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多

作品数:15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遗址
  • 4篇青铜
  • 4篇青铜时代
  • 3篇遗存
  • 2篇淀粉
  • 2篇淀粉粒
  • 2篇仰韶文化
  • 2篇早期铁器时代
  • 2篇植硅体
  • 2篇人子
  • 2篇铁器
  • 2篇铁器时代
  • 1篇遗存分析
  • 1篇游牧
  • 1篇杂草
  • 1篇植物遗存
  • 1篇宋代
  • 1篇唐宋
  • 1篇唐宋时期
  • 1篇陶器

机构

  • 1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赣南师范大学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斯坦福大学
  • 1篇新疆文物考古...

作者

  • 12篇田多
  • 3篇任萌
  • 3篇习通源
  • 3篇马健
  • 2篇王建新
  • 2篇赵志军
  • 1篇田猛
  • 1篇唐丽雅

传媒

  • 2篇西部考古
  • 1篇文博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农史
  • 1篇西域研究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北京教育学院...
  • 1篇江汉考古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长安大学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伊吾盐池古城遗址2017年度调查简报
2020年
201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哈密市文物局、伊吾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伊吾河流域的史前聚落遗址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其中,盐池古城遗址是一处位于伊吾河流域山间宽谷盆地的中型聚落遗址。遗址内发现有成组房址和零散分布的墓葬,以及铜弩机、石锄、石磨盘和大量陶器残块等遗物。结合遗物、遗迹的特征和炭化青稞标本的测年结果,盐池古城遗址的年代上限可以确定在青铜时代晚期。
习通源王渭真(文/图)付一豪(摄/图)唐云鹏(摄)田多(摄)田多赛依提·依力牙孜马健任萌
关键词:农业生产活动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粟的出现及其环境背景被引量:6
2018年
在传统上,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多经营稻作农业,但近年来该地区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粟遗存。根据目前的资料,我们可以将这些遗存分为五大区,而粟遗存在各区的分布存在着时空变化。这些粟遗存的出现以及时空变化是有环境动因的。总的来看,古环境的变化导致粟遗存的分布区域扩大和缩小,而遗址所在地的特殊地形和气候则促使先民选用粟。
田多蔡丹(校)
关键词:先秦时期
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性质研究:陶器视角
2013年
为探索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的文化性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基本研究方法,从陶器研究入手,综合分析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的特点。通过与仰韶文化核心区——陕西关中地区的典型遗存对比,认为其与典型仰韶时期文化有所联系但总体特征不同。因此应将下王岗仰韶时期遗存性质定位为仰韶时期的地方文化。
田多
关键词:文化性质文化遗存陶器仰韶文化
陕西泾阳大堡子汉墓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2024年
陕西泾阳大堡子墓地是西汉时期长陵邑周边的墓葬群,出土遗物丰富,对于研究西汉帝陵周边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考古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在汉代是以粟作农业为主,但对谷物与伴随出土的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粮食种植的发展缺少针对性探讨。本研究对2021年发掘出土的陶仓、陶缸、陶灶、陶壶等陶具中的各类残留物,包括种子、植硅体及淀粉粒进行了分析,发现粟(Setariaitalica)的出现概率是最高的,其次为黍(Panicum miliaceum)、大麻(Cannabis sativa)、水稻(Oryza sativa)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表明西汉时期研究区的农业生产应是以粟作农业为主的多作物利用体系。结合关中地区其他遗址的植物遗存研究,认为在作物种植条件、先民饮食传统、官方政治倡导等多因素影响下,汉代关中地区以粟为主的农业生产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而豆、麦种植呈现出波动发展。本研究为了解关中地区汉代谷物随葬传统和粮食种植发展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曹家凤朱瑛培田多邵晶李静波马志坤
关键词:植硅体淀粉粒
西安杜城遗址炭化植物遗存揭示的关中多元农作物结构的发展过程
2025年
关中地区是旱作农业的重要区域之一,诸多研究为揭示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目前已开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史前时期,缺乏历史时期的研究,还缺乏针对同一遗址的多时代综合研究。位于关中中部的杜城遗址集中发现了仰韶晚期、春秋战国、秦汉和唐宋时期的遗存,为研究该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提供了良好素材。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杜城遗址Ⅰ区的植物考古浮选工作共发现27513粒农作物以及120477粒非农作物种子。遗址植物遗存的统计分析表明,自仰韶中晚期开始,遗址先民已经形成了以粟为主、黍次之的旱地农作物利用模式,并存在小规模的稻米利用;春秋战国时期,小麦和大豆开始出现在农作物组合中,奠定了农作物多元化的基础;秦汉和唐宋时期,关中地区的多元农业结构逐步成熟,小麦在农作物组合中的比例逐渐上升,最终与粟共同成为关中地区两大粮食作物。杜城遗址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关中地区以旱地作物为核心,多元农作物组合动态变化的长期历史特征,为厘清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历程提供了参考。
夏欣雨田多强玉为夏培朝种建荣
关键词:关中平原仰韶文化秦汉时期唐宋时期
第五届中国植物考古学术研讨会暨淀粉粒分析方法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7年
2016年9月,'第五届中国植物考古学术研讨会暨淀粉粒分析方法专题研讨会'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召开。会议围绕'植物考古学综合研究''植物考古新发现和新方法''淀粉粒分析方法'等主题展开发言和讨论。本文将此次的会议概况和与会学者的发言概要进行了整理和记录。
田多唐丽雅
晋南地区宋金纪年墓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纪年墓是出土带有明确纪年文字载体的墓葬。它们能够作为一种准确的时间标尺,来探讨不同时期墓葬在各方面的变化,并直接反映各时期社会发展状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晋南地区宋金两代纪年墓的墓葬形制、墓葬装饰、随葬品等方面的承袭与变化,分析了晋南地区在宋金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田多
关键词:宋代金代
列宁时期的法制建设评析及当代意义
2012年
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成为执政党以后,实行何种治国方略来治理国家?这一问题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必然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大政方针固然可行,但长期发展怎么办?在领导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列宁非常重视法律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必须通过法律来管理社会主义国家事务的重要思想。列宁时期的法制建设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某些历史局限性,这些成果对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田猛田多
关键词:列宁法制建设
公元前一千纪新疆巴里坤地区的农业生产:农田杂草视角被引量:5
2021年
农作物在生长期间伴生杂草种群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现象,而古代遗存中也经常在农作物之外发现杂草类植物遗存。许多学者尝试建立农田杂草和农作物数量的比例关系模型来复原古代农作物的种植和处理过程。新疆巴里坤草原分布着大量公元前一千纪的聚落遗址。西北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合作,在这些遗址上持续开展了十余年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本研究通过对遗址中房址堆积内植物遗存的系统浮选、观察与分类,分析农作物、大杂草与小杂草数量比值与变化,进而探讨公元前一千纪巴里坤草原古代居民农作物种植和处理方式、生业方式的演变与环境变迁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田多习通源任萌马健王建新赵志军
关键词:麦田杂草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墓地发掘简报
2024年
新疆吉仁台沟口墓地清理的86座墓葬包括竖穴土坑墓、竖穴偏室墓、竖穴石棺墓、竖穴土坑二层台墓和地面葬,墓葬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至清代中期,其中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是该墓地的主要使用时期。吉仁台沟口墓地墓葬形制变化明显、遗存丰富,为伊犁河上游该时段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提供了重要资料。
王永强袁晓田多田多
关键词: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