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俊程

作品数:14 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盆地
  • 6篇储层
  • 5篇油气
  • 5篇砂岩
  • 4篇致密砂岩
  • 4篇鄂尔多斯盆地
  • 4篇成藏
  • 3篇微米
  • 2篇地质
  • 2篇断裂带
  • 2篇页岩
  • 2篇油气成藏
  • 2篇油气富集
  • 2篇运移
  • 2篇致密
  • 2篇致密储层
  • 2篇致密砂岩储层
  • 2篇砂岩储层
  • 2篇石油
  • 2篇气藏

机构

  • 1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1篇中国石油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化胜利...
  • 2篇中国石油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联想(北京)...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作者

  • 14篇乔俊程
  • 13篇曾溅辉
  • 5篇冯枭
  • 4篇冯森
  • 4篇杨智峰
  • 3篇陈冬霞
  • 3篇张译丹
  • 2篇张在振
  • 1篇丁景辰
  • 1篇熊亮
  • 1篇王志伟
  • 1篇赵伟波
  • 1篇张本华
  • 1篇李世银
  • 1篇韩国猛
  • 1篇姚泾利
  • 1篇李军亮
  • 1篇王洪玉
  • 1篇武群虎
  • 1篇徐轩

传媒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石油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纳米孔隙网络中天然气充注的三维可视化物理模拟被引量:3
2022年
利用微纳米孔隙三维可视化在线天然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孔隙尺度原位叠算技术、孔隙网络模拟技术和视渗透率理论,研究低渗(致密)气充注过程中气水流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精确刻画分析微纳米孔隙网络中的气水流动与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可以发现,低渗(致密)气充注过程分为扩张和稳定两个阶段:扩张阶段形成了大孔喉先于小孔喉,孔喉中央先于边缘的气驱水连续流动模式,半径大于20μm的孔喉是气相充注的主要通道;随充注动力增加,孔隙边缘和更小孔隙中央的可动水持续被驱出,半径为20~50μm和半径小于20μm的孔喉先后主导了气相充注通道的扩张,充注通道的孔喉半径、喉道长度和配位数递减,是气相渗透率与含气饱和度的主要增长阶段;半径为30~50μm的孔喉控制了含气饱和度的增长模式。稳定阶段,气相充注通道扩张至极限,通道的孔喉半径、喉道长度和配位数保持稳定,孔喉网络中形成稳定的不可动束缚水,气相呈集中网簇状、水相呈分散薄膜状分布,含气饱和度和气相渗透率趋于稳定。半径小于20μm的连通孔喉控制了气相充注通道的极限规模,控制了稳定气水分布的形成及最大含气饱和度。连通孔喉非均质性影响了孔喉中气相充注和气水分布的动态变化过程。微纳米孔喉配置及其非均质性控制了低渗(致密)砂岩气充注动态过程及气水分布特征。
乔俊程曾溅辉夏宇轩蔡建超陈冬霞蒋恕韩国猛曹喆冯枭冯森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物理模拟
源储岩性组合对致密油聚集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为例被引量:11
2015年
根据对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将研究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划分为源夹储、源储互层和储夹源3种源储岩性组合类型。结合烃源岩厚度、内部流体压力发育特征、地化分析资料及有效充注空间系数的研究,证实源储岩性组合类型对致密油排烃与充注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源夹储与源储互层型岩性组合具有微裂缝幕式排烃与不充分排烃两种排烃方式,储夹源型岩性组合排烃充分。源夹储型岩性组合致密油的富集程度较高,源储互层型次之,而储夹源型相对较差。源储组合的研究对深化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的勘探与开发有指导意义。
杨智峰曾溅辉冯枭冯森张译丹乔俊程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性组合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纳米-微米孔喉网络结构及其石油运移和聚集特征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和油藏为实例,在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基础上,采用扫描电镜(FIB)与静态岩心CT扫描技术研究致密砂岩纳米-微米孔喉网络结构特征,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不同纳米-微米孔喉网络结构的石油运...
乔俊程曾溅辉杨智峰冯枭姚泾利罗安湘
关键词:储层物性运移机理
文献传递
致密砂岩气藏复杂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主控因素及分布模式被引量:14
2023年
