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晓光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道德
  • 1篇道德动机
  • 1篇哲学
  • 1篇哲学视角
  • 1篇身份
  • 1篇身份迷失
  • 1篇身体
  • 1篇诉求
  • 1篇体重
  • 1篇期许
  • 1篇迷失
  • 1篇精神生态
  • 1篇境遇
  • 1篇公共
  • 1篇公共道德
  • 1篇公共领域
  • 1篇公民
  • 1篇公民道德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篇范晓光
  • 1篇钟明华

传媒

  • 2篇道德与文明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身体哲学视角下的精神生态反思与建构
2016年
身体在生活世界中的参与与表达,在现实和学理两个方面得到极大关注的同时,其本身的话语视角也伴随着历史演变的逻辑日渐意蕴多重,其所触发的诸多现实问题也催生了关于身体与人类精神生态的更多反思。在以现代化进程和人类生存生活方式转变为底色的变革语境下,身体在境遇与人自身两个向度上都经受了在场缺失的遭遇,由此导致的是以人与身体的疏离和人的身份迷失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精神困境。在人—身体—精神生态之间的回溯式反思中,新的精神生态建构的尝试有必要诉诸对身体的重塑,并在以人的本质回归为目的的期许中,秉持身体重塑的理念与价值指向。
范晓光
关键词:身份迷失精神生态
理解公民道德——“公民”与“道德”的对话被引量:4
2016年
作为公民伦理规范的公民道德,依据公民行为的范围和性质以及来自于生活领域的分域看待,即公民道德本身的不同侧重,可以区分为"公民的道德"与"(公民)公共道德"的双重意蕴。而公共领域因其所具有的公共性、自由开放性、交往实践性和商谈伦理性等精神特质,不但成为公民公共道德的真实存在之域,更与公共道德的价值期许之间有着融洽的契合与互动。而由公民道德的形上关照到形下践行,同样需要我们在对话的场域中给出理性而合理的看待,即公民道德的践行和提升,需要制度与法律的支持和保障,需要来自公民道德教育的长期努力,需要公民在文化传统体认基础之上的道德自觉。
范晓光钟明华
关键词:公民道德公共道德公共领域
论道德动机的自我性
2015年
作为道德行动的一类理由,自我指向性的道德动机具有其特殊的意蕴与复杂性。虽然道德动机的自我性有着不同意义、不同程度的指向,但若作为一个道德准则仍面临着来自普遍立法和道德价值上的质疑。道德上的自我沉溺与利己主义从各自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自我指向性的道德动机所具有的复杂意蕴及其所面临的伦理处境。作为自我指向性的道德动机有必要展开自我性的审视,在理性选择与人性本能的对话中进行自己的选择和言说,在道德价值和伦理生活的检视中直面自身的合理性与限度性。
范晓光
关键词:道德动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