量组术后3天分别为(7.32±1.00)pg/ml和(10.57±1.28)ng/L,出院时分别为(4.57±0.49)pg/ml和(8.14±1.35)ng/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量组血清腰椎前凸角度、腰椎屈曲、腰椎稳定评分术后1个月分别为(42.28±2.12)°、(1.86±0.36)cm、(10.52±2.01)分,术后1年分别为(42.11±1.97)°、(1.87±0.52)cm、(10.63±1.96)分,中量组术后1个月分别为(40.86±1.89)°、(1.72±0.28)cm、(10.63±2.15)分,术后1年分别为(39.15±2.11)°、(1.60±0.42)cm、(12.11±1.63)分,大量组术后1个月分别为(39.01±2.35)°、(1.61±0.29)cm、(11.20±2.75)分,术后1年分别为(38.11±2.32)°、(1.43±0.33)cm、(13.24±1.52)分,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治疗LDH术中减少上关节突磨削量,能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减轻炎症反应,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腰椎功能及关节稳定性疗效。
- 甄瑞鑫赵红莲史凡祺
- 关键词:炎性指标腰椎功能
- 新型三轴调节式定位器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及初步随访
- 2024年
- 目的探讨新型三轴调节式定位器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e discectomy,PTED)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效果及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多节段LDH患者,简单随机化法分组,各50例。对照组行传统PTED,观察组行新型三轴节式定位器辅助PTED。观察对比2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手术优良率及手术前后炎症应激指标[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患侧多裂肌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中位频率值(median frequencyMF)、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MG,IEMG)]、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手术优良率。结果观察组透视次数、穿刺次数、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血清IL-17、IL-6、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组患侧多裂肌RMS、MF、IEMG均高于术前,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 d、5 d观察组腰背部、下肢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2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三轴调节式定位器辅助PTED与传统PTED治疗多节段LDH均能取得满意效果,能改善患侧多裂肌表面肌电图,恢复腰椎功能,缓解患者疼痛,且具有较好安全性,但前者能优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有助于早期疼痛缓解。
- 甄瑞鑫马桂云史凡祺常成兵安永胜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 内窥镜技术治疗有真空现象的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分析及其发病机制研究
- 2023年
- 为了探讨经椎间孔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在具有真空征的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回顾性收集接受经椎间孔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4例,包括非真空现象患者85例和真空现象患者39例,对比不同现象患者术后VAS评分、JOA评分、改善率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术后真空组VAS评分由7.52±1.02分降至(3.44±0.97)分(t=3.5749,P=0.021),非真空组由(7.35±0.99)分降至(2.51±0.85)分(t=7.1125,P<0.001);术后3个月真空组JOA评分由(11.79±1.98)分上升到(14.72±1.66)分(t=2.0758,P=0.195),非真空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由(12.21±2.01)分上升至(19.25±1.57)分(t=9.7745,P<0.001).真空征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24 h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等指标均较高.经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能够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但对于存在真空现象的患者,术后可能存在长期的腰臀部疼痛问题.分子动力学模拟为IGFBP6和IGF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为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 甄瑞鑫赵红莲史凡祺Chen Bin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真空现象
- 不同程度手外伤感染细菌种类的描述性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通过对手外伤术后感染细菌种类与受伤机制、受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三者之间关系用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手足外科2011-2016年手外伤术后感染病例,其中男181例,女58例,年龄4~77岁,平均年龄(42.96±12.60)岁,对受伤机制、受伤程度、感染细菌种类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9例术后感染病人中,重度和严重的绞轧、撕脱伤占比21.8%,挤压、砸伤占比23.4%;不同分级术后感染细菌种类不同,Ⅰ级革兰氏阳性菌占比38.3%,Ⅱ级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分别占比为36.7%和40.8%,Ⅲ级及Ⅳ级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比为65.8%和71.9%,各级之间感染细菌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离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为20.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4.7%,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结论手外伤术后感染细菌种类随着损伤程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程度较轻的病人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程度较重的病人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临床医师应根据不同损伤程度选择合适抗生素,减少感染发生。
- 刘士波孙勃李小东甄瑞鑫王培
- 关键词:手外伤受伤机制细菌种类
- 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采用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了解术后相关评分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将VAS疼痛评分、OSWESTRY评分、Lehmann评分进行比较分析,术后、术后3个月的恢复状态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对30例患者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0.00%。结论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疼痛症状、腰椎功能恢复、治疗优良率方面均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董海涛甄瑞鑫李海鹏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神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