近年来大量勘探开发实践发现,致密砂岩气藏普遍产水,气-水关系非常复杂,“避水找气”已成为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基于简单平缓构造区(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和大牛地致密砂岩气藏)、简单平缓-复杂隆起构造过渡区(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和复杂隆起构造区(四川盆地川西地区致密气藏)气-水关系的综合地质分析,结合岩心和孔隙尺度致密砂岩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物理模拟,明确了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关系的类型和特征,揭示了砂体、岩心和孔隙尺度复杂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主控因素,建立了气-水分布模式。研究指出: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关系在砂体尺度上主要存在纯气无水型、上气下水正常型、上水下气倒置型、气-水同层混合型、气包水孤立型和纯水无气型等6种类型。在砂体尺度下,生烃强度控制了气-水分布范围,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了气-水分布样式,源-储压差和构造活动联合控制了气-水分布边界;在岩心尺度下,渗透率和充注动力耦合控制了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条件;在孔隙尺度下,孔喉大小和配位数与充注压力耦合控制了流体赋存和渗流特征,决定了气-水关系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条件。不同源-储组合的致密气藏,受砂体、岩心和孔隙尺度主控因素共同作用及其差异的影响,其气-水分布模式不同。
曾溅辉张亚雄张在振张在振乔俊程陈冬霞陈冬霞姚泾利丁景辰熊亮赵伟波赵伟波
关键词:致密砂岩气藏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砂岩砂-泥结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空间的控制作用——以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为例被引量:7
2023年
在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中,沉积水体变化快,砂岩和泥岩频繁交互。不同的砂-泥互层形式导致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差异性明显。以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三下亚段)为例,基于砂岩和泥岩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及其单层厚度分析,利用铸体薄片观察、物性测试和微米CT技术,系统分析不同砂-泥结构下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下亚段发育厚泥岩夹薄砂岩、中泥岩夹薄砂岩、厚泥岩夹中砂岩、薄砂岩-薄泥岩互层、中砂岩-中泥岩互层、厚砂岩-厚泥岩互层、中砂岩夹薄泥岩、厚砂岩夹中泥岩和厚砂岩夹薄泥岩9种砂-泥结构类型。砂岩和泥岩之间的离子交互关系,导致不同砂-泥结构砂岩储层储集能力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对于砂/地比较小的砂-泥结构,泥岩能够为砂岩提供充足的CO_(3)^(2-),Ca^(2+),Fe^(2+)和Mg^(2+)离子。砂岩被胶结物完全充填,储层变得极为致密。随着砂/地比增大,泥岩无法为砂岩提供充足的CO_(3)^(2-),Ca^(2+),Fe^(2+)和Mg^(2+)离子。砂-泥界面附近砂岩中碳酸盐胶结作用较强,储层极为致密;而砂岩内部碳酸盐胶结作用较弱,发育少量的原生孔隙。同时,砂岩厚度比较大的砂-泥结构,有利于有机酸的注入,形成大量的粒间溶蚀孔,改善储层质量。基于砂-泥结构的差异性,揭示了砂-泥结构控制下砂岩储层储集空间演化路径和模式,对指导致密储层的甜点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李军亮王鑫王伟庆李博曾溅辉贾昆昆乔俊程王康亭
关键词:胶结作用致密储层渤海湾盆地
塔里木盆地北部富满地区超深层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油气差异成藏成因探讨
2024年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分析油气成藏富集机理,提出了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走滑断裂经历了早期伸展或弱挤压,中期压扭、伸展或平移走滑,晚期定型、继承发育或张扭反转的动力学演化过程。FI5断裂带和FI17断裂带挤压、剪切和拉张应力交替发育,不同部位演化差异明显,FI7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以剪切应力和拉张应力为主,演化过程相对简单。(2)演化过程不同的断裂形成了不同的几何结构,造成通源性、输导性与储集性强弱差异配置不同,从而形成了3种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FI5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油气以垂向充注为主,FI7断裂带油气以侧向运移调整为主,FI17断裂带为垂向充注-侧向运移复合型。(3)断裂演化过程差异控制了油气充注过程。东部断裂晚期活动性强,喜马拉雅期高成熟裂解气大量充注成藏,形成了“西油东气”的格局。断裂带内不同部位演化过程差异加剧了断裂内油气性质变化的复杂性。(4)垂向充注型油气藏中通源性、输导性和储集性的耦合配置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充注期次差异控制了油气性质变化,油气侧向运移为主的油气藏中储集性及侧向连通程度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及油气性质的变化。
乔俊程常少英曾溅辉曹鹏董科良王孟修杨冀宁刘亚洲隆辉安廷杨睿文林
关键词:走滑断裂碳酸盐岩油气藏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自发渗吸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1
2022年
自发渗吸存在于页岩油藏体积压裂和注水开发等多个关键阶段,是影响页岩油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厘清渗吸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有重要意义.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不同源储配置关系的页岩油储层岩心开展自发渗吸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监测流体运移过程,分析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对页岩油储层自发渗吸的影响机制,明确源储配置关系对渗吸的控制作用.长7段页岩油储层中储夹源型渗吸体积分数均值为33.84%,源储互层型为25.98%;储夹源型渗吸阶段斜率均值为0.359,源储互层型均值为0.302;渗吸过程中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小于10 ms的孔隙占比高;渗吸体积分数与润湿性、储层品质因子及孔喉比相关性较好.长7段页岩油储层储夹源型配置关系渗吸能力优于源储互层型;储层渗吸能力主要由润湿性、储层品质因子及孔喉比控制.
周小航陈冬霞夏宇轩曾溅辉乔俊程徐轩蔡建超
关键词:页岩油孔隙结构核磁共振储层物性石油地质
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及其关键科学问题被引量:57
2014年
致密油气是世界上近20年来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前人对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致密储层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以及致密储层油气运移和聚集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有关致密储层油气成藏研究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油气充注、运移和聚集机理是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的核心科学问题,具体体现为油气由烃源岩向致密储层的充注机理、致密储层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油气运移的渗流机理以及致密储层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油气的赋存和聚集(滞留)机理3个具体的关键科学问题,而这将是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曾溅辉杨智峰冯枭乔俊程张忠义
关键词:致密储层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古近系不同纹层组合富碳酸盐页岩的微观储渗能力
2025年
东营凹陷古近系纹层状富碳酸盐页岩中蕴含了可观的页岩油资源量,但岩相复杂、纹层结构多样,使得该类页岩储、渗非均质性强,“甜点”确定难度大。以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纹层状富碳酸盐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镜下观察与地球化学测试对纹层组合特征进行研究,进而联合多种孔隙结构表征技术研究不同纹层组合类型页岩的微米—纳米孔缝系统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牛庄地区主要存在Ⅰ类平行厚层碳酸盐-薄黏土矿物纹层组合、Ⅱ类平行等厚碳酸盐-含长英质黏土纹层组合和Ⅲ类不连续碳酸盐-含长英质黏土纹层组合3类组合类型。Ⅰ类纹层组合中粒间孔及微裂缝发育,400~600 nm的宏孔和微裂缝为主流通道;Ⅱ类页岩中晶间孔占比高,随碳酸盐纹层发育程度降低,主流通道半径降低至25~63 nm。Ⅲ类页岩中以晶间孔为主,介孔超过90%,主流通道集中在25~63 nm。纹层类型及组合控制了孔隙成因及其微观结构,是纹层状富碳酸盐页岩微观储渗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机质和矿物组成变化影响了介孔和宏孔发育及结构特征,加剧了储渗差异。
孔政程紫燕乔俊程乔俊程曾溅辉曾溅辉李静逸刘姝宁刘新龙
关键词:微观非均质性
油气成藏物理模拟技术及其应用
油气成藏包括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全过程,为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提高勘探成功率的关键。油气成藏机理是目前石油地质研究的难点及薄弱点,需要将地质、地化和地球物理方法与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
曾溅辉王洪玉冯枭乔俊程张汪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